道路运输论文范文(5篇)

2023-06-08 01:46: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道路运输论文范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道路运输论文

第1篇:道路运输论文范文

深层次看,道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抵扣环节存在的“断链”问题,最为严重和深远的影响是人为打破了增值税“道道征税、环环相扣”的内在规律,违背了增值税制度基本原理,严重地影响了增值税的中性品质。增值税中性品质受创的结果是:增值税制度的优越性无法体现,营业税制度自身无法解决的“重复征税”问题仍将存在。随着交通运输业“营改增”试点改革的深入实施,道路运输行业的整体产出水平可能会因为运输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扭曲而下降,运输资源配置效率以及运输服务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运输增加值的创造能力受创,进而通过产业链条传导机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原因剖析:税制设计缺陷及其对运输技术经济特性的忽视

道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抵扣环节存在的“断链”问题,暴露出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业“营改增”试点改革的不彻底和增值税制度政策设计的不完善。按照增值税基本原理的一般要求,增值税制度安排应为应税商品或劳务的供应链条上所有企业提供完整的进项税额抵扣项目,这是增值税制度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但是,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尤其是道路运输行业无法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除了当前我国“营改增”试点改革尚未实现全覆盖、交通运输业增值税税基过窄等客观原因之外,财税部门对道路运输服务技术经济特征的忽视也是道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抵扣“断链”问题突出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道路运输业兼具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双重性质,在运输生产过程、运输产品经济属性和运输成本构成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征,因此,道路运输业“营改增”税收制度方案的设计不能等同于一般现代服务业,应强调其技术经济特性及其对“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内在要求。此外,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特征不同,道路运输服务与航空、铁路、水运等运输服务在税收政策制定上也需要区别对待。

3完善我国道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抵扣政策的相关建议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道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抵扣环节存在的“断链”问题,保证道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应遵循财税制度设计的一般原理,结合道路运输行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尽可能地将道路运输企业的生产成本项目全部纳入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

3.1重新审视道路运输企业成本特性与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关系

道路运输企业生产成本由交通设施使用成本、车辆拥有成本和运营成本三部分组成。其中交通设施使用成本具有较强的专属性、沉没性和网络性,并且与不同车辆类型、不同品质运输产品或服务之间具有非线性和难以归依的关系;车辆拥有成本与其使用程度有关,其折旧部分具有可转移性和不稳定性;运营成本与运输量直接相关,单位运输成本随运量密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道路运输企业生产成本的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在界定运输服务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时应有别于一般商品或服务。道路运输企业生产成本项目与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之间“一对一”的映射关系,要求道路运输服务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应尽可能地包括成本函数中所有的要素投入,即道路运输服务供给中所消耗掉的各种成本项目。

3.2突出政策创新和深化改革,积极推动车辆通行费成本项目纳入道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

考虑到车辆通行费(过路、过桥、过隧费)在道路运输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30%以上),建议尽快将车辆通行费成本项目纳入道路运输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之中。具体实施途径和措施如下。一是保持现有车辆通行费缴纳营业税制度格局不变,通过政策创新对道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抵扣政策进行简易处理。具体实施方案可概括为:参照交通运输业“营改增”以前运输费用直接纳入其他工业产品和劳务增值税进行税额抵扣范围的处理办法,给予车辆通行费按扣除率或征收率抵扣进项税额的权利,同时放宽增值税发票管制,推进凭“小票”据实扣税,将车辆通行费凭车辆通行费结算单据直接纳入道路运输企业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之内。抵扣金额计算时,可结合目前经营性公路车辆通行费执行的营业税税率标准,按5%的扣除率或3%的征收率计算车辆通行费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计算公式为:进项税额=车辆通行费票面金额×扣除率(或征收率)。总体上看,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能够以最少的税收成本和最低的效率损失解决增值税抵扣链条“断链”问题。但是,由于设定的扣除率(或征收率)难以真实反映行业平均税负水平,实际上仍然存在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均的问题。此外,此途径容易引起虚开“小票”等征管问题。二是大胆改革,对收费公路企业征收的车辆通行费课征增值税。此情景下,只要不实施免税政策,不论是经营性公路企业还是政府还贷公路企业,所收取的车辆通行费均可以直接纳入下游环节道路运输企业应税服务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受税制要求、国家财力、征管实操性等因素的影响,车辆通行费增值税抵扣政策制定时可以选择不同设计方案。考虑到政府还贷公路与经营性公路的差异性,本文建议在执行统一税率的基础上,对政府还贷公路实施有差别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包括即征即还、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等)。这些优惠政策都是在增值税正常缴纳之后的退库,不影响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

3.3借房地产、金融保险等重难点行业“营改增”的“东风”,适时推进人工成本等成本项目纳入道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财税改革的有关要求,未来2~3年我国“营改增”试点将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筑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改革重难点行业将稳步有序地纳入增值税制度范围之内。由于道路运输企业的成本项目如房屋租金、不动产在建和租赁、人工成本、事故损失费等与上游要素投入行业如房地产、建筑业、金融业等密切关联,房地产、金融保险等重难点行业的“营改增”试点改革必将进一步扩大下游关联行业——道路运输业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使其“断链”问题“自然修复”。结合2015年我国“营改增”改革工作重点,建议财税部门在研究推进房地产、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营改增”试点改革的同时,加强道路运输服务增值税抵扣政策相关理论研究和论证工作,适时推进房屋租金、不动产在建和租赁、人工成本等成本项目纳入道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

3.4重视道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抵扣政策调整的决策风险

第2篇:道路运输论文范文

1.1结合钢铁物流运输特点,保证物流输运通畅

为保证钢铁企业的道路运输物流设计实现优化,提升运输效率,要结合钢铁物流运输的特点。主要包括:

(1)钢铁厂运输量较大,包括种类较多,且由于钢铁加工程序复杂,出厂的钢铁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对运输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准确掌握需要运输产品特性。

(2)要完善道路物流运输,主要体现在实现产品加工与物流运输的有效对接,保证运输环节不影响产品质量。

(3)物流运输优化设计要考虑时间因素,即要保证材料运输供应生产应用,在运输距离上以及运输方式上做好优化协调,保证生产连续性。

1.2优化路径选择,把握准确方向

优化钢铁企业道路运输物流设计,将路径选取作为关键要素之一。要以最短路径为运输路线的主要方向,实现节约时间、压缩成本的目的。同时能够促进钢铁生产各工序连接的紧密性,提升钢铁生产效率。在路径选择和方向确定上要结合企业地理位置和工厂特征进行准确方向的把握。钢铁联合企业或工程项目必然有物料流、能源介质流、信息流、人流等进出工厂,但对运营成本影响最大的是物料的运输。因此,要明确两个基本方向,即指“大宗物料进厂的方向”和“大宗物料出厂的方向”。解决好了大宗物料的进出厂顺直、便捷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方案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巨大运输量、运输方式的频繁转换对钢铁企业运营成本的控制就显得特别重要。

1.3设计合理运输宽度,科学规划用地

在钢铁厂内进行道路运输物流优化,要确立合理的宽度,在规定标准下满足钢铁物流运输,同时保证工程管线设置以及相关防护设置。在进行平面布

置中,要设置好主要车间与动力涉笔的宽度,在保证管线以及道路足够能分布设置时,不应将宽度设计过大,目的在于减少运输路线,提高运输效率。规划用地中包括钢铁厂车间布置与物流运输单位面积计算,要尽量缩短运输距离,保证物流便捷,既能够实现节约用地,同时也能够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运输质量。

1.4优化物流通道出入口设计,实现运输连贯通畅

企业道路物流运输出入口位置的优化设计,是整体物流通道设计优化中的重要位置,实现出口、入口顺畅,能够大大提升运输效率,保证运输的连贯性和通畅性。运输出入口设计对钢铁材料进厂、出厂通畅性有着直接影响,同时还关乎到运输的安全性,出入口除了运输材料还有人员进出,因此对安全性要求较高。出入口设计还要考虑周边交通的影响,当人流或交通流量过大时不宜设计,避免出现影响运输现象发生。同时要控制好出入口设计的数量,保证设计方案优化。

2结束语

第3篇:道路运输论文范文

.构建“培训参与”管理制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采取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培训单位派出一名参与者跟班培训,近距离熟悉职业人才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满意度,完成培训调查和服务。培训结束后,参与者要及时对培训班开展情况和职业人才培训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并形成总结报告。

二、探索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动态管理,探索完善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地评价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1.探索教育培训的立体化考核方法。要采取多种手段,着力拉大对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考察的时空跨度。要运用多种渠道、通过不同的视角,积极拓展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发放征求意见表,多方面采集道路运输主管部门、企业、职业人才的意见,形成立体化、多效性的考核方法。2.健全教育培训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责任制,细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要求的考核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通过教育培训在工作业绩、职业素养上的提升。

三、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教育培训管理运行机制

一直以来,道路运输企业举办的教育培训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职业人才的情况和知识层次参差不齐,针对性较差,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各企业参与培训人数太少,造成培训成本升高。如果道路运输企业能利用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行业职业人才培训体系,联合起来构造一个培训目的明确、人才层次基本相同的教育培训阵地,就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提升培训效果,并能为更多的道路运输企业服务,真正建立起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管理运行机制。

1.发挥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

抓好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质量是建立依托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道路运输行业要重点抓好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道路运输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对职业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鼓励各类交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承担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职业培训任务。

2.加强教育培训师资团队建设,打通教育培训的通道

建立一流师资队伍,将讲座、研讨、参观、答辩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通过教育培训与研讨交流相结合,课内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职业人才走上讲台,交流工作中的经验体会,既能在课堂上被专家的讲解吸引,又能在课间与专家互动、研讨,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果没有一流师资队伍的保证,没有教育模式的创新,不能适应有实践经验职业人才的需要,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就不会有生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研究机构,健全结业证书制度,从而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率。

3.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人才资源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

第4篇:道路运输论文范文

道路作为货物从门到门运输的主要载体,就如同人体的血脉一样,大部分的生产生活物资都离不开道路运输。而危险品道路运输作为道路运输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人们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地区对危险品需求量逐渐增加,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各项支边政策纷纷出台,支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力度逐年加大,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薄弱,形成对物资运输的瓶颈,尤其是对于危险品道路运输,在公路路况不良的状况下,安全隐患相对加大。这就要求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必须要认真做好各项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进行及时的统计监督,为企业发展和区域发展提供翔实可靠的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一方面通过统计成本测算工作,宏观地体现区域发展的整体状况,为国家了解区域内交通条件和运输状况、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规划和作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真实依据,使国家制定的区域政策更加符合区域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实际,进而推动企业的有序竞争科学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成本统计工作,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方向、明确运营程序提供理论依据。以利于企业趋利避害、有效控制经营成本,特别是在车辆调度、货物配运、资金周转、成本支出和企业收益等方面有了可靠的预期,能够详细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并以统计数据为依据适时作出经营战略的调整,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到心里有底数,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由此看来,企业统计管理如同企业的管理中枢,企业要发展,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是绝对不容忽视的管理环节,做好企业统计管理工作,对企业、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尤其是能够发挥推动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统计工作主要内容

对于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来说,统计工作应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一是把握国家政策导向。要熟知国家关于行业管理的各种规定,在国家、地区法律条例规定的框架内对企业经营提出指导意见或建议,确保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符合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资质。在投资规模、设施配备、经营活动等方面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地区规章和行业管理制度,这是保障企业合法存在、合理运作、合规经营的前提和基础。二是熟悉行业发展状况。要对危险品道路运输行业的相关因素、相关信息做到及时掌握、及时提供,例如业务涉及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状况、成本浮动情况、货品供需实况等行业信息,统筹考虑到由于天气等自然条件变化、货品价格浮动、机械设备折旧以及区域文化生活差异给企业成本投入带来的影响。以四川地区为例,由于天气变化,降雨和泥石流时而发生,山区内地形复杂且道路状况很差,冬夏两季危险品道路运输的成本就会有很大差距。同时危险品价格不稳定等因素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而要有效规避这些不确定的风险,就必须及时掌握并熟悉行业发展状况,及时在经营价格上作出合理调整。三是确保数据全面可靠。危险品道路运输统计数据要真实反映道路运输的数量、规模和结构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点。统计内容要体现运输总量、运输强度、运输效率、运输距离等道路运输的相关数据,同时要将经营成本,诸如文化差异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投入、油料价格浮动增加的运输成本、设备维护保养费用和运输过程中的营运管理费用等等都纳入到统计工作范畴,综合所有相关因素得出成本、收入、利润的比例数据,这些数据必须要从基层实践得来,确保数据全面可靠,这样才能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才能促进企业持续有序经营。

三、企业统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四、做好企业统计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从上面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要加强企业统计管理、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就必须针对问题找到症结,使得企业统计与国家管理体制、行业运行机制和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促使统计工作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服务、为行业进步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要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丰富统计内容,完善信息共享。要进一步拓宽统计工作领域、延伸统计工作触角。把统计工作放在企业发展、行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上进行安排部署。例如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要把统计管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统计要着眼于服务企业运营、行业发展的大局上来,进一步扩充现有统计项目内容,除了对运输产品特性指标进行完全统计外,还要对交通运输指标、行业专项数据展开调查统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网上交流、建立数据库等有效形式实现行业间、企业间、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互动,实现统计资源的互补共享,最大限度发挥统计工作的实践指导作用和统计数据的价值。

第5篇:道路运输论文范文

1.1道路运输业的生产规律分析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道路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对外贸易、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广东毗邻香港和澳门,与港澳地区之间产业互补性强,据统计,粤港澳之间现有的公路跨境通道,交通流量年均增长率达5%,每天客流往来超过40万人,沙头角、文锦渡、皇岗和拱北等公路口岸的过境交通量日均超过6万辆,相互间产生了大量的客流和货流,同时珠三角地区又是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道路运输生产呈高峰周期变化的规律非常明显。每到运输繁忙季节,公路客货运输量比平时成倍增长,汽车运输班线急剧增加,运输企业需要增加大量的临时汽车客运服务员、站务管理人员,道路运政管理部门需要增加运输稽查管理人员加强对道路运输市场的行业监管。调查数据显示,旅客对春运工作最关注的是交通安全管理占50%,其次是市场秩序监管占20%、运力组织协调占17%和运输服务规范占13%。因此,运输企业的用人需求呈高峰周期变化的规律非常明显。

1.2道路运输生产规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道路运输呈高峰周期变化的生产规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根据道路运输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对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必须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适应道路运输生产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从事道路运政管理、汽车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汽车运输运站务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的主要业务岗位群包括:道路运政执法人员、汽车站务管理员、汽车客运服务员、汽车运输调度员等以及其它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二是在运输繁忙期间,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员临时顶岗,以保证道路运输生产有序进行。根据道路运输业的生产规律,学校必须充分考虑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在运输生产繁忙时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运行

2.1“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构建

“工学交替”,顾名思义就是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通过工学交替模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学生顶岗工作获得一定的报酬,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旺入淡出”,是指根据道路运输高峰周期的生产规律特点,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运”等道路运输繁忙阶段,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运输管理人员,学校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实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行业和企业参加生产性顶岗实习。而道路运输生产非繁忙季节,安排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同时,每年从1月初开始到6月底,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将毕业生安排到各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进行为期6个月的就业顶岗见习,这一阶段的实习与就业接轨,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撰写案例式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根据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安排学生到相关的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进行能力进阶式的生产性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计划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拟定,顶岗实习的岗位主要包括道路运政管理、汽车运输站务管理、汽车客运服务、汽车运输调度等职业岗位,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实行由“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相结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内容随时间进程的不同而变换,确保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2.2“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运行

2.2.1依托交通行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工学交替,必须与行业和企业深度合作,选择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一对应,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我院先后与广州天河汽车客运站、东莞市汽车客运总站、江门市汽车运输集团、东莞市交通运输局、中山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局、深圳恒誉光明运输集团公司等6家道路运输行业与企业,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原则,这6家单位地处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具备如下优势:一是道路运输呈高峰周期的变化特征明显,运输业务量大,职业岗位需求量多,在运输高峰周期,每家单位能同时吸纳10名至40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二是企业规模大,如广州天河汽车客运站和东莞市汽车客运总站都是交通部核定的一级汽车客运站,站场设施和设备齐全,管理规范,学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先进的运营管理方法和岗位职业技能;三是合作基础好,行业和企业都具备良好的顶岗实习设施、丰富的实习管理经验和后勤保障措施。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选择和建立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在运输高峰周期的顶岗实习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运输生产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2.2.2实施精细化管理,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为了保证“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长期有效运行,学校必须建立与工学交替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评价标准、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等,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运行保障措施如下:

一是成立运行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代表、企业代表、运输行业和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等参与的运行组织机构,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实习基地。

二是制定顶岗实习相关规程。与企业一起制定学生顶岗实习方案和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制定实习生的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制定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工作条例及管理办法。

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训。每次顶岗实习之前,学生要接受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岗位操作规程、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的学习。

四是聘请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学校聘请了行业或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为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通过在汽车运输站场的调度、站务、咨询、行包、售票、检票、乘务、安检及行业主管部门的道路运输稽查等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掌握岗位技能的要求后正式顶岗。

五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贯穿顶岗实习的始终,学院安排专职教师进入道路运输行业或企业,管理学生的实习,与企业共同合作,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不怕艰苦、克服困难、爱岗敬业,提高职业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六是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训。行业和企业定期安排道路运输管理专家和一线运营管理人员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七是撰写案例式毕业论文。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接轨,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意愿,实行双向选择,优先安排学生到有用人需求的单位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学生针对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工作问题,撰写案例式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八是对实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测评,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协作能力和实习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企业为学生发放薪酬。

九是对实习过程进行持续改进。根据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措施和意见,总结实习经验,对顶岗实习运作方式进行持续改进。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运输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在课程体系改革、“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取在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现场教学、结合生产实际问题撰写毕业论文、技能考核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受益。

3.1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有运输行业和企业专业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运输管理相关联的实际工作,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由以课堂为主向工学结合的转变。如:我院与广州天河汽车客运站、东莞汽车客运总站东莞市交通局等单位签定了产学合作协议,共建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东莞汽车客运总站每年春运期间,接受我院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达60人,到目前为止该企业已接受300名学生到站参加顶岗实习。同时学院聘请了10名来自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一线管理人员为该专业的兼职教师,担任现场教学和实习辅导,实现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近两年,共有10名专业教师轮流到运输行业和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了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科技服务能力,专业教师与合作单位共同编写教材3本。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以公路运输管理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3.2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施“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行业和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一年,给学生带来了如下方面的利益:一是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良好的实践条件,通过运输高峰周期的企业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工作中,完成从学校学生到运输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运营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掌握岗位职业能力。三是在实习过程中,校外实习辅导教师和企业员工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影响教育学生,用企业严格的管理和敬业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习惯,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根据实习岗位和时间给每位学生发放酬薪,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五是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就业率。2009年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为99.7%,2010年达到100%。

3.3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一是企业在运输高峰周期有大批固定的高素质专业学生临时顶岗,保证了道路运输生产的有序进行,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用人单位通过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察与评价,可以遴选到合适的学生到本单位工作,节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三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获得来自学校提供的各种管理、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近两年,学校为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共培训道路运输管理干部、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人员、汽车客运站务管理人员、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人员达2850人次,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