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数据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体育运动数据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愈发便捷的生活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逐渐加深。不少大学生也因此逐渐忽视了体育锻炼,锻炼意识越来越薄弱、锻炼强度日益趋低,但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为了详细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笔者开展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调查活动并加以研究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1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育锻炼是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对大学生未来从业还是对终身健康来讲,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必须的要求。一方面,体育锻炼能为大学生从业做好身体保障;另一方面,体育锻炼也能为大学生的终身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体育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1.1 为大学生毕业从业做好身体保障
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优异的体能条件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加以更好处理,可以说,体能健康是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现代社会环境下,作为社会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已然兴起势头,尤其对于一些刚毕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服务业很有可能是他们的第一个选择。而若想从事服务业类工作,就必须要求大学生有着优秀的身体素质,因此,保持良好的体能锻炼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常见的服务员等静态站姿类工作,从业人员每天基本上都有8h以上的工作时间,长时间的站立对从业人员的身体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毕业大学生很有可能连最基本的工作内容都无法完成,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大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就要开始上岗工作,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适应较高工作强度的基本条件,更能帮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岗位的工作节奏。此外,体育锻炼运动也是减轻工作压力的有效途径,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学生也可以通过锻炼及时解压,使学生具备更好的工作生活状态[1]。
1.2 为大学生终身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衣食住行的水平均通过科技得到较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便利和改善。例如手机的普及就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许多年轻人通过手机点外卖来满足食物的摄入需要,同时自己也不需要出门吃饭或者动手做饭。而这一改善同时也造成人们因为长期处于对科技产物的依赖而身体缺乏锻炼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从高校毕业后,主要从事脑力工作的人,更是常年缺乏运动,其身体素质已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久而久之,造成人民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和各种疾病出现的现状[2]。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加强高校大学生乃至全社会人们的体育锻炼,对于改善现代人的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甚至必要的。
1.3 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校大学生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大,大部分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也都有着不小的精神压力。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不稳定感到迷茫,甚至在长期压力的影响下逐渐变得焦虑。长期压抑的精神状态无疑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心理健康,而体育锻炼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良好的效果,规律的体育运动更是帮助缓解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剂良药。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像抗抑郁药物一样有效地治疗轻度到中度抑郁症,且没有副作用。最重要的是,它促进大脑的各种变化,包括神经生长、减少炎症,以及促进平静和健康感觉的新活动模式。它还能释放内啡肽,这是大脑中强大的化学物质,能让人精神振奋,感觉良好。此外,适当的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打破部分大学生消极的思想循环,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
2 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锻炼现状
我们发现,有60%左右的大学生依旧会坚持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其中部分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健身房进行锻炼,这部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明显地呈上升趋势。然而,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下降仍然是当下主要趋势。调查显示,有60%左右的大学生每天只锻炼0~1h,其中甚至有两成的学生根本不锻炼。从锻炼时间来看,大学生自身的锻炼强度是非常低的。由此可见,从现象上来看,大学生目前的锻炼情况和体质情况不容乐观,其现象集中体现在运动意识薄弱、学业压力繁重、体育设施老旧3个方面。
2.1 大学生运动意识薄弱
从学生的意识层面来看,大部分大学生的运动意识非常薄弱。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体测项目中都有各自的薄弱项目,例如有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长跑是自身的薄弱项目,同时也有20%左右的大学生不擅长短跑。根据我们的调查,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只会在体测前几天紧急加强薄弱环节的锻炼来应付体育测试。换言之,50%左右的大学生尽管清楚自身的薄弱环节,也不会主动去有效地进行针对性锻炼。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的锻炼意识是非常薄弱的。这样的问题不仅出现在体育测试中,在其他的细节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当大学生存在锻炼上的不足时,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依旧会选择随缘锻炼;能够自己制订清晰的锻炼计划的大学生仅占1/10;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体测成绩有所了解,但大多持无所谓的态度,并不会因此而强化自身的锻炼强度。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运动意识相当薄弱。
针对这个现象和问题,笔者继续进行了更深入地调查研究,探究了“为什么大学生运动意识普遍薄弱”的问题。调查显示,有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的生活状态从心态到身体上都放松了许多,整体的生活状态变得懒散后,运动意识也就随之弱化了。而在此基础上,又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受这样懒散状态的影响导致自身运动意识弱化。而且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共同锻炼的伙伴的处境,也使他们的运动意识一天一天下滑,变得不再积极锻炼。此外,调查还显示,以减肥为目的而运动的大学生的比例是最高的。由此可见,许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在出发点和目的上就已经出现了问题,他们即使进行了运动,其在观念上的出发点也是错误的,而错误的出发点是无法培养出正确的、终身的运动意识的。除了这些自身因素,外界因素也对他们有不小的影响。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对运动会等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并不大,许多大学生甚至并不会第一时间知晓校内体育活动的开展,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校内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也不高。此外,部分高校对体育锻炼相关讲座的设置也并不重视,部分高校开展体育锻炼相关讲座的频率并不高,
学生也很少能通过讲座的形式去改善自身的体育锻炼情况。因此,笔者认为部分大学生缺乏更多来自外界的对锻炼意义和作用的科普和倡导,一直以来缺乏这方面的引导也是学生运动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2.2 穷于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影响体育锻炼
进入大学后,学科课程内容进入到综合性阶段,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也逐渐增大。调查发现,有将近50%的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学业方面的压力提升了。除此之外,由于近年来就业竞争日渐激烈,一些大学生为了在之后步入社会后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会选择努力取得高学分成绩或者争取到奖学金,这部分大学生经常会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于复习和巩固。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近半数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会让他们变得更加疲惫,影响到自身的学习效率; 同时他们认为进行体育锻炼会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业进程。由此可见,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也是使大学生逐渐疏于锻炼的重要原因之一[4]。
2.3 体育授课内容单一,体育设施老旧
笔者发现在体育课授课内容及体育设施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运动模式上,半数以上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俱乐部模式而非上课模式或者比赛模式,这虽然体现出俱乐部模式的相对成功,但同时也表明在体育授课以及比赛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经过对这两种模式的深入调查,笔者发现确实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的内容比较单一枯燥,缺乏内容创新及针对性的课程方案。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的内容并不能对自身的体育锻炼情况起到改善的作用,过于单一枯燥的课程内容也让他们的运动意识无法变得更加积极。因此笔者认为体育课授课内容在个性化、针对性上依旧有所欠缺。由此可见,高校在体育授课方面依旧有需要完善的部分。而在体育活动及体育赛事方面,可了解到,50%的大学生只会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甚至有小部分学生从未参加过校内的体育活动。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体育活动及体育赛事的参与并不积极。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更凸显了上文提到的大学生运动意识薄弱且积极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活动举办方对学生的号召和引导依旧不足,对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调动并没有达到目标程度。多方面的因素确确实实影响着大学生的锻炼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近年来各大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下,高校原有的体育设备、体育锻炼场地、器材等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部分学生有着积极的运动意识,他们想要优化自身的体育锻炼情况,可过于老旧的体育锻炼设施让他们也只能望而却步。根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大中小学体育场馆数量占总数的67.7%。但是,许多高校出于学生的安全问题及维持教学秩序的考虑,学校的体育场馆未能向社会开放, 资源闲置现象严重[5]。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设施过于老旧、需要更新,同时体育器材较低的数量不能满足自身要求。而在高校系统体育方面,学生反映经常会出现因为数据采集不准确导致反馈延迟、出错等情况,从而影响了自己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例如许多高校的体育课通过采用电子打卡的方式来记录学生的体育情况,可电子打卡故障频出,一方面导致了信息录入不便,无法更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运动情况;另一方面也消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可见在体育教学及器材方面,部分高校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体育课程体验,匮乏的锻炼器材资源和场地也让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感到有心无力,极大地打消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6]。
3 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对策
根据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并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主要体现在加强宣传推广、加强意识引导、调整学习与运动的关系、优化体育设施4个方面。
3.1 加强宣传推广,弘扬体育精神
我们提倡高校举办方在体育活动及赛事的组织方面,可以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弘扬“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营造“全民运动”的气氛。调查显示,有将近六成的大学生在课外会选择结伴夜跑来作为加强锻炼的运动方式,结伴运动的形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那么高校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积极举办如“荧光夜跑”等体育主题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同时在各个高校体育赛事中,举办方也可以设置更多如障碍赛跑等兼具竞技性与趣味性的项目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体育赛事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
3.2 矫正运动目的,加强意识引导
强化大学生体育锻炼最主要的无疑是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目的、培养积极的运动意识。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体育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运动的意义和目的进行科普和矫正,帮助他们从意识层面对运动的出发点进行调整,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例如前文提到的大部分大学生出于减肥的目的进行体育运动这个现象。首先,真正的减肥绝不是单纯降低体重达到瘦身效果,而应该是从降低过高的体脂率等方向出发,锻炼健康的体魄、树立端正积极的运动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也应当提升自身的判断力和自制力,大学生们可以制订合理的饮食方案来搭配适量的运动,从而达到正确、健康的减肥效果,树立端正的运动目的。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单纯为了瘦身的减肥绝对不是正确的,更不是必要的。对于大学生来讲,建立在科学健康的基础上的运动来促进减脂,才是正确的减肥方式。对于体质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的同学,校方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减肥问题,不要让大学生陷入盲目减肥的怪圈。而对于超重的同学,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校方不仅需要思想上的引导,还需要行动上提供帮助。对于部分超重需要减肥的同学,辅导员与心理辅导老师需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第一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减肥现状,对其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而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行动指导[7]。而在举办体育活动时,高校应尽量不要以减少晨跑等方式作为优胜奖励,可以通过赠予体育器材或者健身卡等方式来对运动员进行奖励,这样才能避免“为了不运动而去运动”现象的产生,才能避免大学生在运动的出发点或者目的上出现偏差,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运动观念。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则可以通过制订明确的运动计划来提醒自己积极加强锻炼,激发自身的运动意识,提高体育锻炼的频率和强度;同时高校大学生还可以积极参与关于体育锻炼的科普主题讲座或者体育活动,从而培养更积极的运动意识、树立更端正的运动观念。除此之外,大学生也可以结识一些热爱运动的同伴,共同运动不仅能培养友谊,更能让大学生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运动中去,提高自己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3.3 提升学习效率,进行高效作业
处理好学习与运动的关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更能培养积极的运动意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提升学习和运动两者的效率。在学习方面,大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等高效率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和巩固,减少低效率的学习时间,从而留有更多的时间给体育锻炼;在运动方面,高效、正确的运动也是提升锻炼质量、减少无意义锻炼的关键,可以通过在网上搜索教程来矫正自己的运动方式,避免采用不健康、不正确的运动方式来进行锻炼,从而提升运动效率、加强锻炼强度。
3.4 优化授课内容,及时更新锻炼设施
在体育课授课内容方面,很明显需要更个性化且更具针对性的授课内容。例如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身的长跑项目是体测弱项,那么在体育课上,教师就可以加强针对长跑的训练项目;而面对学生运动意识薄弱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穿插诸如运动游戏等方式的内容来防止课程内容过于枯燥单一,从而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而在授课模式上,高校还可以引用运动APP软件来提升学生的运动效率。APP软件是集4A学习为一体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其中应用价值最大的当属教育领域。借此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明确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任务之一。笔者发现,叮咚等运动APP已经逐渐走入高校体育课堂。通过各种运动APP,学生能为自己量身定制运动方案,教师也能更快捷地定制上课内容。此外,运动APP不仅能更快、更准确地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作出反馈,减少数据错误情况的出现,更能有效地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学生积极准时运动。这种新型的体育授课模式将极大程度地改善“上课跟教师,下课无运动”的传统体育制度,让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能积极进行高效的体育运动[8]。优化授课内容、更新锻炼设施的方式,可以让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再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大学生群体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年轻群体,是社会未来人才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仍不够成熟,导致许多大学生在面对步入社会路上的一些诱惑时,无法恰当地做到自我约束。这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造成了影响,也对社会未来人才的培养有所不利。高等院校是培养我国建设性人才的重要场所,一方面要使广大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不断以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拥有强健的身体。只有拥有坚实的基础,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不断提供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可,谭杨.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能锻炼的重要性[J].农家参谋,2019(17):270.
[2] 鄢正纲.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127-128.
[3] 程瑞.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1):127-129.
[4] 王俊博.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交际,2016(17):247-248.
[5] 刘东升,魏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7,39(6):87-90.
[6] 陈雪燕,孙海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体育科技,2017,38(3):122-123.
[7] 李洋,余文颖.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改善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9,6(51):184-186.
[8] 袁朝烨.大学生社会性与运动APP功能性的交互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19,41(1):75-78.
[9] 李秉垠.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以及提升策略研究[J].才智,2018(12):30,32.
[10]李佳川,谭新莉,孙洁.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策略的研究[J].云梦学刊,2015,36(1):139-143.
[11]李嘉诚.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主动健身探讨[J].科技创业,2013,26(1):142-143.
[12]童h欢.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