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和策论文 政论文、策论文、议论文有什么区别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议论文和策论文 政论文、策论文、议论文有什么区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议论文、策论文、政论文三者关系图
1、议论文包含政论文和策论文。议论文具体结构如下:
2、政论文和策论文异同如下:
首先就政论文性质来说,如果从源头来讨论政论文,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政论文章都是以“政”字为核心,都是在论政,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通过分析史上著名政论文《过秦论》、《封建论》为例,我们发现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
一是政治性极强,涉及国家制度建设;
其次侧重分析,《过秦论》侧重秦亡原因的分析,《封建论》侧重意义分析,分封制的消极意义和郡县制的积极意义;
第三分析过程中,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交叉使用;
第四对策较少,一般在分析完原因、意义、影响后对策部分点到即可,比如《过秦论》导出的对策就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即统治者要实施仁政;《封建论》的结尾对策也是一句话: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即要用好人才。
其次,以人民日报评论部(人民日报有多个评论栏目,以评论部的出的文章为最佳)的政论文为例,
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
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文化发展关系国家发展。(开头直接引入中心论点)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质,不仅决定了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影响着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准。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路途上,如何提升文化品质,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考题。(分析意义:文化品质的意义)
“过年就是过文化”,龙年春节期间,各地庙会红红火火,景点旅游人潮涌动,关于央视春晚没有赵本山的争议持续发酵,有关年味“变淡”的话题此起彼伏。热闹的“中国年”,投下耐人寻味的文化剪影,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国人对春节文化品质的在意与纠结。(现象作为过渡,引发对文化品质的思考)
每逢春节的文化之思,也是高速发展时代中国文化焦虑的一个缩影。物质潮流席卷而来,如何坚守心灵高地?观念世界众声喧哗,如何定位价值坐标?文化产品五光十色,如何摄取精神给养?这样看似宏大的命题,其答案不断在我们身边闪现。热心慈善公益的“心灵富翁”多了起来,却也不乏“开着宝马住保障房”之辈,呈现着醒目的价值观分野;“最美中国人”频频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但“扶老难题”也迟滞了一些人行善的脚步,诉说着复杂的道德困境;在众多城市奇迹般崛起的同时,隆隆推土机声中传来对历史文脉断裂的担忧,“千城一面、万楼一式”的单调、“几根柱子托个球”式的雕塑泛滥,则暴露了城市文化内涵的苍白。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质,不仅决定了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影响着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准。(分论点一)(分析事实:不同个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的差异化的影响,事例论证)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有品质的文化,才能成为进步的基点;成色不足、品质低劣的文化,却往往是心灵的枷锁、进步的桎梏。(分论点二)一些人把过节简化为送礼喝酒、麻将牌九,甚至“把清明节以外的所有节日都过成情人节”,消费狂欢掏空了文化内涵;一些地方热衷于“名人故里”之争,大搞有名无实的节庆会展,大建华而不实的仿古建筑,功利思维制造了一个个文化空壳;一些媒体以暴力、情色、低俗吸引眼球,一些影视作品靠复制翻拍、穿越恶搞博取票房,一些青年人在网上晒名包炫豪车作为人生价值标签,精神贫血、价值空心、信仰荒芜,屡屡成为刺痛社会的文化病灶。(分析事实:没有文化品质的表现,反面论证)
“品质为王”,这是文化发展的不二法门,也是中国文化向上突破的瓶颈所在。当人们纳闷为什么中国的花木兰、大熊猫成了迪斯尼的摇钱树,更应想想这种“洋拿来主义”所依托的创意设计力量;当人们惊叹苹果专卖店门前的“果粉”排队长龙,更应思考是怎样的魔力“把公众熟知的产品转变成一个企业文化的象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一位美国教授对“汉语热”的看法值得深思:美国曾刮起一股“日语热”,但很快就消失了。如果汉语背后没有文化,文化背后没有思想,思想背后没有精神,这个神话也难免会消失。(提出对策:如何培育优秀的文化品质)
这一切无不揭示一个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文化发展关系国家发展。正如政策强调的“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分析意义,引用政策论证)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路途上,如何提升文化品质,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考题。作家怎样书写“民族心灵史”,导演如何奉献“诚意之作”,企业怎么诠释“卖产品不如卖品牌,卖品牌不如卖文化”,各地能否走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这些问题能否不断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检验着一个民族“发展起来以后”的文化自觉。(结尾再次对文化建设的意义发出思考)
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
过渡段:热闹中国年对文化品质的思考
第三段:分论点一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质,不仅决定了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影响着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准。
第四段:分论点二有品质的文化,才能成为进步的基点;成色不足、品质低劣的文化,却往往是心灵的枷锁、进步的桎梏。
第五段:提出对策:“品质为王”,这是文化发展的不二法门,也是中国文化向上突破的瓶颈所在。
第六段:总结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文化发展关系国家发展。
第七段:结尾升华,对文化建设的意义发出思考
可以看出这篇政论文的核心在于分析上,先后分析了当前文化品质的现实情况、不良表现、文化品质建设的意义所在,对策只用一段点出。
其次看一篇策论文
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活力
人民日报 作者:张继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7.3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也应看到,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积累了不少矛盾,特别是城市治理水平与城市发展不匹配,一些地方“城市病”比较明显,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挑战。有人认为城市治理是政府的“分内事”,并将一些“城市病”完全归因于政府管理不到位。这一观点比较片面,忽视了社会组织、市民等在城市治理中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过渡段:城市治理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群众诉求日益多样。在此背景下,如果仅仅依靠政府进行城市治理,就会出现治理成本过高而效率降低的局面,难以充分回应广大市民的诉求,不利于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指出,要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良性互动。社会组织是加强和改进城市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实践者。(分析原因:为什么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进城市治理创新,需要打破政府唱“独角戏”的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心论点)
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对策1)应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积极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繁荣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自治等方面的作用。凡是社会组织能够办理和提供的社会事务和社会服务,应尽可能以适当方式让社会组织承担。比如,行业协会和商会能在加强行业自律、服务企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会员权益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能够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规划、开展调查统计、建设诚信体系等方式,协助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保、科技、文艺、医学等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能够在繁荣科学文化、保护城市环境、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对策2)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市民生活的基本平台。政策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分析意义:社区治理的意义)城市社区治理不仅要着眼于维护社会秩序,而且要着眼于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市民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策2的具体化措施)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能够充分激发基层群众的智慧和活力,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分析原因:参与社区治理的原因)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补贴活动经费等措施,加大对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扶持力度;建立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为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居民融入、纠纷调解等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和细致的服务。(对策2的具体化措施)
提高社会组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对策3)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讯技术,社会组织可以搭建起社区运行、养老服务、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公共服务信息数字平台,使城市社会治理真正下沉到社区和街道。(分析原因: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的原因1。)同时,也能够为城市治理特别是基层社区治理提供坚实的信息和数据支撑,促进政府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良性互动。(分析原因: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的原因2。)
此文的结构为:
中心论点: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过渡段:分析了当前城市治理存在的问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原因。
分论点一: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对策1)
分论点二: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对策2)
分论点三:提高社会组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对策3)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作者提出的每个对策中,段落里也对该对策提出的原因、意义进行了分析,而不是单纯的论述对策的具体体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政论文和策论文的主要逻辑都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只是政论文的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是其核心环节,而政论文的分析一般从三个维度入手:
事实分析,价值/意义分析,因果分析,在进行完充分的分析论证后,对策部分点到即可。
而策论文在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只是作为一个过渡环节,通常在一段内解决,其后便引出各个对策。而在对策的论证过程中,每个对策段落内也有对该对策提出的原因、价值/意义的分析,而不是单纯的论述对策的具体内容。
分析完政论文和策论文的区别,我们来看一下大作文的题目,以较有代表性的2016年国考副省级和2017年江苏省考A类大作文为例:
2016年国考副省级:“给定资料4”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请你从对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写一篇文章。(40分)
通过对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题目中的提到了好政策应具备的三个属性,那么如果以此为切入点写大作文,很自然的应该论证好政策为什么要满足这三个属性,重点在于因果分析和价值/意义分析,因此写成政论文较好。
2017年江苏省考A类大作文:请围绕给定资料7中的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为主题,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通过对申论材料分析发现,材料通篇在讲基层文化服务的意义、存在的问题、新形势及新做法,同时题目中的“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对策型的表达,因此两者结合分析,这篇文章应该写成以对策为主的文章,即论证如何做好基层文化服务。
总结上述分析,具体到考试中应选哪种文体,必须依据考试当时材料主题和申论大作文的要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选政论文还是策论文只是在文章的侧重点上的区别,即:侧重分析,还是侧重对策。
同时加我微信winwin1942,送我精心撰写的《申论高分思维导图》全书一本(PDF格式),关于公考有任何问题随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