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学论文 多篇

2023-11-22 01:49: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管理学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学论文 多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管理学企业管理论文

[编辑]企业管理学论文【多篇】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 篇一

―、产业转型升级对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影响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淘汰落后产业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新管理方式的引入和新的商业模式推广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主要支点。无论是新技术、新管理方式的引入还是新的商业模式推广,都需要具有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来实现,通过有效整合新技术、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等实现新的价值创造,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通过技术引进和复制其他地方的商业模式来实现,需要在现有产业基础、商业模式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等来实现企业竞争能力提升;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不断呈现,产业发展趋势给现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院校不断深化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理解,来调整和改进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发现市场机会、能够将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推向市场并获取市场价值、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产业转型升级给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校园工商管理人才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和岗位,产业转移升级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管理人才,相对于技术工人和一般务工人员,管理人才更难被吸引到相对落后的地区,这就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的就业空间。二是对教师队伍产生较大冲击,需要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地方院校教师大多属于理论型教师,相对缺乏工商管理实践经验,在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过程中,地方院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例如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教师既可以去企业挂职锻炼,企业高管授聘为地方高校管理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三是对原有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具有复合知识和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管理人才,其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与之前的人才培养着较大区别,这是对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挑战。四是对企业工商人才培养提供帮助,通过院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企业可以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师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科研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企业管理及相关的应用性研究上,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各地院校都在不断的推进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各地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与发达国家、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人才培养定位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没有与地方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匹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工商管理人才在产业类型、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新要求。不少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定位,缺乏对产业未来展望,缺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偏离,没能够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基础上,针对地方支柱产业和企业需求来确定工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设置。如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地方,需要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于旅游服务产业和企业人才培养,同时兼顾相关产业和企业人才培养,而非要与发达地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一致。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合理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专业课设置过于传统,课程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不少院校对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视不够,在教学任务、课程体系和安排方面,与地方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等内在系统关联性没有考虑在内。现在各地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需要更多有创新和创业意识的工商管理人才,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能够进入工商管理人才的课程体系当中,对技术创新、创业管理、互联网商业模式等相关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落后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使得工商管理毕业生仍以传统思维去从事和思考现在的商业活动,对新兴商业活动的发展趋势理解和实践仍有很大的不足。现在大部分课程教育仍是理论教学为主,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实际商务活动能力的培养仍严重缺乏,这降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自然科学和新兴技术等“硬科学”素质的培养,对工商管理学生进行“硬科学”素质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而且也是促进学生认识商业活动的本质,就要是通过科学技术和商业活动等要素有效结合来实现商业价值创造。

(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单调

在工商人才培养方式上很多地方院校,依然采用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准则,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学生被动式的灌输式教育和死记硬背学习方式,严重阻碍工商管理人才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发展。同时,人才培养可能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人才培养可以批量生产,对专业特色化和学生个性化培养仍非常欠缺,统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没有凸显地方院校工商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和特色化的特点。目前最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实践教学,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和“双师型”师资,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效果较差,无法实现培养目标。

(四)师资队伍建设仍有待优化和提升

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大多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教师属于理论教学科研型,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缺乏对工商企业实际问题研究的“双师型”教师,导致讲授课程和指导实践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和模式的采用、教学理念的引导等方面缺乏企业界的参与和合作,因此对工商管理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有较大影响。许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工作后,发现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差异性,原因就是由于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对实际工商管理发展把握不准确,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后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偏差。

三、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及建议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既要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角度出发,也需要从人才特色化发展角度出发,同时也要遵循商业文明发展特征和地方院校的特色方向。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美国加州大学纳瓦罗教授(Navar?ro,2008年)在对世界排名前50位商学院进行研究,归纳其新特征包括:(1)多学科集成:工商管理课程建立于一个多学科和综合性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而不是孤立的“功能性竖井”要使学生更多地在跨学科的通识教育上理解商业;(2)体验性学习:至少在部分上取代或补充传统“粉笔加演讲”注重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增加实践性的练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3)软技能开发:恰当地强调管理技能(包括沟通、领导、谈判、创业、团队建设)和人际关系技巧,与传统的数据分析、管理工具等同样看重;(4)全球性的视角和信息技术:在一个技术迅速变化的世界,国家间的贸易、投资与金融日益相互融合与依赖,学生应对这个世界的新变化有良好的触觉,并培养出相应的世界观。

根据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社会背景和纳瓦罗(2008年)的观点,并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寻求特色化发展

学校培养环境和目标定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要更新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找准院校办学定位,凸显地方特色。工商管理专业所在院校首先从社会发展和产业特色发展环境中,找准学校和专业发展自我的定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问题。各地转型升级过程中,院校对自身性质进行认真分析和探究,找出工商管理专业与区域、学校的文化元素、产业环境、教育资源等要素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本校和本专业学科发展的人才。如学校是以研究性质为主的,学生培养应当偏向于研究性和理论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是属于理论型,专注于对影响和推动工商管理发展的知识和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实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同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校是实践性质为主的,那么人才培养应当偏向于实践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与社会实际发展相适应的,能够进入到企业实际工作中,能够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同时具备较强的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学科建设特色上,要服务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建立,要积极融合地方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培养适应支柱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发展的高级实用型特色人才。当院校和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之后,学生才能依据其定位,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相应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选择,从而解决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也让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呈现特色化发展特点。

(二)调整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现有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较多是沿用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课程体系,对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下学生能力培养要求重视不够,导致在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方向,以提升学生对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发展过程的价值创造能力为目标,调整并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对课程比重进行调整,分为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比例按照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培个人意愿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确定;同时应该加大在技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商业模式的理论教育比重,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了解和掌握新兴前沿理论;在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加大商业运营模拟、模拟创业、管理沟通和谈判等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跨专业,特别是与理工科、文科、艺术类学生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等活动,提升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以理论讲授和理论考核为核心的培养方式。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更需要的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改变以老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调整为以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权,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在积极参与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大对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不再仅以理论考核为主,不少课程可以根据院校和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把商业模拟运营、创业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能力考核的重要方面,通过考核方式的调整,促进学生摆脱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困境。

(三)整合和优化师资力量,做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

高素质师资力量是转变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地方院校相比发达地区的院校和重点大学,在地理区位、物质条件、科研环境等都居于劣势,要想在高校竞争中凸显实力,应以与地方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为重要支点,强化地方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构建特色学科和提高复合型教师队伍。地方院校要通过物质、人文关怀和事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创新措施留住人才,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师资队伍,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此外,通过与地方企业、政府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充分沟通和联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吸引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同时促进理论型教师走向企业,加大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使得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构建“政产学研”结合模式,推进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 篇二

工商企业管理学什么 工商企业管理主要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例如:开拓公司业务、进行销售统计、对客户关系进行维护,合理规划人员安排、为公司节省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公共关系理论与策划》、《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电子商务概论》、《商务谈判》、《连锁经营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与形象策划》。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1、企业管理:各类工商企业、银行、证劵公司等金融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经征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已经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2、市场营销:到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事管理决策、营销管理、销售、公关、品牌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或者是实际操作与管理性工作。

3、会计小额:主要导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事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4、财务管理: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征服与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咨询服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

5、人力资源管理:到企业、事务单位及征服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

工商管理学专业介绍 工商管理专业(英文:Industry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管理学论文 篇三

本文分析了当前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强化人的智能、资本运营的作用,注重成本效益观,加强基层成本核算货币化等成本管理新举措,以期实现企业持久的经济效益。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成本管理方面有很多的见解和分析,如下: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创新 面对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国内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现代企业若想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紧随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成本管理,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下面就企业成本管理创新问题作一探讨。 一、当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许多企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新举措。例如邯钢、包钢、齐鲁石化等在这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管理认识不足。当前部分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仍为降低成本,强调的是控制,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但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角度看,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因而这种成本管理是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成本管理。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企业单纯依靠成本的降低来获取优势是不可能的。 2.成本管理与市场脱节。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3.成本管理内容不全。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只注意物质产品成本,忽视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1].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因此,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注重生产成本的核算,忽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以及销售成本的核算。 4.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一是成本核算仅注重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忽视了现代企业日趋增大的产品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小批试制及售后服务上的投入,使产品的相关成本内容不全,不能正确评价产品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二是成本核算方法不当造成失真。在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幅降低,而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却大大上升,但有些企业却仍采用人工工时或人工工资比例法分配制造费用,造成了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导致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三是为达到某一目的人为调节成本数字,造成潜亏严重,企业虚盈实亏。 5.成本费用控制不力。有些企业特别是经营稳定的大型工业企业,所耗的资金与产生的回报之间,能够建立容易把握的函数关系,其成本控制主要采用标准成本系统、目标成本和费用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中,虽然标准成本、目标成本和费用预算等形式仍可利用,但实际由于其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从而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和对成本费用发生规律的掌握更为困难[2]. 本文分析了当前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强化人的智能、资本运营的作用,注重成本效益观,加强基层成本核算货币化等成本管理新举措,以期实现企业持久的经济效益。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成本管理方面有很多的见解和分析,如下: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创新 面对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国内市场开放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 篇四

1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与工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看法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当前困境,集中体现在:一方面,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难以在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职业发展困难;而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又招不到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满意的管理人才。这一困境引起了理论界和工商企业界对于我国“是否应该”、“应该如何”发展本科阶段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思考。

1.1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就业与教育的问题

由于“中国企业系统化管理与国外整整相差一代人,大约70%的企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系统”,因此,大批学习发达国际先进管理理论的毕业生去企业后,将发现理论与现实相差太远,而无所适从—即所学的管理学理论往往与企业的个性化管理甚至是运行潜规则狭路相逢。所以,当前在企业中存在“科班生”敌不过“半路出家”的现象,即企业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而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刚进入企业时,他们还不知道企业实际为何物,不熟悉企业上中下职员关系与内外部环境;相比一线管理人员,这些“科班生”与企业磨合期会很长,处于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择上,自然会倾向于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半路出家”管理者。实际上,任何企业需要的都是有经验、上手快的管理者,而不仅仅是有知识的、有发展潜力未来管理者。对于帮助学生跨越“实践能力”这道看似无形胜有形的门槛,实现所学理论知识和工商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是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且,面对企业对管理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却暴露越来越突出的整体不适应。深究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教学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训、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在实际工作中直接表现为动手能力、提出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能力差,并缺乏创新精神。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主要集中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论的阐述,往往脱离我国企业实际的国情,且这些专业课程的讲授又仅仅是知识性讲解,缺乏实际应用的针对性。进一步原因则在于,高校对相关实训、实验、实习、实践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老师则往往缺少工商企业实践经历,只能“空对空”地给学生讲理论与模式。

1.2理论界和工商企业界对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一些看法

针对上述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企业老总们认为,“企业需要的是有经验的管理者,而不是有“知识”的管理者。”他们直截了当地表示其企业近年招聘的管理人员,全是社会上或同行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大学管理类应届毕业生一个都不要。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是“工商管理通用论”。前者认为:学习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有这类看法的专家提出,“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有,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应该将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部交给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此外,有的专家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针对性强的专业发展,而取代通用性强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通用论”。客观地讲,上述观点,对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和职业前景问题都有一定的把握与认识。但是,两种看法虽然均以“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但都未能正确理解与把握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对本科工商管理人才的真正要求,前者“选择性忽视”了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对广大高素质中、基层管理人才急需的现实;而后者则否定了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通用人才具有的强大市场适应力。

2大力发展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任何一个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的确没有存在的基础;同时,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客观地分析人才市场需求并正确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是本文必须都回答的问题。

2.1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新的认识

陈岱孙先生认为经济管理工作是“最古老的行当,而最时新的职业”。从现实需求来看,权威研究表明: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总体来看,意愿仍然较强,91%的单位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招聘意愿。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从长期潜在需求来看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与裂变,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对各个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中国正呼唤着大量工商管理人才,去激活并驾驭这个庞大而又充满机会的新兴市场。其原因在于:首先,中国的CDP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长,工商管理的企业数量、质量和管理实践发展迅速,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因此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其次,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将是民营经济的集体起飞。到2006年我国民营经济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494.7万户;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6395.5万人。不难看出,民营企业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主体,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当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尚处于管理的初级阶段,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民营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要在管理上有质的飞跃,必须引进新型管理人才,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最后,新时期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也将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依法从事下列生产经营活动的,可以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销售、加工、贮藏、运输;农业休闲观光和民俗旅游;农民家庭手工业;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农业技术服务等。显然,上述每项经营领域的开发与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支持。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上,为我国农村城镇化、“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智力支持。

2.2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主体

众所周知,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结构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布也符合这一特点。首先,具体从工商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在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负责全面工作的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的副总经理、负责一个部门职能的专项工作的部门经理、负责具体工作工作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层级状态。其次,相关研究也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且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总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对象的主体是工商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这是当今和未来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因此,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就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3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专业特色新定位

要从根本上解决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工商企业需求不适应这一困局,我们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适应工商企业中、基层管理需求,更加突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一专多能“的特点。

3.1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就是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未来企业管理人才

人才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本科工商管理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起点,使其胜任将要面对的管理任务,并为其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很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专业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世界上的著名大学对本科阶段的管理学教育的高度重视均体现了这一点。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宗旨是“提供学生在优秀教师指导下,参与发现新知识过程的机会。”沃顿商学院对本科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则强调“提供成为未来领导者的基础。并为学生提供把商务与自由相结合的艺术,从而有助于获得人生的成功。”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第一,今天,工商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第二,如管理行为理论,跨文化管理理论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世界观价值观早已定型的成年人而言,其学习效果不会好。第三,工商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其次,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那么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工商企业的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如果说传统工商企业活动强调的是“专才”教育,那么在现代工商企业管理活动中,“通才”教育的观念则日显突出,这决定了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就是宽口径的课程设置。优点在于: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宽知识面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知识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可塑性强的大学生是件好事。但是,在为学生“打通学理”,使他们初步具有将销售、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整合起来的工商企业决策理念和意识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提倡学生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学习相关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具有某个方面的专长,这样就具备了“一专多能”特色素质。虽然“实际上企业永远认为大学训练出来的人不可能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但是,通过“一专多能”特色素质的培养,本科工商管理学生宽知识面与精专长的能力结构,可以使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并给企业带来活力。不难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会计”、“营销”、“物流”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具备强大市场适应能力的“通才”。

4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要实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特色能力素质培养,关键在于本科工商管理教育要改革教育模式,建立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体系。

4.1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教学新体系

从我国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来看,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建设新型教学体系。总的原则是,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向导,建立一套新型的基础饱满、特色突出、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首先,“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向导”,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因素需求,要精练核心课程,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性、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其次,这个课程教育体系要“基础饱满、特色突出”,在保证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并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人际沟通、商业伦理等课程,同时增大选修课比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习氛围。整个课程设置体现出“加强基础教学,突出主干课程,注重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特色。再次,为了保证“实践性强”的教学效果,课程体系安排上,应该改变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变为“3+1”甚至是“2+2”教学模式,即:在学生一、二年级完成基础专业学习后,积极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专业兴趣并锁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要求他们在最后一年选择具体的专业小方向(如:财会),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课程实习实训,甚至工作实践实习,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前至少有一年时间积累实践经验。最后,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有所调整,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必然是全球性竞争,为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4.2建立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

目前,由于高校和企业缺乏联系或联系不紧密,大学难以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专门的实践平台,难以通过企业管理实践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囫囵吞枣,缺乏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过程。对于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很不利,也是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能与工商企业人才需求完全对接的主要原因。因此,工商管理教育必须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使学生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一方面,高校的工商管理院、系必须重视数字模拟动态仿真实验室建设,尤其是反映企业运作的仿真模拟软件的学习,如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动态建模(IRP)和人力资源测评系统等。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院、系要主动走出校园,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多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展企业界与院、系的良性互动关系,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管理科学竞赛活动(如:ERP沙盘模拟竞赛)。通过参加高水平的竞赛,学生能够提高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改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好的课外教育方式,学生参与热情高,理论与知识可以得到很好的结合应用。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 篇五

1.1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2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2.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3开展企业兼职人员参与课程考核评价课程方式

专业核心课程均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试卷考核方式,吸纳企业参与课程考核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在课程考核评价中融入企业评价要素,按照企业管理标准、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及效益评价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的评价。在核心课程授课后,由企业进行模拟职场考核,不仅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职场考核还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竞争意识等职业素养进行考核。最终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