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论文

2024-02-22 19:11: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城市道路论文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第1篇

1.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道路绿化景观是公路环保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反应出公路形象。为了获得较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树立绿色交通的理念,进行生态公路修建。因此道路绿化景观在施工过程要避免对自然的地形和地貌造成破坏,对当代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还要使其具有美感,使驾驶人员感到舒适,提升公路的使用价值,使公路发挥应有的功能。

1.2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分析

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内容主要有地形改造、铺装施工、建设工程设施、植物移栽等。道路景观施工设计中要保证道路的主要功能:确保行车视线清晰。做到以下几点:(1)道路交叉部位以及弯道内侧树木种植不能对驾驶员视线造成阻挡,确保足够的行车视距;(2)弯道外侧树木要进行整齐种植,不能对驾驶员视线造成诱导;(3)道路设计中有相规定的宽带和高度范围作为车辆行驶空间,因此树木种植不能进入此区域。(4)绿色植物选择要求为:较强的抗逆性、抗旱性、抗病虫害、方便管理;不对交通造成影响;树木根系发达、适合多次修剪等。

二、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内容

2.1施工前准备

(1)对施工图纸和设计资料进行熟悉并审查;(2)认真做好四通一清工作,主要指供水通畅、供电通畅、道路通畅、信号通畅以及对场地进行清理;(3)清理场地,园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场地进行平整不仅是对垃圾进行简单的清除,还包括清除杂草、清除灌木以及建筑垃圾,从而为不同地形施工创造基本条件。

2.2道路绿化大树、草坪等景观施工

道路绿化景观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大树移植工作,在挖掘树苗时,要防止对苗木根系造成损伤。常绿树木在移栽时要带土球。土球直径要为树木直径的8~10倍,确保土球保持完整,可以采用麻绳进行绑扎。由于苗木比较高大,运送过程中要将其倾斜放置。为了避免对下枝干造成损伤,要在运输车辆上放好支架。苗木在种植时要根据深浅要求,将苗木置入坑内。栽植深度要高于原地面,避免产生积水。带有土球的苗木要将草绳剪断,一边将其埋入一边将其夯实。裸根树木进行移植时,要保持根系舒展,不能使根部受到折伤,当填土到达坑1/2时,要提起苗木,再进行填土和夯实。树木栽植后,要制作三脚架保护树木。草坪也是道路绿化景观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且对整条道路的景观产生影响,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草坪类型,能够抗病虫害和易于管理。

2.3营造微地形相关施工

(1)同附近的自然地形和地貌进行结合。由于自然环境是最佳的绿化景观,因此要同道路绿化景观附近的自然地形和地貌进行有机结合,体现出当地的自然风貌和地形特点,从而做到返璞归真。(2)进行适当的景观构造。由于地形具有不同的高低、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外观,因此地表特征变化多样,这也为景观的多样提供了先天基础。如场景较大时,要构造平缓的绿地、较大面积的草坪,从而呈现宏伟广阔的场景;如场景比较小时,要打破整齐统一的景象,对微地形进行恰当处理,从而呈现更多的层次和空间,具有最佳的景观效果。(3)将建筑景观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地形进行融合。人为的建筑景观要同自然的地形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从而使建筑同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将建筑和附近景观有机的融合,从而体现出自然的状态。

三、结语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太原城市道路;绿道系统;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0 引言

近年来,太原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为城市新建了快速中环路网。它的建成,对完善城市路网格局,便捷市民出行,特别是较长距离出行,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太原在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土地开发强度大,公共开敞空间不足,市政道路排水设施不完善,城市硬质景观严重,空气雾霾严重,亲近自然的机遇少等。为了构建太原市完整的城市道路景观系统,促进太原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太原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此展开了对太原市城市道路景观“绿道”系统规划的研究。

1 背景分析

1.1 “绿道”概念及特点

绿道的概念来源于欧美国家,绿道是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它通常沿着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如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或者在陆地上沿着由铁道等改造而成的游憩娱乐通道。

绿道衔接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乡镇与农村,串联了城市及其周边有景观价值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遗迹、地标景观构筑物、美丽乡村、山水湖泊等,使其有关联感,为市民从城市通向农村,回归田园,感受自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区域和城市规划领域,绿色廊道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城市的无限制蔓延,同时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开放空间,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

1867年由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F.L.Olmsted规划完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公园系统Boston Park System,其中的“公园道”被认为是美国绿道规划的开端。国外绿道主要保护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沿河流、海岸以及山脊线,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通道。绿道普遍具有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社会文化和美学等重要功能。虽然国内绿道理论思想可以追湖到多年前的周代,但现代绿道理论还是受西方理论影响较大。经过多年的研究,自广东省率先投入绿道建造后,我国多省市已经开始推广绿道网的建设。

中原地区城市绿道建设理论研究较少,张毅川等利用绿道理论对许昌市城市绿道规划进行了构建理论研究。王辉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对郑州近郊生态廊道建设模式进行了理论初探。研究范围和深度上都有可深入的空间。而且,中原地区城市绿道建设实践鲜见报道。[1]

1.3 太原“绿道”城市道路建设的意义

国外绿道建设起步较早,对我国的绿道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首先,绿道的建设具有科学性,融合了生态学、地理学、规划、给排水等多种学科,能够实现宜人宜居的优越环境。其次,构建绿道生态网络,能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修复生态多样性,提供生境。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鼓励居民利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倡导低碳生活。让人们能够亲近自然,感受城市中田园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融于自然。为市民提供更健康、更多内涵的生活体验。再次,通过构建线性廊道,整合城市生态、人文资源,凝聚城市特色与魅力,带动城市旅游业及商业持续发展,提高周边居民收入,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

2 构建“绿道”城市道路景观分析

2.1 生态廊道

绿廊系统是指绿道慢行系统两侧由一定宽度的植物、水体、土壤等构成,以生态维育、生产防护、户外休闲、安全防护等为主导功能,经划定需要加以保护的绿化控制带。由绿化保护带和绿化隔离带组成,是绿道的生态基底。

2.2 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可根据现状选择其一建设,一般应建设自行车道,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可建设综合慢行道。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状态中,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垂钓等已成为城市生活中放松身心的重要休闲方式。

2.3 节点营造

生态廊道区节点的营造,包括休闲空间、城市历史风貌区等。休闲空间为居住附近的居民提供散步、慢跑等健身场所。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区,突出本土文化的标识感,让人很容易捕捉到城市风貌的信息,增加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传播。使游览者能了解到城市的景点信息,欣赏到城市的独特美景,提升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

2.4 空间格局

太原市道路的建设,整体上解决了道路的拥堵问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道路的建设大大增加了车流量及车的购买量。但是,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加重,道路和桥梁景观的硬化过度,桥下面的空间格局较混乱,使得整个城市处于一种灰色空间状态。所以,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合理管理桥梁排水,已达到高架桥整体空间格局的生态化。例如,桥下空间格局可划分为临时停车场、公共休闲空间、特殊群体空间等。

2.5 生态排水

近年来,太原市受到降雨天气的影响,一到下雨,好多路段出现大量积水,由于道路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交通瘫痪,行人仓促,造成街道的混乱。因此,要建立绿色生态排水系统。

绿色街道运用路缘石延伸区域来收集街道雨水径流。传统的绿化带和路缘石高于路面,常被用来管理交通和保护便道。所以,要设计低于路面的绿化带,确保街道雨水径流的收集、减缓、净化和渗透。

把绿化带做成U型的地表土储水槽,低于道路,里面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依据不同的降雨量,雨水从有孔的路缘石进入绿化带或达到U型绿化带最大的储水容量,直到被植物和土壤吸收,或通过地势的高差从一个单元到另一个单元,最后被植物和土壤吸收。街道雨水径流入口处放置鹅卵石,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刷,让雨水平缓地流入U型绿化带,被多品种植物减速、净化和渗透。

高架桥的排水运用排水管道直接排入桥下低于路面铺设有植草砖的停车场和植物区,既减轻了当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也达到了生态排水的功能。形成了一个集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处理系统,并营造出自然优美的街道景致。

3 结语

在城市不断的加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城乡结合,发展城市绿道,促进城乡生态稳定,突出地方自然特色,来构建具有集游览、休憩、运动为一体的具有科学内涵的城市生态绿道。

通过对太原市的道路改建,新建道路的考察、研究,从景观设计角度出发,分析太原市的绿道建设系统。通过研究国内外绿道的起源、发展、实践,进行对比,构建完善的景观绿道系统。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来分析太原市建设道路的具体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意见。本次研究还有诸多不足,期望能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研究理论,结合实践,构建出具有可持续发展、适合当地完善的景观绿道系统。

参考文献:

[1] 薛永卿,刘志芳,薛枫.城市绿道建设的新探索及思考――以郑州市两环十七放射绿道建设为例[J].城市绿地系统,2013.

[2] 郭巍,侯晓蕾.城市绿色廊道的生态规划方法探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第3篇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说: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1]。城市道路绿化是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通过一定的布局形式和栽植手段,栽植园林植物材料,以达到消减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目的[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在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其人口、物质、生产和消费的高度聚集,使人们远离了大自然的滋润,给城市人带来了新的内心冲突、心理困惑和更多的心理压力以及“城市病”等一系列人类健康新问题[3]。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结构特征、景观特征、绿化规划、适宜树种及绿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工作的系统总结,为同类工作提供参考。

一、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

生态系统的功能,指生态系统基于自身属性的内在固有能力;生态系统的作用,或称生态系统的效应,指生态系统内在固有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或自然界它部所产生的影响,其正(有益)作用称为效益,负(有害)作用称为危害。作为一种特征鲜明、意义独特的人工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是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研究的重点之一。谢怀建将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归纳为生态保护功能、优化景观功能、辅助交通功能和城市文化隐喻功能4大类。

1.生态功能与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功能与作用是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研究的热点,已有的报告主要集中于环境温湿度、尘埃、有毒物质、噪声及病菌等5个方面。

城市道路绿化的温湿度效应,受林荫规模、结构、作用季节、植被覆盖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绿地之间地表温度和气温的对比观测结果显示,林荫结构的绿地类型降温效果最佳,且成片林地降温效果高于条带状行道林荫;北方城市夏季各街道的降温、遮光幅度百分比、增湿幅度均高于春季;行道树的降温幅度大于绿化带的降温幅度;绿化带的增湿幅度大于行道树的增湿幅度。同一条街道上,复层配置的绿化带降温增湿效果大于单行行道树。增湿幅度基本是夏季>春季>秋季;秋季绿化带有升温效应。道路绿化的滞尘效应,受植物种类、季节影响明显。同一采样地点大部分道路绿化树种滞尘量的季节动态规律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冬季达到一年的最大值。不同类别的树木滞尘量(包括单位面积滞尘量、单叶滞尘量、干重滞尘量)以灌木最大,常绿乔木次之,落叶乔木最小。同类树木,不同树种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

不同的绿化结构及植物种类降低噪声效果不同。枝叶茂密浓郁、层次错落有致的树冠减噪、隔声效应明显。阔叶树吸音能力比针叶树强,乔、灌及地被构成结构多层的稀疏林比单层林带在吸音、隔音效果上更为显著。

道路绿化树种的次生代谢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由树种决定。有的树种能分泌杀菌或促进人体健康的物质,如南方红豆杉;有的树种则分泌不利于人体健康甚至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的物质,如乌桕等。

2.辅助交通功能与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的辅助交通功能主要体现在美化环境、减轻视觉疲劳、交通组织等几个方面。从减轻视觉疲劳来说,道路的绿化可以振奋其精神,提高其注意力,减小交通隐患。从道路标识作用来说,绿化设计上实施的“一道一景”等规划设计手法。从交通的组织作用来说,道路绿化利用树木花草诱导视线、阻隔人流和车流,起到引导、控制人流和车流的作用。

3.景观、文化隐喻功能与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功能与作用,国内的论文迄今都还只是定性的描(论)述,尚缺少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的定量研究。城市道路绿化的文化隐喻的研究也多是一些情境的描述,较为深刻的分析有谢怀建对重庆城区不同路域植物选择中的文化意义表达、植物色彩中的城市性格表达和植物造型中的文化隐喻表达的分析]等,但也还没有对于景观文化要素的定量研究成果报告。

二、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评价

1.植物种结构特征的量化分析

量化描述城市街道绿化树种结构特征,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也是科学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相对密度、出现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盖度等指标被经常来衡量道路绿化带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此外,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等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也开始有所应用。

2.景观科学评价

与其它风景资源评价一样,道路绿化景观的科学评价都可溯源于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等四大理论,区别只在于是单一理论的应用与还多理论的综合运用。张锦利用从成都市街道拍摄的58张现状照片,采用心理物理模式的SBE(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法,测定受测者对行道树景观的偏好,用多元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偏好与行道树景观属性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行道树景观美景度的预测模型。

三、城市道路绿化建设

1.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目前的控制性指标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2个。随着人们生态城市理念的广泛建立,仅依据这2个指标显然不能满足反映绿地植物构成的合理性的需要。杨英书等认为,将绿量和绿视率引入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代表着今后发展的方向。这方面的实践,如吴立蕾通过对城市道路绿视率的实证调查,从道路绿地的视景空间和视景序列两方面入手,完成了张家港市城西新区道路绿地体系规划,提出了人行道景观模式游步道拓绿型、多排行道树增绿型、布局变化扩绿型等几种模式。此外,通过植物种类、色彩、构图或造型等三个方面来表达城市道路绿化的文化隐喻,谢怀建认为可能通过植物选择中的文化意义表达、植物色彩中的城市性格表达和植物造型中的文化隐喻表达实现。这些努力,深化了城市道路绿化的规划设计。

2.城市道路绿化的树种选择

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是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目前,AHP法是适用树种研究中的应用最多的综合评价方法。姚泽等通过对武威市105种园林绿化树种的适应性情况的评价分析证明,综合评价体系准则层权重值的大小,是树种选择必须着重考虑的影响因子。在北方地区,马金艳从抗逆性能、生长性能、观赏性能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行道树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保定市目前应用的 39种行道树树种进行了综合评判与分级。胡文强从抗寒性、抗旱性、抗天牛性、吸硫能力、滞尘能力、抗污染能力、增氧能力、生长势、观赏性和养护费用10个方面,利用综合指数法和最短欧式距离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包头市现有的80种行道树种进行了综合评价,总结出了适合包头市道路环境的69种主要和常用行道树。张莉通过从耐修剪能力、耐瘠薄能力、耐寒能力、吸收 SO2能力、吸收Cl2能力、滞尘量及冠形、树皮、叶形叶色的观赏性9个因子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南京道路绿化树种主要配置方式。

结语

道路绿地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着城市绿地的网络化,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城市环境及环境建设的质量。以城市道路绿地建设为契机,改善城市形象、完善绿地结构、提升沿线用地价值以及城市品位等已成为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手段。综合国内城市道路绿化的科研情况,虽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在理论研究方面,泛述类论文多,采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的论文少。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引起全行业的重视,切深化进研究工作,为推动城市道路绿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同时,不断丰富园林一级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JacobsJ.)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二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杨淑秋,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通道;建设;生态;广西南宁

随着“十五”计划的实施,南宁正在逐步进入城市跨越式发展阶段,已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市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格的现代园林城市,构建“生态南宁”。

南宁市多样化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街道、广场、公园的建设,更注重于城市整体生态网络和城市空间系统的规划。近几年来,绿色通道被系统地认为是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1]。这种具有很强自然特征和很高生态价值的绿色通道建设理论,为南宁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绿色通道作为连接公园、广场、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居住区绿地等开放空间的重要纽带,对自然生境与文化资源的保护、游憩地的建设、绿地系统的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南宁市打造“中国绿城”乃至建设“生态南宁”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1绿色通道理论

1.1绿色通道的定义

绿色通道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来源于greenbelt和parkway两个词汇。Green意指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ay是通道的意思,具有移动的意味,是人类、动物、植物、水等的通道[2],这是绿色通道的两个重要特征。绿色通道是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文化、通勤等其他多种功能。

1.2绿色通道的分类

1.2.1国外对绿色通道的分类。法伯斯(J.G. Fábos)将绿色通道的定义放在网络层次上阐述,定义为“不同宽度的廊道(corridors of various widths)”,它们在绿色通道网络中相互连接,就像互连着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网络一样[3]。认为绿色通道网络与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网络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自然的超级基础设施(nature's super infrastructure),并且是已经存在于自然界中的[4]。法伯斯在2004年将绿色通道定义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廊道(ecologically significant corridors)、游憩绿色通道(recreational greenways)和具有文化与历史价值的绿色通道(greenways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5]。

1.2.2我国对绿色通道的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取根据对象自身属性的分类标准,按照绿色通道自身属性进行分类,李昌浩[6]认为,绿色通道包括“绿道”、“蓝道”、“紫道”3种,分别代表道路绿色通道、河流绿色通道、文化遗产绿色通道。

1.3绿色通道规划的原则

绿色通道在规划中应遵循“生态与环境保护性、文化历史性、游憩观赏性、可达性、整体连续性”等原则[7],这些原则应综合考虑,避免顾此失彼。

2南宁市概况

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偏西,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物产资源丰富。自1991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

南宁市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将文化和地理相结合,初步构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民歌节庆等项目组成的特色旅游体系。其中“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日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旅游项目,在国内影响力较大的旅游区如青秀山风景旅游区、昆仑关抗战遗址公园、大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设施及服务条件也日趋完善;此外建成了一批在区内有影响力的旅游胜地,如广西博物馆、伊岭岩、扬美古镇、贝丘文化遗址、灵水―西江苑、良凤江―凤凰湖休闲度假区、金伦洞、大龙湖等,日益成为人们出游的理想目的地。

3南宁市绿色通道建设目标

从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景观现状分析,南宁市主城区已经开始着手于绿色通道建设。道路绿色通道的构建,拟主要依托城市道路绿地的建设;河流绿色通道,则依托城市水系进行路线规划建设;旅游文化绿色通道又可以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路线规划建设。

充分利用南宁市个性化的山、水、城、林等特色,遵循“生态绿城”规划思路,以青秀山、高峰岭等为山林绿地,以邕江两岸作为夹江滨江风光带,市区则以道路绿色观光带为特征,以民族大道生态示范街为绿色“内环”,城市快速环道的绿带和滨江绿带为绿色“外环”,邕江、朝阳溪、南湖、心圩江、可利江等滨江水系和道路骨架组成的绿色通道为纽带,以星罗棋布的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街头绿地、大型的单位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绿地为基础,形成“环、网、带”相互联系,“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4南宁市绿色通道规划设想

4.1绿道概念性规划

绿道的概念性规划主要依托城市的内部轴线、市区及市郊山体、对外交通体系等来进行,笔者拟选取具有南宁特色的三方面探讨。

4.1.1城市中心绿色通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宁市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尤其是在城市道路绿地和公共绿地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设了一批以民族大道生态示范街、大学路、明秀路―中兴大桥―壮锦大道等为代表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初步构成城市中心绿色通道的基架。

民族大道是南宁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改扩建的第一条大型“生态示范街”,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建成的一条特色绿化亮化景观大道。道路绿化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相对合理,层次复杂,道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绿地总面积达44.6hm2,经过多年的精心养护管理,其绿化覆盖率已达到56%。该道路由西向东延伸,横跨南湖大桥,贯穿旧城和新区的代表区域,已经成为市区最主要的东西向景观轴线与骨架。

明秀路―中兴大桥―壮锦大道轴线,贯穿城北区和江南区,旧城和江南新区的代表性区域,集中体现了南宁市历史文化空间序列,形成体现城市现代化建设风貌。

4.1.2城市山体绿色通道。自然地形地貌是城市生态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常常因其能够体现城市景观的个性而倍受城市景观设计者的关注。拟规划的南宁市山体绿色通道,可以青秀山为基点,联系青秀山、高峰岭、狮子岭、凤凰山、六怀山等构成城市山体廊道体系,建立城市生态的“核心基”,形成城市山体绿色生态廊道,将之建成城市的“生态绿障”。

4.1.3城市外环绿色通道。城市环道是城市内部与外部沟通的重要纽带,常常是城市“绿色通道”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南宁市,城市快速环道、机场高速公路、南―友高速公路(南宁至友谊关)以及城市内外交通联系的道路网络等,均可根据绿色通道原理,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成绿色交通网络通道。注意把城市道路型绿色通道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街旁绿地等共同体现“点、线、面”的绿地节点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

4.2蓝道概念性规划研究

蓝道即河流绿色通道。邕江为南宁市穿城而过的城市主要水系,结合邕江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大小支流,对城市水域系统进行绿色通道建设,对南宁市蓝道的构建意义重大。笔者拟选取滨江绿地、朝阳溪景观绿化、南湖环湖绿地作简要分析。

4.2.1滨江绿色通道。南宁市滨江绿化带沿邕江两岸而建,经过几年的建设与管理,沿江两岸的江北景观大道、江南景观大道及临水的滨江公园,现已渐成城市滨江绿色通道系统的主轴线。其中滨江公园建设较早,是南宁市“136”工程的“四个亮点”工程之一,现已向滨江公园广大市民开放,每天接纳游客达数千人次,实现了“还绿于民、还境于民、还美于民”的建设目标,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滨江公园、江北景观大道、江南景观大道的规划建设,是南宁市建设滨江绿色通道的起点。笔者认为,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南宁应充分利用独特的邕江水系景色,通过城市规划尤其绿色通道的规划与建设,将沿江两岸的水、洲串成一线,使已有的景区景点(如滨江公园、民生广场)连成体系,同时在地基承载条件许可与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规划在邕江两岸布局建设具现代有气息的滨江建筑群,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使人工与自然融合成一条滨江绿色通道。

4.2.2朝阳溪绿色通道。朝阳溪主要穿越南宁市旧城区,是邕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见证。然而,朝阳溪曾经是城市“脏、乱、差”的集中地区。从2000年起,南宁市开始规划建设朝阳溪城市带状绿地景观,通过治理河道、截流污水、河床清淤、整理河岸、美化景观,重塑了朝阳溪城市滨水景观带的形象,同时推动了周边街区旧城的更新改造。

朝阳溪绿色通道是南宁市河道水系治理的典范,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控源治污,拓宽绿带,逐步恢复自然型河岸,同时合理组织、规划并建设游步道系统,因地制宜地设置小游园,配备必要的城市家具及游览服务设施,以“绿”和“水”为空间基础,构成具有自然品质的绿色通道。

4.2.3南湖环湖绿色通道。从1998年起,南宁市开始着手南湖区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其中绿色通道建设是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新建了南广场、北广场,改扩建并向市民免费开放了南湖公园,作出了真正“还绿于民”的初步尝试。

南湖公园位于城市东南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目前公园面积达126.6hm2,其中湖面占3/4,湖上有九拱桥、长堤、风景桥等,是一座热带气息盎然的水景公园。

2007年南宁又启动南湖环湖雨林景观建设工程,着力打造环南湖绿化景观带,这是环南湖绿色通道建设的基础,笔者设想将环湖路建设成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拟将南湖公园园内道路系统建成绿色通道网络,构建没有机动车干扰的宜人游憩型绿色通道,让市民享用到免遭现代交通污染的环境。

4.3紫道概念性规划

紫道概念性规划是结合当地的人文和历史积淀,借助特有的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源,联系各种历史遗迹、人文景区,构建城市文化遗产通道,是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延续。

南宁市历史悠久,文化历史积淀比较丰厚,通过修善各种古迹公园或纪念地,确实保护完整的历史遗迹及其环境,将城市及其周边的古代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利用。笔者认为修建如昆仑关抗战遗址公园、人民公园古炮台、贝丘文化遗址等是构建紫道的基础性工作。

5结语

根据绿色通道理论原理,南宁市应对绿色通道网络进行统一的规划部署,通过从场所层次的单条道路、河流的改造建设,把绿色通道规划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中,建设充满生机的城市绿色通道网络体系,对“生态南宁”乃至“和谐南宁”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绿色通道理论是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其理论探讨和建设实践需要生态学、林学、园林学、人文科学、艺术、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学者的协作攻关。

6参考文献

[1] TOM TURNER.City as Landscape:a post-postmodern view of design and planning[M].Oxford: Great Britain at the Alden press,1996.

[2] SEARNS R M.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 form[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65-80.

[3] FABOS J 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s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3.

[4] FABOS J G,AHERNJ(Eds.).Greenways:The Beginning of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M].Elsevier,Amsterdam,1996.

[5] FABOS J G.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321-342.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绿道理论;生态基础设施;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TU986

Research on planning of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Greenway theory of Zhengzhou city

SHI Yan

(Henan Zhongche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He’nan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 As a hot issu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greenway theory make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and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secure pattern in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promotion of urban quality.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a review of process of greenway theory and the functions of greenway and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and necessity of forming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greenway theory. Then the city of Zhengzhou is exemplified to analyse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after exploring the planning principle of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In the end, the prospect of planning of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greenway theory is discussed.

Keywords: Greenway theory;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Zhengzhou city

0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盲目扩张导致城市环境的破坏、交通问题的凸显、绿地不足并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和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虽然关于绿道理论的研究由于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的方法不同而各有侧重[1],但都基本上认同绿道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运用绿道理论指导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有助于营建绿色、生态的步行交通环境,同时减少人们对机动车俩的依赖,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郑州曾有“绿城”之称,除了归功于其城市绿化率等衡量园林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以外,从视觉意义上讲主要是由于其道路、河道等线性空间的综合绿化程度,并与周围绿地构成绿道网络,给人一种城在绿中,绿树成荫的城市意象。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昔日郑州“绿城”的称谓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主要以牺牲绿地为代价的城市建设使道路、河道等线性空间失去了往日绿树成荫的光彩。因此通过对绿道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的分析,对比我国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实际情况,并以郑州为例,探讨绿道理论指导下的郑州市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重要意义。

1绿道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现代绿道理论起源于美国和欧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绿道的英文名为greenway,green指绿色的,与大自然相关的事物。Way有通道的意思,起着连接、交通的作用。从字面意思上看,绿道就是连接大自然的通道,将城市和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绿道一词最初由Whyte在1959年提出,并于1987年得到了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的认可,并被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2]。

关于绿道的概念和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获得认同的[3]有:

1)Little将绿道定义为绿道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强调了绿道的交通、生态、游憩、文化功能。

2)Ahern将绿道定义为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Ahern强调了绿道规划的重要性,认为绿道的作用是全面而且多层次的。

3)俞孔坚将我国的绿道划分为三种类型:沿着河道或水域边界所分布的滨水绿道;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和公园道路绿道;农田附近的乡间小道。把绿道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其中滨水绿道和道路绿道、公园绿道则构成了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主体[4]。

2绿道理论关于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实践

绿道理论的提出虽然很晚,但是绿道理论的规划思想来源却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周代。《诗经》中关于“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很重视道路绿化和道路的分级。之后随着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和对外交往的频繁,具有绿道思想萌芽的实践逐渐出现并不断发展。始于秦汉时期的古蜀道,由于受到历代政府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植物造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古树参天、浓荫蔽日的“翠云廊”,形成壮丽的线性景观。南宋都城临安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就是在河堤两旁间植柳树和桃树,桃红柳绿不仅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而且在防止水体流失,加固河堤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绿道”将自然因素通过线性空间连接起来,既方面了人们的交往,也给人提供了休闲交流的通道。

现代意义上的绿道实践源于奥姆斯特德所做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之后主要经过了5个发展阶段[5]。绿道理论的研究以欧洲和美国最为兴盛,不论是规模上还是研究深度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我国的绿道理论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2010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在绿道实践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后多个省市制定了自己的绿道发展规划。在对我国绿道进行实践的同时,很多外国的优秀的实践案例得到了广泛的介绍和分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

1)欧洲的绿道实践。欧洲绿道在大型的区域性绿道生态网络与中小型城市和社区层面的综合性绿道建设方面均有相当多的实践[6]。研究绿道较为深入的伦敦格林尼治大学Turner教授将关于绿道的实践应该在以下几个部分展开:公园道路、乡村道路、环城绿化带、林荫大道、特色的街道等。在中小型城市和社区层面的绿道实践对于建设城市绿色步行交通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美国的绿道实践体现了绿道的生态、游憩、社会文化功能而且在绿道网络化,发挥绿道网络规划的综合功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由马萨诸塞大学Fabos领导的新英格兰地区绿道规划尤其值得注意[7]。在规划中Fabos将绿道分为三部分,包括生态类(沿着河流山脊,供野生生物迁徙或保护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类(具有一定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价值、具有教育、美学、经济效益的步行道)、娱乐类(沿着自然的河流或者被废弃的铁路等)。

3基于绿道理论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3.1建立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必要性

步行是城市中常见和最普通的交通方式,但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步行逐渐受到其他交通方式的威胁。步行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城市的交通环境的改善。据相关资料调查,我国25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步行在通勤方式中平均仍占37.2%,大于总出行量的1/3,在小城市,步行方式占有更大的比例[8]。这足以说明步行在交通出行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另外,出行距离影响着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步行的优势出行范围为1500km范围内,时间为20分钟。而选择步行的主要原因有文化、休闲、工作、购物和上学等[9]。因此,通过绿道理论指导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可以使选择步行出行的人更好的欣赏周围的环境,放松心情,在优雅的城市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对别人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步行交通环境的改善也可以充分发挥步行交通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们步行出行的意愿,这对改善上下班时间的交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城市步行交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由于步行交通系统仅仅存在于公园、天桥、步行街等特定区域,而且受城市周围环境的较大影响,因此很难给市民步行出行提供便利。

2)环境较差,缺乏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意识。步行交通系统往往仅仅满足于人们的出行,而忽略了道路周围环境的改善,缺乏必要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美化环境的植物景观设计,这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

3)缺乏相关的标识系统和交通管理,往往造成人行交通空间被用于机动车辆行驶和商业等其他用途。如果能够采用有效的标识系统,增加人性空间的可识别性,则更有利于步行交通系统的辨别和使用。

4)缺乏自然要素的有效合理使用。绿道理论从根本上讲,就是将城市中具有的自然和历史价值的事物通过线性空间连接起来,让城市通过绿道的构建来来塑造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如绿道的重要形式之一滨河绿道由于各种河道整治而切断了人们与河流的自然联系。

3.3 基于绿道理论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城市步行交通系统分为步行街、历史文化街区、滨河步道、公园道路、城市景观道路、天桥等,分布于城市各个区域。规划时应从全局考虑,合理考虑各个节点的位置和与其他节点的关系,点线面结合,构建绿道网络,形成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2)将绿道理论引入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努力改善交通系统周边的环境。如增加滨河步道,在步道周围构建生态驳岸,种植特色耐水湿植物,形成宜人的滨河环境。

3)体现历史文脉,塑造城市个性。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步行交通系统中运用乡土树种和城市标识系统以及其他的城市文化符号来增加人们的文化认同,从而加强城市步行空间的环境景观体验。

4郑州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4.1 郑州市的步行交通系统概况

郑州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迅速发展,使出行难、停车难等各类交通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郑州市区的初步调查显示,存在步行交通设施不完善,某些地段交通拥挤严重,步行交通系统与车行交通系统不分,步行交通系统形式单一、功能不健全等情况。

4.2绿道理论下的郑州市城市步行系统规划

1)滨河步道。郑州市的水系较为丰富,除市区北部的黄河及其支流枯河以外,有9条自然河流穿越现状和规划城区,加上城区周边为数不少的中小型水库,以及规划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南运河和龙湖、龙子湖、西流湖等,共同构成了郑州市水系网络。但是丰富的水系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步行交通系统,滨河生态环境单调,亲水景观建设落后。如金水河部分河段得到了景观规划和保护,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缺乏对于滨河步道以人为本的考虑(图1)。从绿道理论出发,滨河绿道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要充分尊重地方历史文化氛围,以城市空间景观塑造等为手段,融会中原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营造中原崛起的时代氛围,凸显地域特色。增加滨河步道的设置和丰富河道景观的宜人尺度,才能吸引市民,增加滨河区域的活力。

图1 缺乏宜人性和亲水性的金水河景观图4人车混行的现象

Fig.1The Jinshui river which lacks close water spaceFig.2vehicle-pedestrian mixed traffic

water space

2)公园步道。郑州市公园绿地景观分布不均匀。街旁绿地67个,主要分布在郑东新区、金水区和管城区,分别为20、14、13,分别占街旁绿地总数的29.85%、20.9%、19.4%。小型公园86个,主要分布在管城区、金水区和二七区,分别为25、21、17,分别占小型公园总数的29.07%、24.42%、19.7%,而其他区斑块数量极少甚至没有[10]。因此在进行公园步道规划时应结合郑州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强各线性空间的联系,发挥步行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

3)街道等步行道。沿街的步行道等是市民日常选择步行出行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郑州市的步行道大部分都被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由于缺乏固定而又明确的步行道路划分,市民在短途步行中往往受到机动车的威胁。而且在某些商业街等繁华地段,交通拥挤现象十分严重,缺乏基本的休息设施和必要的植物景观设计。如郑州二七德化步行街由于地处郑州火车站和二七商业圈,交通拥挤现象严重。

又如在郑州科技市场附近,虽然修建了人行天桥,但是由于附近地处学校、商场密集地区,人车混行现象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区域步行系统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增强天桥在城市步行系统的地位,可以通过增加立体绿化面积,对天桥的细部进行具有郑州独具特色和内涵的文化符号的装饰等措施或通过增加周边地区的步行道来缓解该区域的压力(图2)。

5郑州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绿道途径

郑州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立足于区域的实际现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论证,从对自然区域资源的实地调研开始,调查人类对自然区域的行为以及文化景观的复杂性[11]。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现场交通情况的调查,制定有效的绿道改善措施。加强与其他部门或人员如生态、环境、景观等的沟通,促进市民的积极参与。溶解绿地,将城市绿地与城市步行系统进行无缝对接。随着政府对于城市绿地的日益重视,绿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现代城市中,绿地应该是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边界的绿地正在消失,而成为联系城市各个部分的绿色基质[12]。不管位于城市的哪个位置,只要步行5分钟就可以接触到一块绿地,实现绿地在城市的均匀分布,加大绿地的服务半径。因此,将绿地中的步行道进行有效利用,就可以与其他类型的步行道实现有机结合,从而构建网络状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胡建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88-93.

[2]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J].生态学报,2006,(26)9:3018-3116.

[3]李敏.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10,(8)3:7-10.

[4] Yu K,Li D,Li N.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1-4):223-239.

[5] Fabos J G.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321-342.

[6]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8):33-38.

[7]刘东云,周波.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圈”到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划[J].中国园林,2001(3):59-61.

[8]林琳,薛德升,廖江莉.广州中心区步行通道系统探讨[J]. 规划师, 2002, (1): 63-65.

[9]黄娟,陆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2):

48-53.

[10]董华叶.郑州市公园绿地景观多样性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2009.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第6篇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观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了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原则、道路绿化功能及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从而论述城市道路绿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

城市道路绿化 绿化原则 景观

绪论

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是城市景观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该文探讨了道路绿化的原则和理念,为指导道路设计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一、道路绿化设计原则

1.1满足城市道路功能原则

道路绿化的景观是城市道路绿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了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满足道路的功能性。

1.2坚持生态功能的原则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绿化设计从长远发展出发,绿化树木生长速度合理,并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角度出发,对整个道路绿化进行规划和控制,使其生态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3体现城市文化历史及特色的原则

一个城市道路如果没有一些绿化,会显得这个城市非常地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沉淀,道路绿地的建设应与城市文化历史气氛相适应,承担起文化载体的功能。城市绿地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充实和体现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

1.4“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城市道路绿化中要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地位,促进人、城市和自然的融合与共存。要考虑道路绿地的功能要适用不同人群的角度出发,同时,城市道路绿化的分布要兼顾共享、均衡和就近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

1.5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设计中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1.6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要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二、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

2.1绿化的作用

道路绿化可改善道路及其附近的地域小气候生态条件,降温遮荫、防风防火、防尘减防灾减震市道路绿地特有的生态防护功能,是城市其他硬质材料无法替代的。道路绿地在构成城市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城市完整的“点、线、面”绿色系统的纽带。

2.2绿化的功能

道路绿化指道路两侧、中心环岛和立交桥四周的植物种植。如果把城市道路比作动物的躯干,则城市道路绿化则是运动的血肉。主要表现为:

2.1.1 组织交通,保证安全

城市道路绿化有利于人车分流,防止人任意横穿街道,减少对行进车的干扰。有利于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保证车辆正常行驶,可有效组织交通,解决交通安全问题。

2.1.2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人口密度增加,工矿企业的集中,汽车数量的增多,给城市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因此,道路绿化对保护城市环境,防止污染由极其重要的作用。

2.1.3形成生态廊道,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道路绿地的建设有利于形成绿色生态通道,保证这种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城市道路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一系列的生态效应,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气候,增强城市抗灾能力,给城市生态环境以反馈调节作用。绿地的存在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2.1.4有利于城市减灾和防灾

多年的实践证明,合理的布置城市绿地可有效的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防火防震;防风固沙;蓄水保土等功能。

三、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理论

3.1城市道路绿化与分车带

不同类型道路因使用方式与使用对象之间的差异,在景观设计上的侧重与手法的运用上也各不相同。道路绿化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板二带式:道路绿化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即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此法操作简单、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当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不利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两侧行道树布置单调,绿量不大,不利于道路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

两板三带式: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这种形式适于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著。

三板四带式: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四条绿带。此法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其绿化量大,夏季蔽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景观层次丰富,解决了各种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

四板五带式:利用三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以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但其占地较大,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其它形式:按道路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带,如山坡、水道的绿化设计。

3.2道路绿带各组成部分种植设计

3.2.1行道树绿带

道路绿化中行道树种植设计形式有:树带式、树池式。

3.2.2分车绿带及路侧绿带设计

分车绿带是指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位于上下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为保证行车安全,分车绿带的植物配植应采用简洁的形式。中间分车带应能阻挡相向形式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米至1.5米范围内。

路侧绿带是指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路侧绿带的种植设计应根据相邻用地的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并应注意保持在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景观效果。

3.3道路景观的构成

道路景观的构成主要有两个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指道路红线以内的东西,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三类: 实用性、审美性、视觉传达性。

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背景建筑,建筑是形成道路空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道路两侧建筑的构成形式、物质功能、视觉印象以及社会职能,决定着道路的空间特点;因此,设计时应先满足生活空间需要,并根据街道建筑功能特点,可以考虑建筑空间的变化,如沿街附属空间的导入,弯曲、转折,采用对景、借景等来丰富景观。

结论

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因此,城市的道路绿化是应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项目, 城市道路绿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作为设计者,在对城市道路绿化进行多方面考虑,合理地利用地形,精细安排道路绿化,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完美城市道路设计,使得城市道路景观得以发展,城市内涵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土木学会编《道路景观设计》

[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3]. 丁铭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12期

[4]. 曲格平:中国的环境与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

[5]. 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中国园林2002/4(13-16)

[6]. 刘祥平:试论现代道路绿化要点,天津农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徐文辉等.杭州市城市街道绿化的研究.中国园林2002/3(23-25)

[8]. 郑西平:北京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中国园林,2001年01期

[9]. 刘骏、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2003/6

[10].杨永胜、金涛 主编: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2002/2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绿化景观;设计;施工;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城市化建设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城市化建设中,城市道路建设部分对于城市人们的出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设与施工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对于城市的整体建设以及文化形象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于城市的基础建设以及文化、生活等的影响,做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与施工建设。

1、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对城市的意义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道路交通发展以及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观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对于城市人们的生活以及出行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总结来说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对于城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建设中绿化植被在城市道路中进行移栽、种植对于城市的空气质量以及自然气候的调节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其次,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中的城市道路建设部分对于城市的空间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作用,也是重要的城市景观部分,在一定的作用与程度上,城市道路建设对于城市的人文变迁以及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与见证作用,城市道路建设对于城市功能完善以及城市的品味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总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对于城市的建设以及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中的设计以及施工部分对于城市人们的正常生活、城市的建设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情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的设计以及施工导致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出现问题,从而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整体建设以及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对于城市的建设以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中,常见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中的建设设计部分,由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设计形式的单调或者封闭等问题,使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不具有特色和创意,并且缺乏城市应具有的活力。其次,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中的城市道路绿化植被的种植与移栽过程中,由于进行移栽的道路绿化植被的品种选择时,对于移栽以及种植的道路绿化植被的生长适应环境等考虑不周,因此造成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的后期部分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的整体建设效果根不上。还有就是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中,由于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道的施工设计过程中对于绿化建设施工部分与城市的地下管网、高空线路的架设的相互影响作用的忽略,从而造成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与地下管网、高空线路之间形成矛盾。

2、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及注意

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建设设计是进行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施工的重要一部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情况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建设施工的顺利开展以及建设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建设中,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首先应注意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前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施工路段的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进行认真的调查与了解,以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道的设计中能够运用和避免。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前的施工地段施工环境与施工条件的了解与调查内容主要有进行施工的城市道路的绿化现状以及进行绿化种植地区的土质情况、绿化景观施工周围的管网、架线分布情况等。

其次,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施工设计中还需要注意,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与施工部分包括道路绿化景观施工中的行道树部分以及道路绿化景观中的分车带施工部分、道路绿化的中心环岛、道路绿化施工的林荫带部分。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这四部分的设计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施工设计,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整体完善和美观上,更具有不同的功能特色。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功能的城市道路路段的绿化景观的施工设计以及绿化植被的种类选择应有不同。比如在进行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中,对于城市道路中的主要行道路段的绿化植被可以应用一些行道树进行绿化建设,并且不会对于城市道路的主要功能产生影响;对于城市道路中有高空架设线路的路段,进行绿化景观的施工设计时,应注意选择种植一些比较耐修剪的绿化植被进行种植;对于城市道路中的分车带的绿化施工设计应注意结合该路段的功能,并结合路段的地下管道线路的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草坪或者花木作为绿化植被或者景观等。

最后,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进行绿化景观施工的道路的行人的交通出行特征以及行车速度等进行考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道路绿化植被的选择,总之选择的道路绿化植被应该以不影响城市道路功能和美观大方为目的。除此之外,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时还需要注意道路绿化植物之间的协调以及配合以及城市气候环境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植被生长情况的影响等,以保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施工效果。

3、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施工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施工,是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结束后,根据城市绿化景观设计情况进行施工开展的。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具体施工开展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的施工设计图纸等进行审查以及了解,避免出现一些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实际不符的问题,并注意做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前期的一些施工清理工作,保证道路绿化施工的顺利开展。其次,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施工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对于移栽树木以及植被的挖掘中注意保护树木植被的根部不受损伤并注意做好相关保护,以便进行移植栽种后树木能够成活。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的移苗以及栽种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于树苗的伤害,栽种过程中,应注意对树坑的深浅以及浇水量进行控制,提高树木栽种成活率。树木移栽过后应注意施加一些防护措施,比如做一些固定支架等,保障树木的成活。

4、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中,应注意结合城市的自然环境情况以及城市道路的功能特征等,选择合适的道路绿化植被,按照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施工的相关要求标准进行规范施工,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施工效果基础上,推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育红.现代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11(3).

[2]尹桂娟,孙广申.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及施工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7).

[3]左文.浦东新区川南奉公路(南段)道路绿化的景观设计与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4).

[4]梅红,赵放中,梁磊.改土排盐工程措施成功应用——盘锦船舶工业基地四号路绿化[J].中国城市林业.2011(1).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