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李鸿章历史论文200字

2024-02-28 07:18: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眼中的李鸿章历史论文2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眼中的李鸿章历史论文200字

我眼中的李鸿章

内容提要: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对于李鸿章,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 李鸿章简介

提到中国的近代史,就离不开“李鸿章”这三个字。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 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①。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2. 国民眼中的李鸿章

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一样在身前死后招致猛烈而持久的抨击和争议。直至今天,在国人眼里,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仍是令人难以用笔来计算的。仿佛中国近代史所记录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国人一向将他从大清国即将灭亡前所经历的一切内忧外患中孤立出来,而痛斥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格所最难堪”之事。毋庸置疑,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惧憔的李鸿章从来都同列强的“友好”和“野心”搀杂在一起,在大清国闭关锁国的内忧外患时机,李鸿章不得不冒着国人辱骂痛斥、人格卑微之名在君臣与忠孝的夹缝里,在列强贪婪的刀俎下签下了一个个辱权丧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议和大纲》„„一个巨大的王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国人即刻将矛头齐指他:“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3. 历史上的李鸿章

我们是否看到,在以慈禧为首的大清国腐朽统治威逼下,李鸿章又能否披上不忠的名义,顾全个人,弃清政府,而去维护自己起码的尊严和利益。身为大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中国饱受外来侵略,力图自强的时候,倡导发起洋务运动,这次封建王朝的改革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经济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不仅如此,李鸿章还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

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4. 我眼中的李鸿章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与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件事决定了历史与后人对他的评价。但是,其中所掩埋的历史事实有多少,我们谁也不知道,因而我们所给出的评论,都不能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甚至那些史学家们给出的评论,我觉得也是有待商榷的。在我看来,李鸿章不能算卖国贼,但的确是功过参半,从某个程度上看,可能过更大些。

不过,我觉得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看到他所做的那些事,还要关注他的内心情感。要知道,他所做的并不一定是他愿意做的。“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②此为李鸿章临死前所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这首诗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③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孙中山先生也曾经说过,“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回顾历史,李鸿章少年高科,初涉政坛,便在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及平捻战事中立下赫赫功劳,创下了令洋人瞠目结舌的以三千淮军破十万太平军的神话。但他“德望不足以副其才华”。他阴险残暴,这在诛杀太平军降兵一事就可见一斑。他私心太重,滥用旧部,他不属于那种中国典型的文人,他是有血性的,他是政治家,军事家,也可以说他是激进派,当他难逃中国封建制度官僚主义性灵的枷锁。他是“屈辱家”,他藉以“扬名”的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以及《中俄密约》把他的名字和“屈辱”一词紧紧联系在一起。说他是“远东俾斯麦”确实言过其实;说李二先生是汉奸未免有失公正。也许可以这样说:他是中国封建制度官僚主义与西方思潮碰击下的一个悲哀的产物。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些小小看法,如有偏颇,还望海涵。

注:①:摘自百度百科。

②:李鸿章临终诗。

③: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