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发财的机会多不多 大学刚毕业考上公务员的概率有多大

2023-12-31 19:31: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务员发财的机会多不多 大学刚毕业考上公务员的概率有多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公务员发财的机会多不多

理论上来说,作为应届生上岸机会应该挺大的。

起码考试对手水平知根知底,不用碰运气;

起码不至于分数考到了150多还在水里折腾,不出意外140足够上岸了。

理论上应届生有四大好处:岗位多、时间多、状态好、压力小。

拿省考来说,大部分省考不限制应届生专业,可能一共有300个招聘岗位,其中250多个岗位应届生都可以报考,省考看起来简直是为应届生量身打造。

加上自己本来就还没脱离备考状态,考试家常便饭,再怎么堕落脑子也称得上灵活,适应考试更快。

你要是问应届生省考优势大不大?

回答是肯定的,别说什么政策倾斜,就业改革,岗位不限制专业。应届生参加的跟往届人的省考可能都不像同一个考试,友好得令人发指。99.99%的公考人愿意魂穿应届生身份,体会1:50的报录比,一把上岸。

但你要是问,应届生一次上岸的可能性是不是挺大?

我的结论是未必。

在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的同事有一次无聊统计了应届生省考上岸比例,就以中部城市某大省地级市来说,应届生上岸比例大概在43%。江西去年大概在57%,广东还在省考之外招收了针对应届生的专项招考,山东的省考县乡级以下应届生上岸比例是往年的十倍还多。

各省情况不一样,不过无一例外,对应届省抱以最大的热忱。

而且如果你报的是选调,选调要求了应届,一次上岸率不出意外100%。

但这统统都是针对全体应届生。

当你跟应届生的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呢?

这些优势就是好迪洗发水啊,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次上岸还容易吗?

那就要找到其他应届生的劣势——一举击破。

应届生往往都存在一个心理优势:我脑子够用,我一直两三天突击一门科目还可以过,我跟考试的关系比亲兄弟还亲。所以对应容易出现一个劣势:

把行测申论看做是两场考试,关于知识能力水平的考试。

这个劣势本质上是因为不清楚行测申论的具体意义,因为准备过四六级,教资计算机二级,初级会计,五花八门的考试。理所当然把考公想象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求职。

应届生想要上岸的唯一途径就是更早识破求职的本质,抓住两个科目的特点比别人更早把分数拉起来。

识破考试本质最好的做法其实是报班,不夸张,拿钱换来机构多年总结的公考经验,比自己死磕好用得多。

我当时也是报班学的,我觉得目前机构里拿得出手的不多,闪能的1680算一个粉笔980算一个。我两个全跟下感受是,闪能更容易高分,粉笔更偏向基础。

闪能在冲高分这点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线上班里重心研究考试怎么拿75+的班不少,真正做到了的也就闪能一个而已。老师对失分项的分析比较彻底,把暴露出来的思路短板挖出来,再给出匹配个人情况的解决方案,这样针对性更强一点,实打实跟着课把分数上限拉起来,上高分基本就没啥问题了。

粉笔作为老牌机构,质量让人挺放心的,但课时长的要命,要是时间充裕还没一丁点基础,跟着从头到尾三个多月下来,起码把基础打结实了。不过有点基础的人都不太建议,因为基础跟分数不是必然挂钩,学明白基础到做题运用拿分的距离,粉笔相对做得跟起来多少有点吃力。

另外对行测申论的认识需要比别人更深一步:

关于行测

关于行测,相信很多人对它的认识都是始于一张试卷,或者是一套习题,甚至是一场公开课,起点一样,但是最终大家对于行测的认识却是完全不同,有部分人对它的认识仅限于那么一张试卷、一套习题,仅仅知道行测测查的内容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五个模块。

理所应当的,常识判断需要我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言语理解与表达需要我们重拾高中对词语的记忆和对文章的阅读,判断推理需要我们具备图形敏感和基本的推理能力,数量关系需要我们重拾小学应用题,资料分析需要我们苦练计算。

当然这些认识没有错,但这些仅仅是表面的认识,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在应届生中脱颖而出,一次上岸。还需要透过这张试卷去认真琢磨一下它究竟想要测查的是什么。

就从这张试卷入手,除了对于试卷各个模块有简单了解外,我们还需要纵观整张试卷,进行全局把控。

考试时长为120分钟,试卷的总题量为130题(市地级)或135题(副省级),测查的五大模块包含了文理两个方向的知识,那么在这里我们就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130道题或者135道题只有120分钟的作答时间,那么一道题目平均不到一分钟的时间;

第二,测查的题目文理两个方向的知识兼顾,而且题量比较多。

首先就时间而言,在有限的120分钟时间内,想要把所有的题目做完,不到一分钟得完成一道。

然而,行测本质上考察的并不是智商和做题速度,把题目给高数专业的学生,他们看见图推类推也得手忙脚乱一阵子。但是当我们学过很多解题方法以后,很容易抓住规律破解这类题。

那行测到底需要做完吗?

我们单位今年刚进来的同事参加省考,行测卡都没有涂完,30道题乱涂了20多道,最后收卷还有四五个小空没涂上,万念俱灰,申论都是忍着去考的。结果出分以后,岗位第四名,招俩人,还是进面了。

行测的策略本质上就是一种统筹,100多道题不见得要全部做完,而是把资料分析和言语理解这类规律特别统一的题分数抓在手里,数量有时候做不出来舍弃了也不见得分数比别人低。

而且做题速度快本身应该是做题技巧熟练的结果,而不是有意追逐速度导致失策。

就拿得分率最低的常识判断部分来说,考点太广,复习起来没有着力点。而且正确率追不上去,属于碰运气的科目,实际上掌握技巧,正确率直接高别人一个台阶。

比如言语理解法,适用于题干中给出一组概念,并对概念进行相应的解释,通过仔细阅读并分析题干的意思,再与选项一一对应,选出正确答案。

这个题属于常识判断中的管理类题目,考察的是直线型组织结构的特点。通

过阅读题干文段不难发现,B选项的“结构简单”与题干中的“是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类型”相符,也正因为结构简单,一个下级只受一个上级的领导,故而“命令统一”;

C选项的“联系便捷,易于适应环境变化”与题干中“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类型”是因果关系,因为组织结构简单,所以联系便捷,也可根据环境灵活变化;

D选项的“权责明确”与题干中的“上下级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相对应,“管理成本低”与“结构简单”相对应。

B、C、D项都与题干意思相符。一一对应下来就是A选项。

比如特殊词法,一般出现在常识的政治类题目中,高频出现“根本”、“最重要”、“统领”等这类程度极高的词,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之为特殊词。

题干中若出现这类词,那一般就是正确选项。

看过数量关系的人都容易发现:题目看得懂,考的知识点也不超纲,可一动手解题就废了。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没有掌握其特殊的一些解题方法,因为数量关系的题大多数是小学数学题,只不过是“奥数”题罢了。在解题时对于考查技巧的题目用常规解法的话,方法不对,花时间还不说,还不一定解出来,解出来了还不一定对!所以行测的题目关键还是在于解题的方法上。

比如数量最常考也必考的工程问题,核心公式也就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W=P×T),抓住核心公式所有解题万变不离其宗。

在分秒必争的行测考试中,如何快速的解题,首先需要判断题目的考点,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做到:快、准、稳!下面的思维导图就是工程问题的两大类型中的三种题型以及对应的解题方法。拿去起码可以在数量上拿到大部分分数。

综上所述,其实行测测查的就是我们的思考习惯、学习习惯以及统筹能力,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加强模考练习,经常复盘技巧,这样的复习才有效果。

尤其是真题,利用率高出模拟题几个档,是练习首选。

关于申论

申论第一件事就要说素材积累,不管是作文还是对策建议跟政策理解,都离不开深厚的素材积累。

虽然是客观题,小题都是按点给分,但政策理解深不深出来的答案直接就不在一个层级,直观影响了申论的分数。

举个例子:

谈PPA事件,话题实质上涉及了我国有关药品安全监管的国家政策。

谈有关安全生产与伤亡事故的话题,话题实质上涉及了我国政府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的国家政策,同时涵盖了我国政府对生产与伤亡事故的责任认定机制、预防机制的建立,安全意识的宣传等一系列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对这些焦点问题的处理,国家在之前已有一系列的国家政策。

谈扶贫问题及农民权利维护的问题,这主要涉及的是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国家政策,而当年考题就相当明显地体现了申论与国家政策的紧密联系,因为在该年的国务院一号文的内容就是涉及三农问题,同年的11月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卷的考查主题就是三农问题。

所以说有什么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就一定有相关的国家政策。我们的申论考试的材料,按照大纲的说法,就是“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所以我们去分析材料中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时,就应该把材料与国家政策相联系,而这样一来,正应了申论考察的本质。

首先公务员是要为国家机构服务的,从事的是公共管理工作,那么必然要熟悉国家的时事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但如果不懂或不熟悉国家时事政策,但却又很想从事公务员的工作,那么无论从出题者的角度,还是阅卷老师的角度,甚至是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看,都会认为不懂或不熟悉国家时事政策的人,成为公务员的机会也就很渺茫。

我推荐“人民日报评论”,自己备考当时每天看,觉得好的都写下来。另外推荐两本书,《现代中国多维观察——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选粹》《申论范文宝典》。

第一个是拔高自己思想高度,适合长期积累,冲刺就看第二个,半月谈的,了解公考的没几个躲得过半月谈的。《现代中国多维观察》是人民日报评论推荐的,唯一一本书,权威性也不可否认。

带着这几本书再去看材料,你的申论会有豁然开朗的新境界。这正是应届生身上最罕见的特质,对学科的认识仅限于考试范围反而对考公务员有弊端。

这样的话一次上岸的可能性直接翻倍。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