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是不是很难(公务员遴选到底难不难)

2024-02-02 15:11: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务员遴选是不是很难(公务员遴选到底难不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公务员遴选是不是很难

很多有志于公务员遴选的考生,非常关注考试到底难不难?

考过的人说它简单,考过的人也说它难。

关键在于,公务员遴选是竞争性考试,而非通过性考试,这就决定了你能不能入闱面试、进入考察,影响因素非常多。

遴选考试的生态很丰富,有不同层级、不同组织方式、不同性质、不同地域……,每一种生态对应不同的难易程度。而遴选考生也各不相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像“小马过河”,它可能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

以下,我尝试从考试的组织、遴选的测查要素和个人备考三个维度,探讨遴选考试难易程度的一般性规律。

一、从考试的组织角度看,不同的组织要素,对应不同的影响因素

遴选是组织的“抡才大典”,响应组织号召,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跃升并不容易。

1.考试层级

从市直机关遴选,到省直机关遴选,再到更上级机关遴选,越往上遴选的难度系数越大。本来《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规定,遴选只在市级以上领导机关开展,现实中一些县区也从乡镇基层遴选工作人员。

例如:2021年中央机关遴选和选调公务员446人,通过报名的人数不少于20000人;2021年河南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201人,报名人数9800多人。

总体来说,有志于报考省直机关或更高层级,需要应对更激烈的竞争。这就像参加体育赛事,你在校园运动会上出类拔萃,但是参加市运会、省运会乃至全运会,遭遇的竞争就大不相同。很多同学觉得,在市直机关工作的幸福感很高,生活压力也没那么大,考试的难度相对小一些,因此倾向选择市直机关。

2.职位的遴选数量

符合报名条件的前提下,到底是报考招考人数少,例如只招1人或者2人的职位,还是报考招考人数多,比如招考5人及以上的职位?这道过去不容易解答的选择题,现在也越来越清晰明了了。

以前受制于报名信息不对等,容易出现某些岗位考生扎堆报名,另一些岗位又乏人问津的情形。现在为了引导考生理性报考,很多地方的报名系统开放了报名和过审人数的实时数据,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扎堆的情况依然存在。印象深刻的例子是,2020年福建省直机关遴选,省纪委监委三个职位遴选15名工作人员,累计报名人数逾1400人,竞争相当惨烈。

3.职位性质

遴选的动机不尽相同,两种较为常见,一是在基层太累,希望通过遴选到上级“清闲”一点的部门,甚至“边缘”部门也无所谓,例如供销社等;二是满身抱负,希望寻找更大的舞台和平台,这类考生经常考虑部门的“含权量”:是不是实权部门、成长的空间大不大、提拔的机会多不多,例如两办、组织部、纪委监委、宣传部和经济口等。遴选职位在单位内部是核心部门还是边缘部门?也是同样的道理。

由此,那些传统印象中“冷门”“清水衙门”爆满的现象时常出现。这也在意料之中,毕竟很多人希望多点个人生活(实际是否“清闲”,是另一个问题)。

4.组织形式

统一组织还是部门单独组织,也有较大区别。

统一组织的遴选,一次性释放较多岗位,相当于分散和稀释了竞争,相反,如果是部门单独组织,相当于吸引了火力。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和市(州、盟)会采取统一组织的方式开展遴选工作,也有部门单独发布公告的,相互配合。

凡事有例外,例如云南省直机关近年来没有组织过统一遴选,每次都是遴选部门单独发布公告,就像“切香肠”一样,一点一点把省直机关的用人需求释放出来,竞争就比较大了。

近年来的另一个趋势是,省直和部分市直机关统一遴选步调、统一遴选试题,例如江苏省、河南省、福建省、安徽省等,既降低了组织成本,也降低了竞争力。

5.地域差异

每年考几次?不同地域各不一样。例如,在疫情之前,重庆市历来每年组织两次市直机关遴选,上下半年各一次;再往前,福建省福州市直机关曾经也规定每年遴选两次,但执行时间不长,就退回到每年一次的频率。

大部分省、市执行的是一年一次统一遴选,特殊年份除外(例如2018年机构改革导致全年遴选大幅减少)。也有一些省份固定两年开展一次,例如江苏省、河北省;还有一些省份不固定,例如贵州省直机关自2016年以来,迄2021年6月尚未开展省直机关统一遴选。中间间隔时间越长,积累的遴选需求就越旺盛,这就像大坝拦水蓄洪,如果长时间蓄水,开闸泄洪时水流必势不可挡。

6.限制性政策

计算遴选考试的成本,必须把限制性政策计算在内,我在《遴选和申论的差别到底有多大》中已经说过,从2016年起,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国家公务员。大部分省份出台了类似规定,少数地方没有明确规定,但调整了考试组织方式,比如浙江省近年来遴选和省考安排在同一天。

除了“不能考”的硬杠杠,还包括报考年龄的限制。全国比较普遍地以35岁划线(也有少数岗位限制40岁以下的),还有地方规定得更细致,比如湖北省规定29岁后的科员、32岁后的副主任科员也不能参加遴选。新京报和半月谈等曾经发文质疑“遴选以35岁划线”的合理性,很多考生也希望适当放宽限制,但迄今政策仍未松动。

限制性政策还包括报考次数,中部某省委组织部明确,每人每年仅限一次机会,不管你参加市直机关,还是省直机关乃至更高层次的遴选,一次机会没有把握好,就只能等下一年,假设本科22岁毕业顺利考上公务员,24岁获得遴选考试资格,以后还能够按点晋升职级,到35岁也就十二次机会!

这些限制抬高了遴选考试的成本,这就是为什么遴选备考从一开始就要“高筑墙,广积粮”“结硬寨,打呆仗”,要像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一样执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新晋公务员甫入“体制内”就谋划遴选的原因。

二、从考试的测查要素看,用好新思想是重难点

《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第十六条规定:笔试主要测试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现在,公务员遴选公告一般把测查要素定位为“用新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人把政策理论视作畏途,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体系庞大,就像站在高楼大厦下仰望,极具压迫感;

二是内容博大,新思想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除了外交(外事部门遴选除外)国防治军外,其他内容都可能考到,很多考生专精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工作,但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完全是“新手”,学起来吃力;

三是逻辑性强,比较抽象,如果不善于结合实际、不善于运用形象化、具体化的思维,学起来很无趣,“剪不断、理还乱。”

这还只是第一道关口,接下来还有一道关口:如何把政策理论与给定材料结合、与实际工作结合?平时准备的那些框架看起来很美,但是临了就是不会用、用不好,也是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没有弄清楚政策理论最基础的逻辑和“四梁八柱”架构,所学与所用“水土不服”

三、从个人备考角度,难坚持、难提升是痛点

如何平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始终是备考必须解决的问题。很多人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行动配不上决心,或者只是看起来很勤奋,实际上收获不多,归结起来主要是难坚持、难提升。

难坚持。很多考生买一堆资料,记一堆框架,背各种范文,刚开始斗志昂扬,随着占线拉长,逐渐拖沓疲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陷入虎头蛇尾的境地。遴选不是100米短跑测爆发力,而是3000米乃至更长距离的长跑测试持久力,后程很重要。应该长计划短安排,刚开始的时候尤其需要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内容学起,先从短小的文章读起,培育必胜的信心。

难提升。怎样尽快地提高笔面试的分数?这是考生最关心的问题。看了那么多资料,做了那么多试题,答案到底对不对?学习一段时间后有没有提升?为什么考试分数与自我感觉不匹配?阅卷的评分标准是什么?

种种疑问让人烦恼。就像我们经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问题是你怎样才能准确领会命题人意图,找到“莎翁眼中的哈姆雷特”?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回到第二部分,就是弄清楚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涵,一言以蔽之,这是解“难”最重要的钥匙。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