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笔记 公务员考试 行测《言语理解》

2024-02-08 22:47: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笔记 公务员考试 行测《言语理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笔记

解题顺序:提问-文段-选项(先看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文段,最后匹配选项)

如果有多个选项近似,则对比择优。

题型1:中心理解题

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

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是……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态度是……

适合做这段文字关键词的是……

【解题思路】

寻找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行同义替换;没有中心句——全面概括

1. 重点词语:关联词、主题词、程度词

2. 行文脉络:即文章结构,看看总结性语句是在开始给出还是中间还是最后。

一、重点词语之关联词

(一)转折关系

典型标志词: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不过……

……然而……

……却……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理论要点】

转折之后是要点(前面的介绍、解释说明等都可以省略,直接看转折之后的文字)

分析选项的时候也要看看:选项是否为赚这钱的,是否是转折后解释中的,是否片面。

*如果选项中有A与/和/及B,文章一般是并列结构(此时需判断文章是说了其中某一项还是同时说了两个)

略读句子:

(1)例子类:比如……、诸如……、例如……、譬如……

(2)原因类:因为、由于、:、——

(3)背景类:近年来、随着、在……的背景下

【文本结构】

引入+转折提出观点,解释说明(……,也……)(←都是并列关系,其中某一项拿出来都是片面的。)

【逆向思维】

转折前后意思相反

使用文段特征:很多人都认为……大多数人认为……不少人认为……传统观点认为……+转折表述

近年来……然而……例如……,例如……,这样的句子只有然而后面是重点,其他的都可以略读。

【错误选项特征】

1. 转折前的内容

2. 围绕例子的内容

3. 无中生有

【重点词语之主题词】

先找中心句,看看谈的什么话题,有时候中心句不是很明显,可以找主题词,选项中要包含所有的主题词。

1.定义: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文段要围绕其展开

2.判断方法:

(1)中心句围绕的核心话题,一般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出现频次相对较低

(2)每句话都围绕的相同话题——出现频次相对较高

(二)因果关系

典型格式: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理论要点:结论是重点

引导结论的标志词:

1.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故

2.导致、致使、使得、造成

若句尾中出现结论词,大部分情况是对句尾的总结,尾句通常为文段中心句。

若结论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之后仍有其他语句,那之后的语句是进一步说明,此时中心句依然为结论句;之后又开始出现并列关系,因果,转折等,需要结合其他关联词共同分析。

近年来进场出题选项中进行形象化表达(即正确答案对中心距进行拟人、比喻等同义替换

【重点词语之程度词】

程度词可以提示重点位置,起到强调作用

标志词:更、尤其、正是、特别是、真正、根本、最核心、最突出等

还有一些比如:罪魁祸首,深为……而……,堪比……

(三)必要关系

必要条件关系:“只有……才”,中间是重点。

【典型格式】

“只有 A……才/方 B……”,有的题目可能会省略“只有”,在“才/方”之前找重点。

【对策标志词】(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1)应该、应当、应、需要、要、需、必须+做法。

(2)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3)前提、基础、保障。

(4)负有……的义务/……的必由之路/……的法门之一/要领之一/势在必

行(对策的变形表达)。

(5)问题表述:挑战、风险、瓶颈、缺陷、不足(消极、负面的词语)。

【文段特征】

(1)对策在结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对策在中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

(3)对策在开头: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

【反面论证】

(1)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

(2)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对策。

【注意】

(1)当文段中只出现“问题”表述时,“解决问题”可能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中,优选有针对性的对策。

(2)对策不万能,一定要注意。

(3)对策要具体,如果看到这个对策心里有疑问到底应该怎么做,就大概率不选它

【错误选项特征】

(1)非重点:

①转折前的内容。

②围绕例子的表述。

③结论词之前的内容。

无关对策表述

⑤围绕意义效果的表述。

(2)无中生有。

(3)偷换概念:主题词(偷换/范围扩大或缩小)。

(四)并列关系

【文段特征】

(1)包含并列关联词及标点,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

(2)句式相同或相近(如:领导人讲话经常使用排比句;从顶层设计来看……,

从……来看。)。

(3)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至少涉及三个时间,比如朝代,古今)。

【作用】

有很多并列关系的内容,没有办法从某一个中心句子中获得要点,所以需要全面概括,知道主要说一件什么事。

【错误选项】

选项中出现其中某一项,则为比较片面的表述。

*常识:《汉书》是东汉文史学家班固所著,是第一步纪传体断代史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拓展】

时间顺序展开的并列VS古今对比

时间顺序展开的并列至少有三个方面,且无其他关联词引导

古今对比涉及两个方面,且有转折或者程度词表强调。

二、行文脉络

理论要点: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

【行文脉络】

(重点词语和行文脉络相结合):

1.总——分:中心句在前面。

2.分——总:中心句在后面。

3.总——分——总:在“总——分”结构上对观点句再次强调。

4.分——总——分:在“分——总”结构上对观点句再次论证。

5.分——分:并列关系。

6.目标是找总句,即文段的中心句

1.中心句特征:

形式:重点词提示 (关联词、程度词)

内容:观点(一般情况下是明确的) (解决问题的对策;前文做铺垫,得出结论;体现作者的态度评价:认同或反对)

2.分述句特征:

不一定所有段落都有中心句,可以把非重点排除,剩下的就是中心句

(如果一个文段六行字,前两行阅读之后无法判断是否为重点,但发现后面内容均为举例子论证,则前两句为中心句,识别非重点,然后排除,剩下的就是中心)

1.举例子:“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 “比如”“例如”“……就是例证”“诸如”“譬如”“具体的人名/地名/书名/事件”等。

2.数据资料 :作用相当于举例子,进行论证。

3.正反论证:文段前文提出观点,正说说,反说说,换种说法再说说。

4.原因解释:“因为”“由于”之后引导原因

5.并列分述:前文提出观点,后文从不同的角度论证,比如从个人……企业……国家……社会……的角度论述;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一道题目难度较高,可能进行结合:比如文段前文提出观点,可能先举例子(分述),然后进行正反论证(分述),接着进行原因解释(分述),相当于并列分述,非重点。

*当不知道如何拓展语言论证观点时,可以通过上述举例子、数据资料、正反论证、原因解释等方式进行并列论证,要将言语的学习和申论的复习相结合。

【行文脉络】

总—分(观点+解释说明)

中心句后为不同类型的解释说明

*何以VS何为

(1)何以:为什么,如“言语何以是行测中的基础模块”?

(2)何为:是什么,如“何为言语”?

分——总(在真题中经常出现)

1.结论、对策

如有的文段前文列举现象或做铺垫,尾句得出结论,前文提出问题,尾句给出解决问题对策。这些是比较常见的。

2.代词(“这”“此”)引导的尾句需关注

前文论述很多内容,尾句出现“这”,“对此”,尾句的指代词相当于结论词。

【常考标志词】:

对此/有鉴于此/尽管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等

看到这些词,作用就是对前文进行指代总结,后文得出结论。

总之/换言之/简而言之/换句话说

对前文作总结,相当于结论词

“尽管”相当于转折,“此”对前文进行总结,重点在后面。

题型2:细节判断题(2-4个题)

【提问方式】

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从文段中可以得知/推出的是……

注意看清提问方式,若要选择不正确/不符合的,提问中出现否定词,一定要圈出,提醒自己选错的。

【做题顺序】

建议先看问题,接着:

(1)从文段特征看:

①文段晦涩难懂(如涉及天体物理学、生物学前沿的文章):建议先看选项,再回到文段做比对。

②文段通俗易懂(如涉及到一个热点话题):可以先读文段,再看选项。

(2)从选项特征看:

选项较短易定位,可以先从选项入手。如四个选项非常短,可以先从选项入手,定位选项关键词,然后在文段中进行查找。

(3)易定位特征:

“三字一号”即数字(除了典型数字,年份、时间、朝代等都属于数字)、名字(人名、地名、专家学者的名字)、字母(α、β)、标点符号(双 引号、书名号)。

有的题目选项中没有“三字一号”,可以定位核心名词。如“孤雌生殖或依赖雌性特有化学信号”中的“孤雌生殖、化学信号”,再如“使用超材料能够反弹雷达波”中的“超材料、雷达波”。

【错误选项类型】

1.无中生有。

2.偷换概念:

(1)概念替换。如文段话题为“A”,选项为“B”。

(2)概念混搭:如文段讲述小郭和小李恋爱了,小张和小王分手了,选项

是小郭和小王恋爱了,小张和小李分手了。

3.偷换逻辑:

(1)强加因果。文段是小郭非常优秀,小郭单身。选项是小郭优秀导致小

郭单身。

(2)因果倒置。如文段是“A 导致 B”,选项表述为“B 导致 A”。

4.偷换时态:

(1)将来时

将要、立刻(如你在看节目,马上七点了,你的父母说马上、立刻去听课)、趋势、以后、有望(是对未来的期许,如大家有望今年都上岸)、如果(是假设,是没有发生的)。

(2)完成时

已、已经、曾经、了、过(你喜欢大海,我爱、完成。

(3)进行时

正在、在……中、着(我讲着课,大家听着课、尚未完成(公考尚未完成,即公考正在进行)。

【快速解题技巧】

掌握易错项特征,了解出题人如何设置干扰选项。

1.对比项:是常见易错选项特征。

(1)A 比 B 更……;A 高于/优于 B;利大于弊

(2)无关对比:比如文段为“小龙自认为腿长,小郭腿特别长”,选项“小龙比小郭

的腿更长”则是无关对比。

2.相对绝对项。

(1)绝对表述:毫无(作用)、一定、必定、都、所有、全部、永远等,表述过于绝对,作为错误表述的概率更高。

(2)相对表述:可能、也许、往往、之一等,表述相对温和,作为正确表述的概率高。

(3)否定词+绝对表述,是相对温和的表述:如“这句话说的不完全正确,并非是绝对的”表述相对温和,作为正确表述概率高。

(4)作为公务员一般不会把话说得过于绝对,通常是温和表述。

3.表述与实际不符项。

选项“我国西部的教育资源特别丰富”表述与实际不符,因为通常是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更丰富,表述错误。

4.解题思路。

如果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可优先验证对比项、绝对项、与实际不符项

如果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优先验证相对温和项,用这样的解题思维做题,帮助大家提高解题速度。

第二章 语句表达

题型1:语句排序题

【提问方式】:

“将以下几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理论要点】

1.根据选项提示对比后确定首句

2.确定捆绑集团/确定顺序/确定尾句

3.验证(只验证你基本锁定的答案,而非全部验证)

【解题方法】

(1)第一步:根据选项提示对比后确定首句

①选项的首句分别为②和③,如果②适合作首句,③不适合作首句,就排除③作首句的选项。

②选项首句为①②③④,各不相同,这种题目不一定很难,可能只有②适合作首句,其他选项都可以排除。

③选项首句为①①①②,此时不能直接排除②为首句的选项,出题人常挖这种坑,希望大家根据内容来判断。

(2)第二步:确定捆绑集团/确定顺序/确定尾句。三个角度没有先后顺序,大家根据题目中的线索灵活选择。

①确定捆绑集团:如②③的话题一致,可以捆绑。

②确定顺序:如②论述今天下午分手了,④论述今天上午恋爱了。按照时间顺序,④应该在②之前。

③确定尾句:如选项尾句分别是④和⑤,可以通过对比来确定尾句。

(3)第三步:验证(非必须),只验证你基本锁定的答案,而非全部验证。如果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非常确定地锁定答案,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不验证。

提示:选项和文段标志结合看。

一、确定首句

(一)下定义

……就是/是指

【注意】确定首句:中心理解题的开头经常会出现下定义的表述,起到引出

话题的作用,故下定义(……就是/是指)出现可以作首句。

下定义并不一定作首句,要结合内容来判断

(二)背景引入

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

【注意】确定首句:中心理解题中也会出现背景引入的表述,常见标志词有:

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但并非看见“随着”就一定作首句,要

对比内容。有时不是某句话不行,而是另一句更好,要把握对比择优的思维。

(三)非首句特征

关联词后半部分。

如一句话开头出现“然而、同时、特别是”等,说明前面必须有内容。如果一句话出现“虽然……但是……”则可以作首句,出现完整配套关联词可以作首句。

指代词单独出现,指代不明确。

如“她有一些任性,她还有一些嚣张”不

能作首句,因为不知道“她”指谁,前面应提及“有一个姑娘”。再如“吉林的

省会是长春,那里是个美丽的城市”,此时有指代对象,可以作首句。

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这/那/此

二、确定捆绑集团

(一)指代词捆绑

这、那、他、该、其/这些、它们

“这些、它们”需

指代多个对象,如果⑤出现“这些”,①⑤相连,①中必须出现多个对象。

(二)关联词捆绑

①配套出现(简单)(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是……)

②单独一个(爱出)(但、同时 分析句子意思)

(1)转折关系:⑤出现“然而”,说明转折前后语义相反,如果选项为①⑤

和②⑤,可根据选项判断①和②,哪个可与⑤句构成转折关系。

(2)并列关系:标志词如同时、同样、也。并列可以是同义并列或反义并

列,但句式上,往往比较相近或一致

三、确定顺序

1.时间顺序

(1)具体年份(2017 年、2018 年)

(2)朝代

2.逻辑顺序

(1)观点+解释说明

解释说明的提示:例如、原因(因为、由于)、列数字/数据。

(2)A 和 B

文段出现“A 和 B”的并列结构,其后应先说“A”,再说“B”

四、确定尾句(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应该、需要)

适合做尾句的类型:结论、对策

常见关键词: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应该、需要

适合作尾句的句子:结论(作总结)、对策(前文提出问题)。典型标志: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总结前文)、应该、需要。

如果一个句子为结论+对策,是一个完美的尾句,作尾句的概率非常高,但如果一个句子只有对策或结论,不一定就是尾句,要对比内容来判断。

【语句排序题】

1.从选项入手,对比选项,判断首句,首句不易判断,可以找捆绑、确定顺序、对比尾句,结合题目的线索灵活选择。

2.确定首句:下定义、背景引入适合作首句,指代词和关联词后半部分不适合作首句,如果一个是下定义、一个是背景引入,通过内容也不易判断,就找其他线索。

3.确定捆绑:指代词(“这些、它们”指代多个对象)、关联词(常考的有转折,前后意思相反;并列,前后句式一致)。

4.确定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其中,逻辑顺序考频较高,包括观点+解释说明(列数据、比如/例如、原因解释),“A 和 B”的结构(先说 A,再说 B)。

5.确定尾句:结论(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引导的总结性尾句)、对策,注意要对比。

题型2:语句填空题

【提问方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项是……

注意:不论是排序题还是语句填空题,都不能只靠语感做题,要把握横线与前后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理论要点】

横线在结尾:

1.总结前文

2.提出对策

【注意】横线在结尾,一般起到总结概括前文的作用,类似“分-总”结构,要么前文列举现象,尾句总结前文,要么前文提出问题,尾句提出对策,要把握前文的核心话题,填入句子的核心话题与前文保持一致。

【做题方法】

看看对策类的有没有真的触及到实质,还是只是虚词。

前面的关键字进行总结,要都包含。

横线在开头:

需对后文进行概括

【注意】横线在开头,往往是总起句,后文进行具体的解释说明,类似“总-分”结构,需要概括后文的中心内容。也有开头作为引入的情况,但出现概率非常低,因为如果开头是引入,考查的价值不大。

横线在中间:

1.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

2.把握好主题词,保证与文段话题一致

【注意】横线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题型3:接语选择题

【提问方式】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注意】提问方式: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找的是下文的内容,不能天马行空随意猜测,应重点关注尾句,因为尾句通常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干扰项特征: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

第三章 逻辑填空

一、词的辨析

二、语境分析

【注意】逻辑填空:

1.词的辨析:从选项入手找区别。

2.语境分析:从文段角度找线索。

3.两个角度结合使用

第一节 词的辨析

一、词义侧重

【举例】

品行 权力 推脱

品性 权利 推托

真题中常会出现字形、字音比较像的词语。

1.品行/品性:“行”可组词为“行为”,强调外在行为;“性”可组词为“个性/性格”,指内在个性特征。也可整体搭配为“品行端正”“品性温和/纯良”

2.权力/权利:“力”强调力量,如“国家权力”,指国家的力量;“利”可组词为“利益”。也可整词搭配为“公权力(指国家权力)”“合法权利”。还可以通过英语区分,“权力”为 power,“权利”为 right。

3.推脱/推托:“脱”可组词为“脱离、脱掉、脱身”,指推卸,即本来应该做而没有做,也可整词搭配为“推脱责任/义务”“托”可组词为“托辞”,指找借口拒绝,即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找借口拒绝,如有个妹子找我约会,因为晚上有课,就推托了。

【辨析方法】

1.用不一样的字组词。

2.整体进行固定搭配。

3.如果遇到既无法拆字组词,也无法整词搭配,说明词汇量有待提升,对于这种词,要做好积累。

4.两种方法要灵活运用。如“沟通”和“勾通”,“沟通”指日常沟通交流、人际沟通;“勾通”的“勾”可组词为“勾当、勾结、勾引、勾搭”,常用于消极贬义的语境,不能乱组词为“勾践”“勾股”。

二、固定搭配

1.常用词搭配、热点词搭配:

(1)常用词搭配:

①爱护/爱戴:

a.“爱戴”只能搭配人,“爱护”可搭配人和物

b.“爱护”是上对下,如“老师爱护学生”“父母爱护孩子”;“爱戴”是下对上,如“爱戴习主席/周总理”。如果两个词都搭配“媳妇”则体现出家庭地位不同,“爱护媳妇”体现把媳妇当孩子一样呵护,“爱戴媳妇”体现把媳妇当领导。

②稀少/稀缺:“稀缺”常搭配“资源”“稀少”常搭配“人烟/物种/头发”

③搭配对象两分法:

a.人或物

b.上对下/下对上

有点类似古代的谦敬表达,形容对方时比较尊敬,称呼对方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呼对方的子女是“令郎/令嫒”;如果用于自己往往就比较谦逊,如称呼自己的爱人为“拙荆/贱内”,称呼自己的孩子为“犬子/犬女”。

c.具体/抽象

“界限”搭配抽象“界线”搭配具体

d.主动/被动

“压制”体现主动,“受制”体现被动

(2)热点词搭配

政策热点、领导人讲话。

①示例 1 中,不能看到“全面”就选择“建成”,“全面建成”的是“小康社会”,现在最新的四个全面中表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②示例 2 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包含协调和共同两方面语义,语义更加丰富。

2.找准搭配对象

一般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如果横线处填入动词或形容词,前后往往出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要瞻前顾后找准搭配对象。上述示例 3 中,搭配“星图”,“记录”和“描绘”均可,往后找搭配的核心名词,搭配“数量”,对应“记录”。“描绘”无法搭配“数量”,排除。

三、程度轻重

所填词语的程度轻重与文段意思的程度轻重保持一致

【注意】程度轻重:若单纯看搭配两个选项均可,此时对比择优,判断哪个词在程度上和文段匹配最恰当。

【提示】:文段中出现更、甚至、乃至、遑论等词语时,语义程度前轻后重。

四、感情色彩

是对比择优的角度,有的词单纯看搭配都可以,则可以在感情色彩上把握区别。

1.褒义、贬义、中性

如:成果-结果-后果,“成果”即好的结果,“结果”是中性的,“后果”是不好的,如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2.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文段感情色彩消极,横线要填贬义词;文段感情色彩积极,横线要填褒义词;文段是客观陈述,横线要填中性词。

第二节 语境分析

语境分析:从文段角度找线索。

1.关联关系(常考):转折、因果、并列。

2.对应关系:解释类、重点词句。

3.递进关系在程度轻重讲过,看到“甚至、更、乃至、遑论”等,程度上前轻后重。

一、关联关系

(一)转折关系

标志词:但是、可是、然而、却、其实、实际上

理论要点:前后语义相反,感情色彩相反

例如:如第 1 和第 2 经常是对手,但倒数第 1 和倒数第 2 基本都是______。

A.对手 B.朋友

(二)因果关系

标志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导致、使得等

理论要点:横线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例: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因此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 。

A.截然不同 B.如出一辙

(三)并列关系

理论要点:

1.同义并列:顿号(、)、逗号(,)

理论要点:同义并列前后语义相近

例.作风建设要以踏石留印、________的劲头抓下去。

A.抓铁有痕 B.如履薄冰

领导人用两个语义相同的成语起到强调或加强气势的作用,并不是重复

2.反义并列: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多一些……少一些……、要……不能……等

理论要点:反义并列前后语义相反相对

例.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相反,________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A.低调 B.消极

3.句式相同或相近,要结合前后语境分析是相同还是相近

理论要点:要从内容上判断语义相近或相反。

二、对应关系

(一)解释类对应

题干特点:分句,_________,分句

1.有标志

(1)标志词:即、就是、可谓、可以说、无异于、无疑是等

(2)标点:冒号(:)、破折号(——)

2.无标志

前后语句对横线处进行解释

(二)重点词句对应

重点词句:

1.重点词句之形象表达

标志:比如、有如、就像、类似、“”等

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形象表达的词语形成对应

2.重点词句之指代词

前后呼应

重点词句之指代词

标志:这、此、那、彼

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代词指代的内容形成对应

3.重点词句之主题词

标志:主题词(核心话题)

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主题词形成对应

4.重点词句之前后呼应

文段无明显标志

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前后文内容形成对应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