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公安局新华分局刑侦大队电话

2023-09-20 00:45: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河南省平顶山市公安局新华分局刑侦大队电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村居一警工作总结

一、背景与起因

全省公安机关推行“一村一警”长效机制,是大力加强“双安”“双治”“双基”、深化平安河南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时期农村警务创新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

二、做法与经过

平顶山市公安局的“一村(格)一警”工作,从2014年开篇破题,到纵深推进,再到完善提升,经过近七年的接续努力,取得了长足发展,推动了全市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整体提升。

(一)开篇破题,在全市农村地区启动“一村一警”。

2014年9月16日,全市公安机关“一村一警”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印发了《平顶山市公安局关于在农村地区全面推行“一村一警”警务模式的意见》,成立了一村一警工作领导小组,确定舞钢市公安局、鲁山县公安局为试点,先行先试,年底前在试点地区初步建立起“一村一警”警务模式,2015年上半年在全市农村地区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一村一警”工作正式启动。

各县(市)区局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对本地“一村一警”工作作出了科学安排。鲁山针对全县有555个行政村而全局只有370名民警的现状,提出了“一警两干进一村”的工作思路,即由一名政法干警分包一个行政村,与两名参加驻村工作的机关干部配合,入村开展平安建设工作。舞钢在全市推行“一警两员”保村社警务模式,“一警”是从局直单位选派217名民警分包各个行政村和社区,“两员”由乡、镇办和派出所的部分治安巡防队员以及各村、社的治保人员(或大学生村官、包村干部)组成,作为治安辅助力量,与警务室和警务工作站民警共同开展工作,形成以警务工作站为点,以警务室为块,以派出所为片的多层次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宝丰县在全局范围内公开选调44名警务室专职民警,为每个警务室配备2名乡镇干部,建立270个警务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配备1名局机关民警;同时,设立了“一村一警”专项经费,解决包村民警交通等相关的经费支出。郏县针对警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名民警同时分包一个或相距较近的两个行政村的工作模式。叶县将任店镇、仙台镇确定为推进“一村一警”工作的试点乡镇。石龙区为辖区每个警务室配备1名责任民警和2名辅助力量,建立警务工作站21个,从机关选派21名包村民警分包行政村。

2015年,市委政法委将“一村一警”工作纳入到全市平安建设考核,上升到党委政府层面强力推动。市局党委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机制性、体制性和保障性问题。先后出台了《社区(驻村)民警与包村民警工作衔接制度》《包村民警职责任务》《包村民警工作规范》《包村民警考评办法》《情报信息研判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为包村民警编印了工作手册、工作台账和警民联系卡,规范了警务室和警务工作站的建设标准,有效解决了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市公安局将“一村一警”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年度绩效考评,每季度都要对各县(市)区局的工作推进情况、硬件建设及民警配备情况、工作机制建设情况等方面二十余项内容,逐项进行考评打分。通过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警务室民警和包村民警的工作内容作为表彰奖励、提拔晋职的重要依据,先后评选出“十佳社区民警”“十佳警务室”“二十佳包村民警”“二十佳信息采集能手”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市公安工作会议、全市治安管理工作会议上予以隆重表彰。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一村一警”工作初步实现了警力下沉,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提高了群众“见警率”“安全感”“满意度”,实现了警务模式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问题的转变,“一村一警”长效机制在深化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中优势日益显现。

(二)拓展空间,实现“一村(格)一警”全覆盖。2016年,全市公安机关创新工作思路,科学谋划推进,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倾力打造平顶山公安“一村(格、店)一警”工作特色品牌,全市“一村一警”工作坚持稳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为维护大局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强化制度设计,精心谋划推进。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对深化“一村一警”工作高度重视,将“一村一警”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市公安局在前期“一村(格)一警”建设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将大型商场、医院等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纳入管理,增加“一店一警”模式,形成平顶山“一村(格、店)一警”特色。市局印发了《平顶山市公安局关于深化“一村(格、店)一警”工作构建网格化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出台了《“一村(格、店)一警”工作考评办法》《社区民警工作规范》《社区民警工作考核办法》《社区警务辅助人员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做专社区民警,细化职责任务。按照“一室一警或一室多警”的标准配备社区民警,严格落实6大职责15项具体任务,出台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做到既有基本任务量的要求,又有总体目标的统筹,化整为零、依次推进。加紧辅警招录,强化力量保障。依法依规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市、县两级政府分别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社区警务辅警人员,专职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其中市内5区所招录辅警的工资经费从2017年起纳入市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县(市)所招录辅警的工资经费分别由所在县(市、区)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建好警务室站,提供硬件支撑。将警务室(站)建设纳入当地基层组织办公和生活用房及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使警务室建设与基层组织办公、服务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合署办公。同时,在警务室、警务工作站建设中,各地还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打造出了一批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生活气息、工作气息、文化气息,凸显社区民警、网格民警特性的警务室、警务工作站,实现了“一室一亮点、一站一特色”。注重科技应用,信息引领实战。借助网上信息平台和网下智能终端设备,社区民警、辅警进行全方位基础信息采集、录入、修正、补充等工作,实现“工作即采集、采集即录入、录入即应用”的“一村(格)一警”工作模式。

(三)丰富内涵,实施“一村(格、店)一警+”工程。2018年,按照“持续巩固硬件、创新跟进软件”的工作思路,把“一村一警”工作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带动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深入和加强,全面开拓基层基础建设新局面。印发《平顶山市公安局关于开展打造“一村(格、店)一警+”品牌工程助推平安乡村(社区)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丰富“一村一警”工作内涵,持续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全力打造农村地区“一村一警+”、城市地区“一格(店)一警+”品牌工程,着力服务平安乡村(社区)建设。通过“+党建”,进一步凝聚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实现党建引领全覆盖。通过“+警力”,健全社区民警为主体、社区辅警为辅助的网格化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实现警务力量全覆盖。通过“+群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安防范和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实现群防群治全覆盖。通过“+科技”,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引领基层警务的引擎作用,实现科技支撑全覆盖。通过“+宣传”,准确把握、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新期待,全面提高群众法治素养、道德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同时,把社区辅警纳入市局人才积分培养计划,出台了《平顶山市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日常管理办法》《平顶山市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保密管理办法》《平顶山市公安局社区辅警考评细则》等文件,制发了《警务辅助人员物品移交登记表》《警务辅助人员考评情况报告表》《警务辅助人员请假审批表》等表格,通过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职责范围,加大考核力度,加强规范化管理,积极营造社区民警辅警立足本职、扎根基层的浓厚氛围。

(四)深化提升,创新发展“一村(格)一警”机制。2019年,全市公安机关将“一村(格)一警”工作置于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最基础的防控单元,以“大走访、大排查、大清零、大稳控、大应用”专项活动为载体,以“两任、两抓、两调”为抓手,以智能平台推广应用为重点,着力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不断丰富“一村(格)一警”工作内涵和外延,以提高基层民警末梢发现、动态管控、基础防范、服务群众能力为目标的“一村(格)一警”警务模式,带动全市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整体水平大跃升,成为平顶山公安有效破解警力不足、基础不实、防范不牢、服务缺位等诸多难题的有力武器。精心谋划,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市局先后5次召开党委会、3次召开局长办公会,2次召开分县局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一村(格)一警”工作组织开展情况,重点解决机制性、保障性、管理性问题以及工作中遇到实际困难。精准施策,切实加强制度保障。印发《全市公安机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质量推进“一村(格)一警”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优化警务配置、打造专职队伍、提升履职能力、健全工作机制等创新举措,持续加强基层基础,深入推进“一村(格)一警”工作。同时,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印发《关于推进“一村(格)一警”工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通知》,通过全面推行驻村(社区)民警(辅警)在村(社区)党组织或村(居)民委员会兼职制度,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驻村(社区)民警(辅警)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加强社会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工作合力和长效机制。会同市司法局印发《关于深化“一村(格)一警一法律顾问”工作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意见》,通过建立村(格)警务室和村(居)法律顾问联动机制(警法联调)、建立村(格)警务室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动机制(警调对接),不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着力推动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有效遏制“民转刑、刑转命”案件,严密防范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有力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精确指导,切实提升落实力度。警务室站进一步优化,警务装备进一步提升,警务力量进一步充实,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群防群治力量进一步加强,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

(五)驰而不息,大力开展“五零”平安村居创建。2020年,印发《全市公安机关“一村(格)一警”“五零”平安村居创建活动方案》,建立了定期向党委报告、通报讲评、常态化督导检查、治安乱点滚动排查、科学的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宣传报道等六项工作机制,在全市公安机关强力推进以零发案、零事故、零非访、零黑恶、零黄赌毒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警”“五零”平安村居创建活动。全市公安机关充分发挥“一村(格)一警”机制优势,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脚板+科技”理念,按照公安部“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要求,依托一村一警智能平台,通过强化基础警务保障、强化警务力量配备、强化工作机制建设、强化信息化覆盖、提升发现能力、提升防范能力、提升化解能力、提升服务能力等“四提升四强化”工作措施,着力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查问题、治乱点。通过开展争创活动,全市实现“五零”目标的社区110个、行政村2077个,用村格的小平安,汇聚巩固了全市的大平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成效与反响

七年来,市公安局党委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在市委、市政府和公安厅的坚强领导下,树牢“脚板+科技”理念,持续深化以“转作风、强基础、化矛盾、保民安”为主题的“一村(格)一警”工作。经过7年的接续奋斗,全面构建起“党建引领、网格管控、科技支撑、共建共享”的基层警务新模式,达到了“民警得锻炼、治安得稳定、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效果。具有平顶山特色的“一村(格)一警”工作,已经成为推动重点业务工作实现突破、乃至推动整体公安工作实现提升的“金钥匙”,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平顶山贡献了较为完善的经验和做法。

(一)始终坚持党委、政府领导。7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推动“两任”落实、增加辅警配置、解决基础设施、保障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了“一村(格)一警”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了“一村(格)一警”工作的顺利推进。正是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才形成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网状治理新模式,凝聚起“一村(格)一警”的强大合力。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村(格)一警”之所以赢得群众的普遍支持和广泛赞同,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多年来,全市社区民警辅警扛起使命、带着感情,深入大街小巷,走进田间地头,当好“六大员”,办好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正是由于贴近群众的现实需要,围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积极实践,才激发出群众的参与热情,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一村(格)一警”工作才迸发出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三)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行“两任”模式,积极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开创了基层社会治理新途径;建立“两调”机制,构建矛盾纠纷联动化解体系,努力实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交得出去;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一村(格)一警”优势,全面参与构筑严密防控网,守牢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第一道防线”,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正是由于找准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着力点,“一村(格)一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展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基石。

(四)树牢大抓基层基础工作导向。在“一村(格)一警”工作中,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持续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正是由于打出了一套夯实基础、巩固基层的组合拳,“一村(格)一警”的根基才能打牢,基层社会防控体系才能“服水土”“接地气”,更有持久力。

(五)坚持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牢固树立“脚板+科技”理念,大力推广应用“一村(格)一警”智能工作平台,大幅提升了基础工作效能,推动“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变。正是由于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绝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大数据资源,才能为“一村(格)一警”插上“科技翅膀”,实现了科技支撑下的战斗力倍增。

(六)保持迎难而上、久久为功的精神状态。“一村(格)一警”是我们对基层警务作出的一次大胆改革和创新,从开篇破题、到提档升级、再到深化提升,每一步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只能“奋力出一条新路子”。全市公安机关迎难而上、破难而进,锚定钉钉子精神和战略定力,保持一抓到底、积跬步而至千里的韧劲,视困难为考验、把挑战当机遇,种好一块块“示范田”,建成一个个“样板间”。正是由于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攻坚克难、驰而不息的进取精神,才能跨越沟壑,战胜困难,探索出一条符合平顶山实际、具有平顶山特色的基层警务新模式。

四、探讨与评价

“一村(格)一警”就像治安网格“大棋牌”中的小棋子,能够第一时间收集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时间发现社会稳定隐患、第一时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下好了小棋子激活了治安防控体系的整盘棋。“一村(格)一警”工作以民意为基础、以民意为导向,夯实了基层基础,推进了警民合作,拉近了警民距离,使情况了解在一线,措施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服务体现在一线,工作完成在一线,极大地提升了治安防控水平,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今后,我们将在“一村(格)一警”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做文章,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党委满意、政府满意、群众满意”这一根本目标。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