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我调节的发展(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自我调节的发展(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著名的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曾经这样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源自于一个意念——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包括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等,它犹如“心灵面前的一幅长期且稳定的自我肖像画,使得你越来越和它相近”。
婴儿出生的时候是不具备自我意识的,一直到1岁以后才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或者说是一种自我的感觉。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渐渐地知道了“我是谁”和“我不是谁”,一直到产生自我评价,如“我是个可爱的孩子”等。儿童的自我意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与结构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2)能认知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简言之,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倾向、个陛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具有帮助人认知自我、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一个由知、情、意构成的复杂结构,我国学者大多采纳以形式维度划分的自我意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它们分别代表着知、情、意三个维度。
自我认识也称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在学前期主要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性别意识等。具体而言,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身存在以及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和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与评价。自我评价是儿童在别人评价他(她)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的,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产物。对性别的认知也是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认知的重要内容。1~2岁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性别,直至6岁,儿童才形成比较全面、稳定的性别意识。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成分,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与自信、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都是自我体验的产物。自尊与自信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人格特质,其中自尊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尊与人际关系有很显著的相关,自尊强的儿童更可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自信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相信自己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对个体发挥自我潜能、把握人生机会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等都有重要作用。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的意志成分。自我调控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控制与调节,在学前期发展的主要是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具有能动性、反馈性和修正性等特征。首先,自我调控的前提是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指个体自主、独立、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因此具有能动性。其次,在自我监督的基础上,个体依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进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具有反馈性,自我调节过程要求个体不断去获得关于自身行为的进展、变化和结果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审视周围环境中的变化。最后,自我调节具有修正性,自我调节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的行为能更好地符合环境中的要求,在反馈的基础上,个体必须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部的要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性领域对上述自我意识的各个成分都有所涉及,例如:能介绍自己(自我概念、性别意识);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自我评价);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自尊与自信);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自我调节)等。
二、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
3~6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个别差异也相当显著,并受到家庭、幼儿园、同伴等多方面的影响。
1.3--6岁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特征
对于3~6岁儿童而言,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性别意识的发展是自我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容。
首先,自我概念是幼儿认知自我后对自我形成的看法,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呈现如下几方面特征:第一,具有渐成性。幼儿在3岁左右才开始把对自己的称呼从名字改成了“我”,这标志着他们开始知道我是谁、我的名字叫什么、我是哪里人等关于自己的最基本特征。到了4岁以后,幼儿会逐渐加深对自己的认知,开始出现对自己心理特征的描述,比如我是好孩子,我喜欢笑,等等。5~6岁的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步加深了对自己特征的了解,对于社会性方面的自我概念有了长足的发展,如我和某某是好朋友等。但是总体而言,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仍较低。第二,呈现出具体性。如果让一个6岁的儿童来介绍一下自己,你会发现他的描述非常具体,从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会做什么事情,一直到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等都有可能出现,但是很少会有幼儿给自己下一个概括性的结论,比如“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第三,认知维度简单。例如,3岁幼儿对自己的描述多与性别和年龄有关,“我3岁了,我是个女孩子”。4--5岁时,幼儿典型的自我描述常常集中于身体特征(如长头发)、所有物(如有2个芭比娃娃)和喜好(如喜欢吃巧克力)。5~6岁的儿童则能从能力(如会自己吃饭)、社会关系(如有很多好朋友)等方面来介绍自己,并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物体与事件的简单态度和情绪(Harter,1998)。
其次,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幼儿开始形成自我评价,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自我评价的内容由外部的具体行为渐渐过渡到内在的品质。3-5岁儿童自我评价的对象往往是自我外部表现的某个具体行为,如4岁的儿童会说“我很乖,因为吃饭吃得快”。而5-6岁的儿童开始出现一些对自我内在品质的评价,他们可能说“我很乖,因为我对小朋友很谦让”。第二,自我评价遵从权威。幼儿对自己具体行为的评价大多是成人对其评价的翻版,带有一般化和笼统的特点,常常缺乏针对性。一直到大班,儿童才开始对自己有了初步的判断,虽然有时会不同意成人的评价,提出异议,但是大部分时候仍然屈从于成人的评价。例如,幼儿说自己不是乖孩子,是因为“老师经常批评我”。第三,自我评价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幼儿处于积极隋绪状态时,其自我评价也往往比较高,反之其自我评价就比较低。
最后,3-6岁儿童性别意识的发展非常关键,在这个时期,儿童获得了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柯尔伯格把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性别标志(3~4岁)。这时的儿童能正确标志自己以及他人的性别,但认识性别的根据是外部的、表面的特征,如头发长度、服饰等。第二,性别固定(4~5岁)。这时的儿童对性别的“守恒性”有了一定的理解,如知道男孩将来要长成大男人,但他们仍相信改变服饰、发型等就能导致性别转换。第三,性别一致性(6岁以后)。幼儿园大班幼儿开始获得性别的一致性,他们知道即使一个人“穿错了衣服”,也不会改变性别。
2.3~6岁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特征
自我体验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前者包括自尊、自信、成
功感和自豪感等;后者则包括自卑、失败感和羞耻感等。其中,有关学前儿童自尊和自信发展的研究最多。自尊和自信对儿童的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其品德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还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发展。
自尊是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和自爱,是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学前儿童的自尊大约在3岁左右出现,在整个学前期都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态势。对于3岁幼儿来说,生活能力的获得、成长与进步是自尊发展的坚实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表明,4岁是儿童自尊水平最高的时期,4~7岁儿童自尊水平开始下降。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角色采择能力、合作能力、道德感和责任感都在渐渐发展,他们不再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而是会比较客观地来判断自己的自我价值。学前儿童的自尊水平不稳定,他们遭遇挫折后会很容易对自我价值作出负面的判断,形成与自尊相对的挫败感。
自信是儿童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某项任务所进行的判断,自信源自儿童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3~6岁儿童自信的发展与年龄相关,随着认知、运动、语言等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能够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复杂,自信一步步发展起来。小、中、大班儿童间的自信水平有着显著差异,且都有性别差异,女童的自信水平要高于男童,这主要是由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造成的。虽然自信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但是自信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造成这种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养环境,家庭环境中的言语刺激数量、亲子关系的亲密度、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与其他儿童玩耍的时间长短等变量均会影响儿童自信的发展。因此,学前儿童自信水平一方面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另一方面受到教养环境中相关因素的影响。
3.3~6岁儿童自我调控的发展特征
自我调控主要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三个成分。但是,对于学前儿童自我调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自我控制是在缺乏外在监督时,个体按照社会期望行为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等方面。
自我控制的发展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可分为前道德、遵从、认同和内化四个阶段(Marion,1999),其中3~6岁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主要处于遵从阶段和认同阶段。处于遵从阶段的儿童表现为能够听从成人的指令,遵守成人制定的规则。大部分3~4岁的儿童都会表现出对家长和教师的遵从,这是儿童学习自我控制的序曲。例如,当教师告诉一个4岁的孩子,“你可以直接和小朋友说你也想玩积木,而不是用推开别人的方法”,通常孩子会遵从教师的教导去做。但是,处于遵从阶段的儿童仅仅是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而遵循规则,听从成人的指令,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自我控制。此时,儿童只有在成人直接监督下才能根据要求完成任务。一旦缺乏成人的指令,那么儿童往往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冲动或需求。在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中,幼儿完成某项任务后,研究者告诉幼儿如果你现在就要奖励的话,你能获得一颗糖;如果你可以等待一会儿,那么可以获得两颗糖。处于遵从阶段的幼儿往往会要求马上获得奖励,因为此时成人没有对他们提出要求,他们不能控制马上想要得到糖果的本能。
处于认同阶段的儿童能够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如知道在集体面前讲话要先举手,但儿童并非是由于认识到了规则的社会价值而去遵守这些规则,而是为了与特定的人确立或保持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如举手发言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行为与教师的预期相一致。4岁以后的儿童开始能够用外在的规则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应该说此时出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控制行为。处于认同阶段的儿童在成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依据规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如中班儿童开始渐渐地能够自觉遵守班级的规则,即使教师并不在眼前也能做到。
总体而言,幼儿自我控制开始显著发展的年龄是4~5岁,并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发展的关键年龄在3~5岁之间,5岁后的总体发展趋势不再明显。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时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使幼儿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习有兴趣,情绪稳定。否则,幼儿对自己就会没有信心,对周围世界就会缺乏兴趣,就会产生较多的消极隋绪,有的甚至会产生一种焦虑和恐惧心理,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行为退缩,也会产生自卑的性格特征,这将影响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体来说,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荣格认为自我概念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许多研究结论都支持这一观点。例如,自我评价过高的个体容易产生孤独心理(罗杰斯,1958);个体对自己的前景持有乐观的看法,则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情感坚韧,较少焦虑和消沉,更能获得学术上的成功(班杜拉,1986);消极的自我概念使人更加抑郁,甚至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赛里格曼,1997);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兰燕灵,2005)。
第二,能帮助幼儿增加获得成功的动机和机会。研究表明(Bjorkund&Green,1992),幼儿对其能力所持乐观的看法,可能是有益的,并且有助于幼儿适应周围的环境,因为这种看法可以鼓励幼儿去尝试实践一些困难的任务。
第三,有助于幼儿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与受欢迎情况有显著相关(Bohmstedt&Fel-son,1983)。而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差的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个体较低的自尊和自我评价会对建立与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能帮助幼儿决定对自己的期望。儿童对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研究发现,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会引发消极的自我期望,而且决定了持有消极自我概念的儿童往往会期待外部社会的消极评价与对待。这种期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从而不愿意去尝试各种活动。
总之,3-6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无论是认知、情感还是意志因素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只有掌握了这些特征,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摘自:《幼儿教育》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