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 自我心理学

2023-12-31 17:19: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自我概念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 自我心理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我概念发展心理学

Anna Freud|A.弗洛伊德(1895-1982)

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创始人之一。她研究的两个领域:自我的防御机制和儿童精神分析。研究自我防御机制,她出了一本书叫《自我与防御机制》,研究儿童,较早应用游戏疗法,提出了著名的发展线理论development line,她是自我心理学的开创者,自我心理学之母。

自我心理学在美国战后的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中是真的做过老大的,而且这个老大是名副其实的无人撼动。行为主义当时还在大学实验室里面玩水,没进入市场,人本主义者们当时他们还在学精神分析,学的满肚子火,英国客体关系被认为不正宗而关在门外。美国心理治疗界当时真的是自我心理学一家独大,这种独大过的气质到今天还是有的,那就是美国精神分析的那股气质,科学研究的精神,严谨分析的态度,以及对病人日常适应性和防御的强调,自我心理学尤其强调适应自我功能,这和粗犷的美国西部的环境是匹配的,这是一种真切的需要。人不带攻击欲不带性欲中立的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我觉得是在美国生存下去的一种必要心理条件。

——孙平

海因兹·哈特曼|Heinz Hartmann (1894-1970)

海因兹·哈特曼|Heinz Hartmann (1894-1970)

哈特曼继承了弗洛伊德和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创建了自我心理学理论体系,被誉为“自我心理学之父”,他的理论又孕育了大批后继的自我心理学家,如勒内.斯皮茨、雅可布森、玛格丽特.玛勒和艾里克森等人。

哈特曼提出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真正建立,所以他被誉为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明确将这一概念纳入精神分析,扩大了精神分析的范围,引起了精神分析的实质性变化。

哈特曼倾向于从正常的、适应的角度理解自我的功能。哈特曼的关键词第一是适应,第二是无冲突,第三是普通心理学。

哈特曼讲精神分析从病理的对病人临床的研究转向了对普通人的正常适应功能的研究,由此带来了精神分析在普通心理学中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发展自我心理学(developmental ego psychology)

雷诺·史必兹 (勒内.斯皮茨)| René Spitz(1887-1974)

发展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婴儿和母亲在早期的“心理融合”状态以及婴儿的“心理记事簿”概念。

斯皮茨将儿童观察纳入精神分析的研究领域,他研究弃婴,得出的结果是:生命的第一年,如果母亲离开新生儿5个月以上,而且没有情感投入的照顾者来替代妈妈,那么即使这些孩子有护工规律性的喂养和清洁,他们的心身也会造成永久不可逆的伤害。

玛格丽特·玛勒 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

一位医师及精神分析师,1930年代在维也纳是以一位孩童分析师开始她的事业生涯。1938年,她离开维也纳,搬到纽约,成为纽约州立精神医疗机构儿童服务部的一位照会精神专科医师。在1950年代,玛勒在纽约市的马斯特儿童中心建立起她的观察方面的研究。研究0-3岁婴儿的心理发展:

正常自闭期:出生-4周左右,婴幼儿主要是睡眠,新生儿第一个月他好像包裹在一层自闭的壳里面,他要通过睡眠有意无意的隔离外界的刺激。因为孩子出生前的宫内环境太单纯了,而出生以后外部刺激又太多,甚至有些overwhelming,所以它导致孩子不得不通过睡来进行自我保护和隔离,而这种自我保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先天机能,所以父母们应该要配合,而不是过早的打破这一层自闭的壳,允许孩子帮助孩子尽量平顺的完成从宫内环境到宫外环境的这样一个过渡,不造成所谓的出生创伤。

正常共生期:2个月-5个月,婴儿对以母亲为代表的主要照顾者绝对依赖,身心都需要母亲来满足,所以在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这一辈子和另一个人身心边界最融合,最没有边界的一个阶段,而这种母婴之间没边界,在这个阶段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是以后一切心理健康的前提。用温尼科特的话说就是在这个阶段,只要婴儿醒来,他的母亲肯定就在身边密切的关注着孩子的一切身心需求,宝宝饿了吗?宝宝冷了吗?宝宝睡少了吗?宝宝不开心吗?宝宝烦躁吗,而这种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和需求的猜测,其精准性是奠基于一种母亲超强的感知能力和直觉能力。温尼科特叫“原初母婴灌注”。如果你理解的这种母子超级共生的状态,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温尼科特曾经说过没有婴儿这种东西,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baby。如果是一个婴儿,他就一定不会独立存在,他的母亲肯定就在身边跟他组成一对养育组合,这个组合越有默契,小孩子以后心里就越健康,这个组合在现阶段他越紧密,孩子以后就越有安全感。因此母亲对孩子的需求跟进得非常及时,而且通常猜测也非常准,再加上身心边界跟孩子完全融合,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有一种所谓的全能感,他会认为是通过自己的意念来创造那些满足自己需要的各种好东西。不用太担心这种共生全能感,因为它在逐渐接触现实以后,是会蜕变为更有现实感的自信的,但是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没有或者缺乏,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满世界找人来组成新的关系补充这种全能。这个阶段婴儿区分不了自己和母亲,区分不了主观和客观,所以马勒认为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重大创伤导致婴儿无法充分的信任自己的母亲,无法带着充分的信任感的依恋上自己的母亲或者母亲本人退场而且没有什么有情感投入的照顾者来跟进,那么这个阶段就会成为将来精神类疾病的重要易感期,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客混淆,内外边界混乱,那么这种疾病的根子在马勒看来就埋在共生期。

分离个体化阶段:5个月-36个月。在马勒看来,这是孩子自己的一生当中经历的第一次身心逐渐分离的过程。这一次的分离对象是初始爱的客体,primary love object,这个客体通常是母亲,也就是说孩子和母亲他们最甜蜜的蜜月期在第五个月结束,当你感觉到你怀里的孩子他开始像章鱼一样频繁的扭动自己的小身体,当他开始密切的关注着外界,而不再是关注你的时候,不再是只关注自己母亲的时候,我们就说分离个体化阶段就要开始了。

首先分离个体化第一个子阶段孵化期,婴儿5个月-10个月,孵化期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孩子的感知,他的知觉对象开始外移了,在之前共生期孩子可以长时间的盯着自己的母亲的脸看,但是发展到孵化期,他们的注意力开始在母亲的脸和外界刺激之间进行自由的摆荡,他开始对外界刺激尤其是陌生人的脸产生警觉反应,他对陌生人的脸有警觉反应了,就说明孩子其实已经可以识别母亲和陌生人之间的区别了,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将第一次产生所谓的陌生人焦虑,strangers anxiety,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成就,这绝对不是一个负面的东西,这说明你的孩子已经结束了有奶便是娘的客体混沌期,他现在认出了你,而且开始说明孩子已经开始以母亲为观察基点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开始进行感知觉上的区分和识别,所以孵化期又被马勒称为“分化期”,孩子开始走出主客不分的心理状态,上面共生期最重要的特点是孩子主客不分,分不清自己和母亲,觉得自己是一切世界的来源,自己的主观创造了客观的一切,现在主客两分了,可以区分出自己和妈妈,区分妈妈和陌生人,但是所有的这些区分都需要以妈妈为原点,把妈妈当做一个参考系来进行区分。在这个阶段母亲还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孩子抱不住了,以前抱的时候在怀里还挺安静的,现在他扭他动他张望,真的是像急了一个小鸡行将破壳的过程,有些孩子在这个阶段,在大运动层面上有可能已经可以坐起来,有的可以爬动起来,实际上他们正在密集的调试自己的小身体,要开始为下一波的大爆发来做准备。

第二个子阶段是实践期,10个月-16个月,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发展特征就是大运动能力的突破性发展,在实践期的早期,孩子或许还只能爬,他或许可以扶着物体站起来,但是可能还无法独立行走,随着大运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孩子将获得直立行走,甚至到了后期跑动起来了,所以在马勒看来,可以直立行走以后一个孩子将会获得一次认知上的革命,感知觉上的革命。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这种每天的发展新成就,实际上都能得到父母的欢呼和鼓励,所以他变得自恋,就更加是个自然的事情。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他强调一定要保护学步期宝宝的这种自恋,你不要过早的挫败他,因为这种对于自己运动能力感知能力突飞猛进而产生的那种骄傲和自豪在这个年龄阶段是非常适合的,用科胡特的话说,那份母亲眼中闪烁的欣赏和骄傲的光,将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将来自尊和自信最重要的一种馈赠。因为你的孩子将来会内化你眼中的那一道光开始逐渐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和欣赏,同理,那份由学步期孩子和他的父母共谋出来的这种初始自恋,它实际上也是孩子后来自尊心的初始内核,这份自恋它会逐渐消退的,但如果是从一开始这份自恋就不足的话,那么你的孩子他又会一辈子去寻求那种对自己能力有肯定和赞许的人。

第三个子阶段就是被诸多发展心理学人士称为发展大坑,developmental peat,这个阶段叫和解期,马勒认为孩子发展到16个月以后,迟一点从18个月开始,16~18直到24个月结束,其心理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所谓的正常的失衡状态,所以虽然是个坑,但它是正常的,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经历的。在实践期,虽然孩子在身体层面上已经可以离开母亲很远,但其实在心理体验上面他依然还是和母亲紧密连在一起的,但是到了和解期,认知发展,心理体验跟上来了,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会强烈的体验到自己和母亲是分开的,而且身心都是分开的,而且他发现自己和母亲都不是全能的。和解期的到来它归根到底是孩子认知能力,尤其是主客区分能力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之前孩子的心理认知能力的发展大大滞后于运动能力发展,所以这让孩子在实践期肆意的飞了一段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其实他内心感到他妈妈有一部分是附在自己身上保护自己的,所以他是什么天不怕地不怕,但是现在认知能力的发展追上了大运动发展,他现在越来越明显的感知到妈妈可能是一个或多或少独立的个体,身心都是,而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竟然还离她那么远,太可怕了,所以很自然的宝宝的分离焦虑会在这个阶段急速上蹿,他会非常担心妈妈抛弃自己,用马勒的话说就是和解期的宝宝最担心失去客体,object loss,所以从16~18个月开始,之前猛打猛冲的宝宝现在又逐渐会黏着妈妈,依附妈妈,出现尾随行为,甚至开始追逐妈妈,而且一旦发现妈妈不在场,就会焦虑不安,大哭乱发脾气,注意这里是有一个发展危机的,developmental crises,根据马勒的观察,妈妈在这个阶段通常会有两种极端反应,第一妈妈可能觉得很不耐烦,觉得宝宝太黏,甚至是作,你之前不是已经可以走那么远了吗?怎么现在这么强烈的退行,这实际上是一种退行,这个阶段的妈妈本来以为自己可以撂挑子的,但是突然一下子被孩子强烈的退行重新连上来,搞得措手不及,所以根据马勒的观察,如果这个阶段孩子的母亲越不耐烦,越想撂挑子,那么宝宝的尾随和粘附行为将会越来越强烈,因为你的不耐烦就等于是验证了宝宝心里本来就有的那种被抛弃的恐惧,他们一定会加倍粘附以确保这种抛弃不会真的发生。第二种极端情况,妈妈对孩子的粘附需要完全满足,甚至在行为上完全重新又接管了孩子再次共生,妈妈不再鼓励孩子的探索和独立行为,重回共生,这样虽然可以缓解孩子的一时焦虑,但是也会打断孩子总体上分离个体化的总体进程。所以我们到底该怎么做?马勒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应该要在情感上在场,但是在行为上少干预。这是对于学步期孩子的养育关键,也就是说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当孩子自己玩耍的时候你不要打断他,分离个体化这个过程虽然有挫折有反复,但它仍旧是一个总体朝向身心独立的过程,你不要因为有挫折就把宝宝扯回来重新塞到你怀里,同样你也不能因为他有发展就过早的撂挑子离开。除此之外,马勒还有一个建议,鼓励妈妈尽量用言语来抚慰宝宝,而不是像先前共生期那样用身体和非言语的方式来抚慰宝宝,你要鼓励宝宝在使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需要的同时也尽量使用语言表达。不要放弃他,也不要接管他。作为母亲要知道这是一个坎,你在那里陪着他,情感上在场,关注他,当他需要的时候你再跟进他,但是你不要去替他跨过这个坎,不要接管他,因为这个坎是属于他的人生的坎,这个坎你替他跨了,将来他成人了,他还是要自己跨,那时候他更痛苦,更不被周围人理解,马勒认为共生期如果出严重问题会让孩子对精神疾病有易感性,而如果和解期出大问题,和解期是分离个体化时期孩子发展压力最大,退行最明显的一个阶段,如果和解期出大问题,那么会使孩子对边缘性人格谱系里面的疾病产生易感性,甚至罹患边缘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的病人最怕关系远了被抛弃,关系近了被吞噬,所以他们一辈子近,近不得,远,远不得,重复着那种和解期被母亲抛弃,又抑或被全然控制那种进退维谷的恐惧痛苦。

最后一个子阶段叫做客体恒长阶段,object consistency,也就是说从24个月到36个月,2岁到3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依然需要母亲,依然想回到母亲身边分享自己获得了新技能,但是他们以母亲作为锚定点,他们以母亲作为锚定点,对外探索和坚持的时间会逐渐延长,兴趣会逐渐增大。无论他们多么爱自己的母亲,他们依然需要成长探索和前行。最关键的是度过了和解期危机的他们会感觉到自己的探索是被母亲允许和保护的,自己可以前行,但也总有地方可退,前行的那条道路叫做自己的生命,而可以回去的地方叫做我的母亲。所以在顺利的情况下,孩子发展到三岁左右,将获得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发展里程碑。也就是说你的孩子基本上内化了自己的母亲,从此以后作为母亲你就住在你孩子的心里,他将带着你赐予的安全、鼓励和爱去到他的同龄人那里,到他的老师那里,到你带他来到的这个世界,所以道德经有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大家自己体验一下这里的智慧。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弓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伯伦《孩子》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 Kahlil Gibran, The Prophet, Chapter 4

伊迪絲·雅各布森|Edith Jacobson(1897-1978)

伊迪絲·雅各布森|Edith Jacobson(1897-1978)

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贡献1,讲驱力理论和关系做了连接,也就是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理论(研究驱力)和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做了连接。

贡献2,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攻击欲”,是帮助我们分离,帮助我们成为自己,帮助我们区分自己和他人,划定边界。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