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维度分析法(面试30讲第3讲:基于4种分析法的公务员面试“社会现象题”的答题方式)

2023-03-29 10:33: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面试维度分析法(面试30讲第3讲:基于4种分析法的公务员面试“社会现象题”的答题方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面试维度分析法

摘要

常用的社会现象题的分析法主要有:主体分析法、拆分联想法、根本原因法及维度分析法四种。本文主要介绍了后面的 三种。

接上篇。在介绍了最简单也是最常用、最好用的主体法之后,几乎就可以搞定所有的社会现象题了。但我们也强调了,主体法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为了避免套路化和模板化,我们需要对主体法进行灵活运用。而最好的运用方法,便是跟其他的分析法相杂糅,便可以得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答案。

二、拆分联想法

拆分法在其他培训机构又称之为切片法、关键词法等,但应用很狭窄,联想不够充分,从而没有更好的挖掘该方法的潜力。

这个方法对理论性的问题:

比如,你认为什么是公务员?什么是和谐社会?你是如何理解新时代新征程?对促进媒体融合你怎么看?或者是要素比较多的社会现象等这一类的题目有奇效。同时,对态度观点题、寓言题、漫画题也有所应用,我们会在后面几讲中演示。另外,拆分法在申论的大作文写作时的破题中,也是很常见。

拆分法存在的原理很简单,那就是理论性的词语,必定是高度概括性的词语,背后所暗含的信息链巨大,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和信息含量。

一个新的政治理论的提出,必然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证,斟词酌句,浓缩精练。

所以我们在回答这一类题目的时候,很多人只会泛泛而谈,内容空洞,喊喊口号,这也是某些培训机构在回答政策性题目时候的通病,甚至某些部委上岸的同学也在靠喊口号忽悠考生。

其实通过拆分法,可以得出其背后的思维脉络,由点破面,轻松获得信息点,让你的答案与众不同。

常用的拆分法分为两个步骤,即拆分+联想。

首先通过对给定的条件进行拆分成关键词、关键字,再通过对关键词进行筛选,联想,从而有效破题、答题。其中,联想时既可以是对关键词的“词意联想“,也可以对关键词进行“逻辑联想”,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联想在申论中很常用。

下面我们对这两种类型进行真题演示。

真题一:你认为什么是公务员?

步骤一:拆分。

拆分为:公、务、员 三个关键字。通过分析对比可以发现,这三个字并没有重要和非重要之分,都值得去解释。

步骤二:词意联想。

公:我们可以联想到公家,进而公私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的联想到,要公私分明,大公无私、不能假公济私,要公而忘私。

还可以想到天下为公,进而是GC主义社会、Gc主义信仰

。。。。。。

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服务了,继而是为人民服务,服务型政府、群众路线等等

还可以想到务实,这是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改革,从而可以联想到一堆事件。

还可以务真,然后是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从而又是一大堆涉及媒体的热点事件。

。。。。。

员:最直接的联想就是服务员,跟我们服务型政府相匹配。

还可以是管理员,这是政府的管理职责所决定的,要体现管理职能,主动管理,尤其是对危害群众利益的加强管理,比如响水危化品爆炸、食品安全等等。

还可以是裁判员,这是跟法律相匹配的。比如说最近的正当防卫的几个案件,法不能向不法屈服等等。要秉公执法,更要主动有法制担当。

还可以是联络员,是群众和政府间的桥梁纽带,这个跟当前的基层治理相结合,解决基层的痛点难点问题,化解矛盾于基层。

还可以说,是运动员。所以国企要改革,权力要下放。又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所以要监督。。。。等等,思路很宽广。

步骤三:逻辑联想。

我们通过拆分,将公务员三个字拆的支离破碎,然后再联想了一大堆的理论和热点。那么,下一步就需要用一个逻辑关系将他们串联起来,而这个逻辑关系,就是围绕公务员而展开的。

公,无论是公私,公证,还是共产,更多讲的是公务员的工作性质。

务,无论是务真,务实,还是服务,更多讲的是公务员的工作方法。

员,无论是服务,裁判,还是联络,更多讲的是公务员的身份。

我们进行梳理,归纳,就形成这样的一句话,也是这道题的破题主旨句:正确的把握自身的定位,明确服务的态度,保持共C主义的信仰,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公务员。

如果把它作为一道申论题的话,那么详细的论证结构便显而易见:

一、坚持政治意识,准确身份定位。

1.恪尽职守,做好社会的管理员。

2.精益求精,做好群众的服务员。

3.秉公执法,做好权益的裁判员

4.脚踏实地,做好干群的联络员。

二、坚持底线意识,树立崇高信仰。

1.公私分明的廉政意识。

2.公平公Z的底线思维。

3.共C主义的崇高信仰。

三、坚持服务意识,提升履职尽责。

1.树立服务理念。

2.明确工作态度。

3.提升履职能力。

而面试题,仅需要将以上的分析进行简单的整理论证即可。数十个小点,每个点仅需一两句话,两三分钟的回答充满了干货,却又与别人那种空喊口号的大路货不同。

正所谓:

社会现象天然呆,逻辑观点自然来。

用好拆分思维广,两步联想分数多。

类似的真题还有:

“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必趋邪”。请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公务员的理解。

请你谈谈对“为民、务实、清廉”这三个词的理解?

公平正义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结合自身经历和报考岗位,谈谈对公平正义的理解。

请谈谈家风建设。

请结合自身经历及报考岗位谈谈对理想与信念的理解

等等,均可采用拆分联想法破解。

真题二:某副市长骑自行车带女儿上学,在网络上引起了群众和媒体的热议,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2012 贵州)

这道题,如果采用常见的主体分析法也是可以的。题中涉及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以副市长为代表的公务人员,领导干部,一个是以群众和媒体为代表的监督方。通过对这两方面的优、劣分析,从而提出领导要以身作则,群众要理性监督,制度要完善保护等方面的对策,也未尝不可。

但我们可以换一种答法,通过拆分法,进一步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信息量,让你拿到别人想不到的分数。

用划分关键词之后,那么这个题目就很好展开了:

副市长:可以想到党和国家最近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八项规定,比如反四风,想到我们的党政干部更加的廉洁,如何的好。还可以想到现在家风入党纪,党员干部带头等等。

自行车:可以想到绿色出行,响应国家的低碳环保的战略,从我做起。以及逆向思考到以前的公车私用,现在公车改革等等。

女儿:可以想到家庭教育。想到很多家长溺爱孩子,应该向这位副市长一样,家庭教育从小做起。可以联想到家风教育,家长以身作则。还可以再进一步联想到为什么那么多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送他上学,从而对策是返乡就业,候鸟经济,社会政策兜底等。

热议:可以想到现在广大群众有自己的发言权,监督权,我们现在更加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从而联想到媒体融合发展,发挥舆论力量,加大监管,消除不良媒体炒作等等。

这一道题,只要立意不出偏差,比如很多同学就会纠结“热议”这2个字,甚至有很多同学说这名副市长是一种炒作(如果这样回答,那么恭喜你面试到此为止了。在题目中没有给你明确观点的情况下,回答的时候武断的从负面定性,是不符合公务员考试要求的)。

通过拆分联想法,可以有效地挖掘材料中的信息,跟社会热点相结合,点会想的更轻松,同时也不会很偏激,也不会遗漏主体。还可以给你更好的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考官更加全面的了解你的能力,以及给他们一个选择你上岸的有力理由。

三、维度分析法

维度分析法指的主要就是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社会五大领域来分析。在分析一个社会事件,尤其是宏观政策、事件的影响时,可以通过该维度分析法破题。

比如,让你谈谈“绿色发展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政策时,或者是“互联网+的影响”、“网购的发展”、“地方债”、“大规模减税降费”等等,通过主体分析法无法有效和准确地概括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环保、社会等相关维度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破题。

在此就不作文字讲解了。

四、原因分析法

原因分析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面对比较小众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层层深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很多机构也会讲原因分析法,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握住题干中的核心观点。千万不要逮到一个关键词就一股脑儿分析下去,这样反而容易落入答题的模板化。

比如,为了减少大气污染,某地出台政策,建议群众“少熏腊肉”,对此你怎么看?

这道题在回答的时候,有的机构只抓住“大气污染”这个关键词,甚至去分析大气污染的七八个原因以及提出如何治理污染,对题干中政府的做法却一带而过,不去表态甚至不敢表态,就是明显的跑题了。

再比如,行人闯红灯,政府用大屏幕直播,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这个问题的重点不仅仅是解决闯红灯的问题,而且还有政府直播合不合法的问题,不能只见其一不见其二,落入原因分析的套路。

真题:12月4日是中国的宪法日,经过调查,公众对宪法的了解,并不令人乐观:84.3%的受访者未完整读过《宪法》,其中33.2%的人从未读过,51.1%的人读过但未读完,完整读完的人数仅占15.7%。对此你怎么看?【2015海关】

首先,对问题进行提炼。这么多的数字,其实都没有意义,核心观点在第一句:公众对宪法不了解,你怎么看?

对于这个现象,用原因分析法,层层分析,而分析的数据也来自于题干。

从未读过?——因为用不上,所以不需要读。因为不懂宪法的意义,所以想不到读。

读过未读完?——因为读不懂,所以读不下去。因为读了没用,跟社会应有脱节,所以不想读。。。

层层分析下去,得出的对策也就轻而易举。

各位考官,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样的调查数据,的确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众对宪法的不了解,其实也是正常现象。(开头表态)

首先,宪法的内容更多的涉及国家的政体、政权等方面,不像民法、刑法、婚姻法等针对性较强的法律那样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的较少,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了解宪法。第二,宪法在法律条文比较生涩枯燥,对于一些想了解宪法的普通群众来说难以理解,造成了阅读的困难。第三,某些政府部门曾经在立法、执法的过程中还存在违宪现象,不尊重宪法的主权,降低了宪法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从而公众也不愿去了解宪法。(层层分析三个方面的原因)

但宪法在我们国家的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规定了最基本的人民的权利、义务和人人平等的理念,我们需要通过宪法来了解和保护自身的权益。现行的宪法日也正是国家积极增进人民法律意识、切实夯实法制中国的精神土壤的有力举措。(过渡,提出宪法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宪法的进一步普及:

第一,加大社会宣传。我们可以邀请专家学者通过百家讲坛、法律在线以及报刊杂志、微博、公众号等方式,对宪法进行解读,尤其是涉及公众自身权益的部分进行以案说法,增强宪法的普及度和理解度。同时,还可以通过宪法竞赛、有奖问答等形式,营造全社会宣传和学习的氛围,引导公众参与。(跟组织计划题中,宣传题类似。这是广泛性的宣传,同时解决原因分析中的问题。对策很具体,有操作性,避免空洞)

第二,加强重点学习。一方面要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宪法,运用宪法。设立宪法日、宪法宣传月,进一步推行公务员任职宪法宣誓制度,强化宪法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带动宪法的推广。另一方面,推动宪法进校园,把宪法编入学校的法律教材,进行课堂上讲解,让更多的年轻学生理解和接受宪法。(这是宣传题中的针对性宣传,也是两个特殊的主体)

第三,维护宪法权威。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真正的有力量的法律不是写在大理石上或者铜铸上,而是写在人们心里。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维护宪法的权威,做好合宪性审查,避免“善意违宪”之类的借口,严禁违法违宪的行为,在执法时要保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严禁粗暴执法。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执法中,如果充分体现宪法所规定的权利保护、义务约束,才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宪法的烙印。(强调法律的执行性,落实法律)

当地方政府面临化工园区的税收和群众人身安全两难时能想到宪法,当公众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却担心防卫过当时能有宪法的保护,我想那一天人们再捧起宪法的时候,心里必定是充满敬意,充满力量。(结尾的升华)

考生回答完毕。

THE END

社会现象题的四种答题方式到此告一段落。灵活的运用我们会在课堂上进一步的展示。在这一讲的最后一个真题中,往往有人会有疑惑:这样批评政府可以么?会被考官反感么?会政治不正确么?

其实,不要相信某些三流机构的危言耸听。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直是我党的传统。我们的政府,是能够接受批评的政府。你看半月谈、人民日报等官媒,经常有更加犀利、更加尖锐的批评之声,所以不用假小心哦。

批评政府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实事求是。

那么,该如何充分的理解和正确地批评政府呢?请看我们的下一讲:

面试30讲第4讲:试论如何在公务员面试综合分析题中正确地“理解和批评政府”

敬请期待。

欢迎交流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