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中的考察过程怎么写(怎样写好学习考察报告)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考察报告中的考察过程怎么写(怎样写好学习考察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随着对外工作交往的日益增多,外出学习考察也越来越成为各级党政和部门领导开阔思路、增长见识、借鉴经验、促进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起草考察报告的任务自然不可推卸地落在了随行的“笔杆子”们头上。每个考察团(组)中,最高兴的是“笔杆子”们,因为他们难得出门一回,能开开眼界多好!但最辛苦的也是他们,因为他们除了看还要记,边记还要边思考、边归纳、边构思,为起草考察报告作准备。的确,一次学习考察活动成功不成功,能不能真正起到“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作用,与考察报告写得好不好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能不认真对待吗?考察报告一般分为总体情况、主要经验、启示与意见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反映别人是怎么做的,后一部分谈对照别人的做法与经验,自己下一步怎么做。第一部分比较容易写,把对方的基本情况.工作概貌和主要成效条理性地描述清楚就可以了,关键是后两个部分怎么写,有一些基本要领要把握好。
怎样总结反映对方的工作经验?最关键的是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方的经验可能有很多条,但有些对你不一定适用,有些经验你还不一定学得到。比如沿海特区发挥特有的地缘优势吸引国外大财团投资,而内陆贫困地区不具备这种优势,能学得到吗?又如发达地区凭借雄厚的科技实力大办高新技术产.业,而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暂时不具备这种实力,能学得到吗?所以,总结对方的经验,要着重总结与自己的工作对得上号的、有借鉴意义的、能够学得到的东西,这也叫做“实用主义”。当然,为了全面反映对方的情况,对于暂时学不到而又确实令人叹服的经验,来个“望梅止渴”也未尝不可,但不宜展得太开,重点要放在反映应该学而且可以学到的经验上。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考察过程中就要注意:凡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可以了解得全面、具体一些,包括把有关文字材料和典型事例要到手,材料越丰富越好,起草时就能做到重点突出。如果本来就是对口考察,那更好办,比如我是山区贫困县,你也是山区贫困县,自然条件、经济基础都差不多,但你这几年发展比我快、变化比我大,那么你的经验肯定对我都有用,我就可以全盘“搬”到材料中来。有些同志不注意把握这种区别,不管对方的经验对自己有没有借鉴价值,像帮助对方写工作总结那样,什么东西都罗列上去,又是叙述又是议论,又是观点又是例子,这样就会把篇幅拉得很长,更重要的是埋没重点,使读者弄不清究竟要学什么。怎样根据对方的经验,提出自己的工作意见?这里就需要要深入分析思考,辨明方向,找准路子,把别人的经验“消化”好。
明白一点说就是:某项工作原来我不懂得怎么做、或做得不怎么好,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开窍了,明白该怎么做了,具体是哪几条。
写法上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与考察主题和前面反映的经验相衔接,按照“考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别人是怎么做的一下一步我应该怎么做”这样一条主线连贯起来,千万不能脱离前面的内容,像平常写领导讲话或文件那样一、二、三、四地说上一大堆,搞得文不对题。要是这样写的话,那还用得着什么考察?
二是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学习别人的经验。虽然我们着重反映的是对自己有用的经验,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照抄照搬,还是要立足实际来提思路、提办法。对方的经验只是起参照、启发作用,有的可以全盘“拿来”,有的可以部分“拿来”,有些方面还可以依据对方的经验进行创新。一句话,“依葫芦画瓢”的写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是观点和语言表达上要力求新颖、确切。有些材料在写意见部分时,思路平庸,语言陈旧,跟平常写的材料差不多,这就体现不出考察的收获究竟在哪儿。比如对方经验中有重视解放思想这一条,在意见部分提的也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就那么笼笼统统几句话,不去考察也能想得到,这样写有什么意思?如果要写到这一条,那就要根据对方的经验和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实实在在的内容,提出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解决哪几个问题,这样才会有较强的针对性。
[写作实例之九]
××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情况考察报告
××市编委考察组
根据市政府领导的要求,我委派员赴××省××县,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现报告如下:
一、××县人员分流的基本情况
该县是库区贫困县。由于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过多,财政供养负担过重,县乡两级财政曾一度面临几乎无法维持的严峻局面,拖欠干部职工工资的现象非常普遍。为摆脱困境,该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人事制度改革,大幅度精简分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减轻财政供养负担,取得了明显成效。
该县从1997年开始,通过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先后鼓励和引导253名县直和乡镇干部主动脱离机关,“下海”从事农业开发,兴办个私工商企业或到各类企业应聘;通过组织上有计划的安排,分流196名乡镇机关干部创办示范服务基地。全县陆续分流干部总数达449人。特别是在自愿“下海”的人员中,有包括1名原副县长和原房产局长、水电局长、公安局政委和数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在内的一批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共87人。这些同志“不恋官场闯市场”的行动,不仅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而且得到了省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精简分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到了多方面的积极效果。首先是使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县乡两级机关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的现象得到缓解。累计分流人员数占其财政供养人员数的5.6%。其次是财政支出压力大为减轻。通过精简分流人员,县乡两级财政用于干部工资及工资性补贴、办公费、差旅费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下降,平均每年减少这方面的支出116万元。根据政策享受优惠待遇的人员与单位完全脱离关系后,财政在这方面的支出额还将进一步大幅度下降。三是增加了财政收入。精简分流人员走出机关后,积极从事农业开发和兴办个体私营工矿、流通服务企业,为国家提供了不少税收。分流人员兴办的各类企业1999年上缴税金114万元,2000年突破200万元,2001年一批企业将达产达标,预计实现税收将超过千万元。经过这样“一减一加”,县乡财政状况明显好转,目前已完全从过去那种长期拖欠工资和机关几乎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的困境中走了出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机关干部“下海”投身当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后,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分流干部三年多来共兴办各类示范基地63个,建立流通组织28个,开发荒山18万亩、水面7万多亩,开发矿点18个,兴办与农业相关联的工业企业16家,创业投资总额达6000多万元。涌现了新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格林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山水综合开发已成为该县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分流人员的做法和主要经验
一是把分流人员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根据本县位于库区,山水资源比较丰富而国有和外来投资都比较缺乏的实际,确立了以山水综合开发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他们在人员分流中,注意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开发本县山水资源,兴办各类衣业庄园和农业服务实体,先后出台了《关于机关干部职工参与荒山荒水开发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强乡镇示范服务基地建设的决定》《关于积极鼓励乡镇人员分流推进社会化服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其中规定:在税费减免、土地供应、资金和技术扶持等方面,向农业开发倾斜,以吸引分流干部从事农业开发。
二是区别各类人员的不同情况,实行多种方式的分流。采用的分流方式主要有两种:1.自愿离岗或辞职“下海”,目前这类人员占分流人员总数的56.3%;2.由组织安排去创办乡镇示范服务基地,这类人员占43.7%。
三是制定并实施鼓励人员分流的各项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1.对自愿分流人员实行“三保一连”。即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的行政事业编制人员,自愿分流参与本县荒山荒水开发、兴办个体私营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或到年纳税额达到一定规模的个私企业受聘的,在规定期限内保留原任职务或职级,保留原单位编制.保留原由财政负担的基本工资,连续计算工龄,且不影响调资、晋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三保一连”的期限为五年。期满后,分流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回原单位工作。如愿意继续从事上述工作的,给予保留原身份不变的优惠政策,行政工资关系则转人人才交流中心,各项待遇按人才交流中心的有关规定办理。2.对由组织安排参与创办乡镇示范服务基地或下派到村任职的人员,财政保基本工资,工作经费和奖金、福利、补贴等由基地利润或村集体收入解决,其它各项政治和经济待遇与在岗人员完全相同,行政工资关系一律不变,对成绩突出者还给予提拔重用。3.实行税费喊免或税收先征后奖。对分流人员从事山水开发的收益,五年内免征、六至十年减半征收农业特产税;对从事个私工商经营的,区分不同税种和实际缴纳税款额,由财政给子纳税额10%—50%不等的奖励,所得税在两年内还可全额奖励。除他减半收取公证费外,各部门一律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四是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刚开始实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时,干部职工中普遍存在“能不能走出去,走出去后该干什么”的疑虑。针对这一问题,县委县政府在出台和宣传政策的同时,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这时,县政府原副县长××积极响应号召,于1997年毅然带头辞官离职,与他人合伙筹集资金1500万元,开发荒山荒水500余亩,建立农业开发园,兴办格林化工有限公司、正利锑制品有限公司等私营企业,2000年提供税收130万元,全面达产达标后可实现年产值2500万元,税收200多万元。县委组织部干部××和县政府办公室干部××两兄弟也主动离岗下海,创办新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租赁开发荒山7000亩、荒水15000亩。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家公司现已成为包括果园、药材种植、水产、养禽、建筑、农产品加工和贸易等产业的综合性公司,2000年提供税收60万元。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主动“下海”的干部人数猛增,1997年该县自愿离岗下海人员不足50人,1998年也只有100余人,到2000年已达400多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也由1998年的29人增至2000年的87人。要求离岗的人数大量增加,以至一些学校要求县委县政府对教师主动离岗下海进行审批控制,以确保在岗教师中骨干教师的比重。
三、对我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精简分流的几点建议
从形势发展来看,精简机构、大幅度压缩财政供养人员,无疑是当前改革的重头戏。借鉴××县的经验,现就如何搞好我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减轻财政供养负担这两大目标,合理确定精简分流的对象和方式。在总体上,我们认为可以将机关事业单位现有人员按三种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精简分流方式:①清退自聘人员,即对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无国家正式干部或正式职工编制的各种聘用人员和临时人员、超编人员一律予以清退,并按国家有关劳动法规的规定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②归位事业人员,即对机关与行政编制人员一起混岗的各类事业编制人员,一律按编制和工作性质,实行归位管理,在此基础上,将一批事业单位转为独立核算、自收自支的服务性经营实体,逐步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这类单位的补贴;③分流在编人员,即对在岗在编的行政编制人员和由财政全额拨付工资的事业编制人员,按不低于中央提出的20%的比例分流出机关事业单位。
2.要从乡镇入手并以乡镇为重点,实行市县乡三级联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市每年农村税费收入总额将减少近5亿元,下降幅度达2/3,减收缺口主要在县乡两级特别是乡镇这一级。这项改革无异于釜底抽薪,逼迫县乡两级特别是乡镇非大幅度裁减财政供养人员不可。因此,在人员精简分流方面,乡镇除了承受来自上面的行政压力外,还直接面临税费改革后由于经费供给减少、现有财政供养结构和供养规模将再也无法维持下去的压力,这是其一。其二,我市市县乡三级现有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中,乡镇所占的比例最大;各类聘用人员和临时人员,主要也在乡镇。因此从总体来说,乡镇比市县两级更具有精简分流的潜力。其三,清退各种自聘人员和临时人员,在操作上更容易,在减轻财政供养负担上见效也更快。
3.结合我市实际,实行有利于人员精简分流的优惠政策。建议我市各县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或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对自愿分流的在编行政人员和由财政全额拨付工资的事业编制人员,3年内不论其是否找到工作,都给予基本工资照发的待遇,实行保薪保职、保编,分流期间连续计算工龄,分流期满后可回原单位工作的“三保一连”优惠政策,以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积极自愿分流。经自愿分流仍达不到精简比例的,应采取强制分流的办法。对强制分流的编内人员,则可不实行“三保一连”的优惠政策,只给予3年内基本工资照发的待遇。对自愿分流和强制分流人员实行待遇差别的政策,有利于消除一部分人的惰性,使他们在权衡自身条件的优劣后作出恰当的选择;有利于激发一批干部打消顾虑,主动走出机关,开创新业,使这项工作在更多自愿、较少强制、较少磨擦和较小的震荡下顺利完成。此外,为提高分流人员“下海”创业的成功率,建议对他们兴办的各类经济实体,实行税费减免或税收先征后返、先征后奖等各种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供全方位支持。
评析:
市县乡机构改革在即,人员如何分流,的确是件棘手的事情。这篇考察报告的价值正在于:通过反映外县的成功经验,让人们受到启发,找到路子。
文章紧扣人员分流这个主题,扼要而全面地介绍了××的做法和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本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分流的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看得出,作者在学经验和如何借鉴这一经验方面是动了脑筋的。不泛泛而谈,不盲目照搬,方可真正达到“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