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论文方向选题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贸易经济论文方向选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贸易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f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f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本文由收集整理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人生产成本。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经济全球4e-f的中国收入分配: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可能改善分配状况,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分配两极化问题,而且国家对经济和分配的调控力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可能被削弱,因此合理建构劳动和分配政策体制非常必要。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贸易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1.拓展化
随着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发展,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得越来越复杂,由此也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调整对象的扩大化,竞争政策、技术转让、文化权利、生态环境等都被扩展到了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中。同时,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适用范围也得到了拓展,各个国家的贸易自由协定涵盖的领域更加的广泛,而且水平更高。对于全球经济体制来说,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拓展化的发展趋势对其有双重影响:从微观层面看,由于不同的国家利益诉求不同,所以出现了多个议题,而议题的多样化有利于推动谈判进程的速度,在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之间实现平衡,但是,在敏感领域,议题的多样性会使各个国家之间的分歧增大,影响谈判的进程,严重时会导致谈判停滞不前;从宏观层面看,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拓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得国家在行使时受到限制。
2.差异化
区域化的发展导致了差异化的形成,因此各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利益诉求的重视程度。差异性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不同国家讨论更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问题时出现了很大的分歧,由此就形成了知识产权的区域化双边规则。这种双边规则即使是在发展水平几乎相同的国家间也会存在差异化,这是由于各个国家都未对“贸易与文化”形成统一的观点。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差异化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经济体制,这种影响在发达国家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多哈发展回合谈判中,之所以发生谈判缓慢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消极态度造成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差异化会使其受到歧视,而且程度会加剧,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二、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发展下中国的立场
1.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谈判与制定
在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我国主动地参与了进去,但是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TPP)的谈判中,我国还没有参与进去。目前,从TPP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其有很大的可能会变成具有实质约束力和便利化效果的自由贸易区。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我国要积极努力地与美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而参与到谈判当中,为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谈判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我国还要与周边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并加快建设的速度,以便于在参加谈判时能够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使得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在平衡各国利益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2.区别对待国际经济贸易规则
我国要认真的研究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分别总结出其中对我国发展有利和不利的规则。对于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我国积极地推进规则的执行,比如加强劳动保护、发展对外贸易低碳化等;对于不符合我国国情、不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我国要特别慎重的对待,比如美国提出的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原则,由于我国的体制与美国不同,所以在对待这条原则时,要特别的慎重,有选择的接受。
3.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强化国际经济贸易规则话语权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我国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合理配置两个市场中的资源,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来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我国要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为发展中国家谋福利和权益。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规则的制定者。现今,我国正在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而且现在正是关键时期,因此,我国要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际经济贸易规则的态度,转向主动参与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与谈判,以能让际经济贸易规则中更多的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使发展中国家不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受到歧视。
4.发挥主导性作用,推进区域贸易安排战略实施
由于区域贸易具有区域化特征,所以也同样具有差异化特征,这种差异化使得在区域外的国家受到歧视,同时,区域内的国家之间也有很大的可能会产生隐形的贸易壁垒,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将是十分不利的,会阻碍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我国是发展中的新型大国,对我国有重要地缘政治与经济效益的国家,我国要加强与其建立区域贸易合作关系,并与发达国家之间积极地展开区域贸易安排谈判,避免出现被边缘化和贸易歧视。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在制定对外经济贸易策略时,所必须包含的内容就是区域经济贸易安排。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不断发生贸易纠纷,究其根本,是由于我国的区域影响力不强,而且对外关系原则不清晰、明确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基于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发展,我国要积极的维护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关系,而且还要拓展新的贸易关系和投资关系。此外,我国还需要加大科技和经济的投入,积极地参与到能源、金融等多行业的发展当中,最终实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结语
贸易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一、WTO对中国政府经济行为的挑战是全方位的,从经济法研究的角度,我们将其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行政审批制度必须逐步废除,行政性垄断行为必须禁止
WTO的核心是贸易自由化,这一基本原则要求赋予市场主体自由的选择权与自决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在市场机制下自由贸易。这一原则首先对中国传统的政府经济行为的范围和手段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对微观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管制的方式和对经济活动全面干预的经济管理范围。
①按WTO的要求,成员国的企业凡是注册登记后,除了有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权以外,都享有进出口的权利。而我国现在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外贸经营权,除了外贸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外,只有一些重点企业和大型企业经过国家批准有进出口权。同样,在进口产品的数量限制上,中国一直实行的是非关税控制,包括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
②行政审批制度实际上是政府过度干预微观经济的行为。
行政审批制大量的表现在国有大型公司的成立以及设立上市公司、基建项目的审批,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等方面,中国的经济实际上变成了“审批经济”。
行政审批制度造成了部门垄断和行业垄断,它不仅人为地制造了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同时,也为腐败制造了条件。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行为,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由于政企不分和政府继续参与企业经济活动造成的。这些政府的行政行为不仅保护了落后,使社会资源不能按照效率的原则在市场上进行合理的配置,而且由于它的权力过度集中而缺乏有效的监督,在很大的程度上引发了社会腐败,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行政审批制的作法不仅违反了贸易自由化的原则,也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政府必须实现其行政职能的根本转变,最关键的就是要改革现行的行政审批制。使行政审批制必须逐步废除。
(二)政府经济行为的程序化和公开化
政府经济行为的实施必然会给市场主体的贸易活动及其结果带来影响,最终影响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因此,WTO对程度和透明度的要求非常高,它不仅确立了以程度公正来保障实体公正的原则,而且有相当多的关于程度的具体规定,如知识产权保护、许可证的发放、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税的征收都有明确的程序的具体规定,如知识产权保护、许可证的发放、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税的征收的关于程序的具体规定,政府行政经济管理权必须遵循既定的程序,并公开政府经济行为的程序。这一方面可以控制政府经济行为,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防止政府经济行为对贸易主体经济利益的侵占,即使是有损害后果发生,也给受害主体提供救济的渠道;另一方面,贸易主体可以合理预测政府经济行为对自身利益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便作出有利的经济决策。而在我国,政府经济行为的程序与透明度都十分有限,这将是更大的挑战。
政府经济行为中数量最多和影响力最大的是通过制定和具有普遍拘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对不特定多数人的行为进行管制。而目前可能扭曲市场功能的重要途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红头文件”。根据我国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国务院可以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规定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地方组织法》第61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和命令。这些“行政措施”、“决定”、“命令”等都是行政规范性文件,它们的范围广、数量大、层次多。过去,这些规范性文件公布的范围有限、有的甚至就没有公布、也没有法定的公布程序和公布方式。但是,在加入WTO以后,凡是与贸易有关的规范性文件都将接受透明度原则和贸易审查机制的约束,如果不符合WTO规则,极有可能引发贸易争端,启动争端解决机制,甚至有可能引发贸易制裁。在这关的现实背景下,政府经济行为如何实现程序化和高透明度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政府经济权力终局性的丧失
WTO为了保护自由贸易目标的实际,规定了较为全面的司法审查制度。司法审查作为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也就是说,与WTO成员的政府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均可以请求成员国内法院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寻求救济。这一原则对我国政府经济行为的终局权威性提出的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府行政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最为艰巨的挑战就是如何推进依法行政。近年来,尽管依法治国方略已经确立,依法行政亦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强大惯性,使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转变步履维艰。一些政府机关仍然习惯于“内部文件”或按“上级指示”行事,而不是依法办事,一旦现行的法律法规与“内部文件”或“上级指示”行事,而不是依法办事,一旦现行的法律法规与“内部文件”或“上级指示”相冲突,许多行政机关最终依赖的还是后一种“途径”办事。
司法审查原则,是WTO的又一重要原则,即当事人不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机关有关贸易事项的决定时,可以向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司法机关、仲裁机关或行政机关申请重新审查,审查机关应当独立原来作出行政决定的机关,并且公正、及时地作出审查决定。在政府行政领域履行司法审查原则,主要涉及到以监督制约政府为要义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制度。
中国的行政诉讼制度由1989年4月出台的行政诉讼法确立,行政复议制度则始于1990年12月颁布的《行政复议条例》,并于1999年4月上升为行政复议法。从立法层面考察,这两部法律与WTO规则基本一致,有些条款还高于WTO的要求,当然也不是无懈可击,其主要的立法缺陷表现在,尚未开辟足够的针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渠道。目前,根据立法所设计的立法监督程序,一般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异议,只能提出查审建议,这是一种十分有限的审查建议权。行政诉讼法则将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一概排除在受案审查的门槛外,行政复议法也只是允许申请人对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亦即人们俗称的“红头文件”提出审查申请。而WTO的司法审查原则,要求一切有关贸易的行政决定接受司法审查,于是中国入世以后,一个必然面临的困境就是,一旦当呈人尤其是境外当事人对政府部门依据行政法规、规章等作出的贸易管理决定不服,进而向法院提起争讼,法院将无法从中国国内法中找到足够的救济办法。因此,入世以后,尽快修改行政诉讼法,进而对中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作出重大改革,将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四)政府经济行为统一性必须强化
自由贸易必须有平等的竞争环境和统一的市场规则,WTO的各种规则最终都为统一的国际大市场而建立,因此,成员国政府必须承担的一项义务就是保障WTO规则的统一实施。《货物贸易总协定》第34条第12款明确规定:“缔约方应当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适当措施,保证在它的领土以内的地区政府和当局、地方政府和当局能够遵守本协定的各项规定”。《中国议定书草案》也专门承诺:“中国政府保证WTO协定以及本议定在其整个关税领土内,包括国家一级以下政府部门,统一实施。”从理论上讲,我国的国家结构、立法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为WTO规则的统一事实提供了保障。但从现实上看,愈演愈裂的地方保护主义对WTO规则的统一实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地方保护主义表现在经济方面,是地方政府从当地的方经济利益出发,对于本地与外地的贸易和其他经济往来进行不适当的干预,地方保护主义也使竞争的公平性破坏殆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条件、环境、实施的政策都不同,在地方保护主义庇护下,优势企业不能参与竞争,劣势企业和劣质产品可以安然度日,无需面对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在执法和司法中的表现也十分突出,一些地方保护地方经济为名,保护本地的非法产业,如制假售假、假冒商标;一些地方制定“土政策”,实行区域性或和行业性保护,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等等。从本质上讲,地方保护主义是人为的而不是经济发展所必然存在的,是行政的强制性封锁而不是市场的自发运动。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从根本上违背了WTO的贸易自由原则,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也不利于中国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与WTO的公平竞争原则、不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等基本原则相冲突,必须坚决加以纠正。
二、WTO下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制
作为WTO成员,中国必须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中国融入国际体系,也必须加快法律全球化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法律所要调整的不仅是对外贸关系,也影响到中国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重构。
政府(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区分经济模式的主要依据,常常被用于考察政府经济行为的功能和作用,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关系变迁不能不对政府经济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各类国家都在对不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经济机制、结构乃至政府经济行为进行着局部的调整。从一些国家的调整趋势来看,政府经济行为的调整与改革,仍然围绕着政府与市场力量对比的变化来进行。它的主导趋势是重新评价与反省政府与市场的功效,削弱政府经济管理的权限,放松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与干预,使经济运行进一步市场化。这一切都为我们认识和界定政府经济行为提供了宏观的制度背景。
在中国,计划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行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陷入了“一死就放”、“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定位。因此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行为必须重新定位,具体为以下几方面:
(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来主导和决定,呈现出行政化、集权化和意志化的特性。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主要不是由政府,而是由市场来主导和决定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完全采取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所造成的高投入、高损耗、高浪费的不合理方式,改变资源配置中的“首长权力”和“长官意志”所造成的肓目性和瞎指挥的局面,形成一种新的合理而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下,虽然政府在宏观上还必须发挥重大的调控作用,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以往的由政府主导和配置整个资源的方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是巨大的、也是深刻的,它将促使政府行为的目标、手段和形式发生重大而深刻的转变,也必将促使政府行为规范的转变。
(二)企业行为的主体化
因计划体制下,企业是一个没有自的主体,不仅国有企业如此,非国有企业也是一样。由于企业不具备主体资格,企业的设立、生产、销售、分配和破产等都不能由企业自身决定,而是由政府决定。计划体制下的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全能的“总经理”,它决定企业的一切,包办企业的一切。其结果是,造成了企业与政府角色的“易位”,企业的行为具有行政化的特征,典型的莫过于“企业办社会”,政府则更多地具有企业的特征,企业的许多事情都是由政府“包办”的,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一个有自由权的主体,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企业,它的生存和发展、生产和销售、管理和分配,都主要是由企业自身决定的,政府的行政命令不能再对企业产生作用。这种企业主体化的过程也对政府经济行为构成了全方位的挑战。政府不再是企业的“调度室”,不能再对企业直接发号施令,而只能是从宏观上调控市场,进而对企业的生产意向进行引导。政府也不能再采用“统购统销”手段控制企业的生产,更不能靠单纯的“思想工作”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必须承认企业的利益、劳动者的利益并保护他们的利益,以矫正政府以往的各种不合理乃至严重损害企业、职工利益的行为。
(三)企业产权商品化
企业产权商品化的重大意义是它将使企业的价值和政府的价值得以重新评估,成为双方价值评估的试金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完全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而企业存在下去的理由是与市场无关的,因此,由于长官意志或其他理由,政府维持了一大批“植物人”状态企业。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依然可以想方设法维持某个企业的生存,但它已无力维持所有濒临垂死的一批企业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割断与政府的联系,在市场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重新决定自己的弃权。对政府而言,国有企业的存亡就是对政府行为能力的一种检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成功与否、政府能否为企业产权的商品化创造条件,都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的最好检验。
(四)交易过程的秩序化
贸易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近年来,烟台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迅速,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烟台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近年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研究的活跃领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大致形成促进论、阻碍论、折中论。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作基础,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对某个地区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在其他地区不一定实用,所以对某个特定地区就要具体分析对外贸易对该地区起到什么作用。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烟台市对外贸易额和GDP迅猛增长,不管是从总量上看还是从增长速度上看都要高于开放前的水平,所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某种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就运用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并结合烟台的实际情况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 最早提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是亚当·斯密:他假定一国在开放前存在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剩余资源用于生产更多的商品出口,由此为利用剩余生产能力开辟了出路,这样贸易就可以在不降低国内生产的情况下扩大出口,结果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后来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学说,他认为比较优势决定贸易形式,给一国带来收益的不是剩余资源的使用,而是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出口使得一国能够在较国内生产更为有利的条件下购买进口品,同时,通过专业化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即使没有资源增长和技术变化,贸易也能促使各国生产最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穆勒进一步指出,贸易的直接优势在于促进世界生产力更有效的利用,贸易的间接优势最显著的是市场的扩张带来的增进生产进程的趋势,生产的扩张会导致生产专业化,充分利用各种要素,并进行发明改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当代经济学家赫克谢尔和俄林创立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国应输出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输入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两国均获其益。纳克斯从需求的角度强调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国内储蓄和资本形成不足,生产率低下,发展对外贸易能够启动本国经济摆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济增长。 二、烟台市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烟台地处山东东部,北接渤海,东北面与日本韩国相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外贸易额与GDP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下面根据1999年~2006年的数据并用前述理论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 1.定性分析 (1)对外贸易促进了生产的扩大和资源的更为充分的利用。烟台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额由2000年的9.33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49.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加工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迅猛的发展也伴随着劳动力使用的大量增加,因为烟台劳动力非常充足,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大量吸收劳动力,使剩余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使用,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出口产品创造更多的产值,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同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烟台利用这个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以扩大出口量,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旅游、信息、餐饮、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烟台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额从2000年的10.3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7.9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出口需求的扩大导致了生产的扩张,从而导致了GDP的增加。 (2)对外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生产的扩张并推动了生产的专业化,使机器设备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使用,并为发明创造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其次,外商投资的增加给本地带来了更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机器设备,这些要素与当地的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会使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了国民收入。同时由于技术及管理的外溢性,整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3)对外贸易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烟台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产值却逐年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总体上升产值增加迅速,第三产业的产值也是逐年上升的。第一产业产值上升表明农产品在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经济价值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出 口提高了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使农产品的生产必须按照出口的要求进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其经济价值,导致该产业产值上升,使其所占比重更加合理。工业品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大幅增加要求第二、三产业必须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搭配更加合理并能更好的发展。 2.定量分析 烟台市1999年~2006年GDP与对外贸易数据如下表: 数据来源:烟台统计年鉴GDP:人民币外贸及出口额:美元 用SPSS软件对GDP与外贸额进行回归得Y=538.219+12.707X。Y:GDP,X:外贸额,样本决定系数R=0.997,常数的显著性检验:t=16.86>t(7)=2.36检验通过,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31.61>t(7)检验通过(显著性水平为95%)。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它们的线性关系成立。烟台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贸易额就增加将近十三单位的GDP,对外贸易对GDP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正如前面分析中所提到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会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使经济总体水平得到提高。再对外贸额与出口额进行回归得Y=517.603+22.376X1,X1:出口额。R=0.993 常数与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值分别为10.388和20.581远大于2.36,出口与GDP线性关系显著,并且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出口GDP增加超过二十二个单位,所以出口对GDP的作用更为显著。烟台在国内属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与其主要贸易国日、韩、美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烟台出口贸易的作用如此显著,这正如纳克斯所认为的,不发达地区应积极发展出口贸易,促进资本形成并提高生产率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摆脱不发达状态。所以烟台应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积极推进外向型发展战略。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前面的理论及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烟台市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强的促进作用,所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同时我们也应该创造有利条件提升自己的优势以使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更为有利。对此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培养技术型管理型人才 技术 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加快创新并提高产品的价值量,并能在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烟台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部分所占比重很大,技术含量低, 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价值与外国同类产品相差很大,出口利润率低,出口产品的大部分利润被外国进口商获得。所以我们要加大对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并提高管理水平,以增强产品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提高产品的价值增量,以赚取更大的利润。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加大对第一产业的调整,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适合内外市场需求的农作物,使农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对二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政府可以选择某些具有潜力的行业像信息、金融服务、新产品开发等进行扶持以增强其竞争力,让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在外贸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市场引导和政府参与相结合使本市产业结构更能满足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能促进经济更好增长。 3.合理引导投资流向提高投资效益 烟台市投资增长迅速,但重复投资严重,根据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重复投资的收益率要低于市场收益率甚至会出现负值,重复投资不仅会带来很高的机会成本也会失去发展机会,所以应避免重复投资。烟台近几年发展起很多新兴行业,他们目前利润较低,资金缺乏但非常具有前景,我们应该把资金引向这些部门,让其尽快摆脱起步阶段进入迅速发展期。投资合理会使产品能更好的适应市场,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贸易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研究是当代国别研究中资料最浩繁、成果最丰富、理论最复杂,同时也是研究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对美国对外贸易的研究是其中主要议题,而对外贸易法律又是研究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工具和切入点。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趋显著,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但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缩小了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竞争。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失衡和利益不对称逐步显现,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层出不断,愈演愈烈。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逐步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如何处理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已成为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现实和长远问题。中美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较快的发展。对中方来说,近年对美贸易比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意义更为重大。美国在资本与技术密集产品上的逆差越来越大,在农产品与原材料产品上有大量顺差。与此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各类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增加值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又被美方重提,称中国出口的高技能、高技术的产品的增长大大高于其低价值、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美国看来,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它对美国日益增长的贸易顺差,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由于美国逆差中越来越多的部分是高技术产品,而不仅仅是服装、鞋和玩具,美国认为中国正在逐步动摇美国在高技术产业上的国际竞争力。
二、研究意义
1.是要探寻国家内部利益集团对政府贸易政策。
2.是要研究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进行贸易其中的政治交际博弈的过程与结果。
3.研究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一直长期存在,中国纺织业期盼着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到来。
三、研究综述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西方新政治经济学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分支。这个领域内的学者认为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决策,而且还是一个政治决策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来分析政治市场,将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为公共政策决策的一种形式,从国家非经济效率的目标和社会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研究贸易政策的政治决策过程。通过构建一个全民投票的公决模型,论证了政府的贸易政策实际上有占多数的中间选民控制,其假定个人收入是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的收益与国家关税收入的再分配之和,每个选民依据各自要素的产权组合计算出自己的最优关税率,而国家的贸易政策(关税率)由公民投票直接决定,所以在没有投票成本时,中间选民的最优关税率就是国家的关税率。分析了利益相抵触的两个集团如何通过游说等院外活动来促使关税形成,从而构造了一个关税内生化的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了一个政府支持模型,提出假设—政府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其政治支持最大化。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得到产业利益集团以及消费者的政治支持,需在利益集团与消费者之间作出权衡。政府需选定一个均衡关税水平,使来自于利益集团与消费者的总体政治支持最大化。结论表明,由于利益集团在政治支持方面的影响,政府将取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但这样的保护对于衰退产业而言只是暂时的,并非永久性的:虽然处于衰退境地的产业利益集团最渴望得到政府保护,但最终结果可能不是延缓而是加速了这些产业的衰退。提出了著名的保护待售模型,认为利益集团根据政府的保护政策程度给出一个政治献金捐献数目表,政府根据这个表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最终政府和每个利益集团的联合受益处于最大化的纳什均衡状态,该模型的结论是:一国对各行业的保护水平取决于不同行业的进口弹性、进口渗透率(的倒数),以及是否能有效地组成利益集团。关于贸易政策的讨论应以进口竞争产业在本国市场获得产权为前提,这种权利是通过以往的游说和政治支持来获得的。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的角度解释贸易保护存在的客观基础,研究了贸易保护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等,同时针对我国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从理论上回答了如何处理好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关系,即中国宏观层次的贸易政策选择一开放型适度贸易保护政策。
目前许多学者提出贸易摩擦产生于内生政治过程,这表明经济学家对贸易摩擦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已经从传统贸易理论拓展到贸易的政治经济学领域。贸易的政治经济学起源于对纯贸易理论无力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存在性的困惑。现实国际经济领域中大量的现象表明:无论是传统的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性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这促使经济学家从新的角度思考贸易政策的本质。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另辟蹊径地从收人分配的角度出发,引人公共选择(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范式,在纯贸易理论与政治学框架间搭起桥梁来分析贸易政策决策的“内生”过程以及结果,从政策决策过程的角度来探究贸易干预的水平、结构、形式和变化。与此同时,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为贸易摩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第一:慈善性的政府: 将政府或政策制定者视为以公共福利为目标的慈善型,没有任何自利的企图,在现实中往往被证明是不符合实际的。第二:自利的政府。不同的政治供给分析在于其构造了不同形式的政治支持函数模型,这反映了政府在获取利益相对冲突的压力集团的政治支持上的政策权衡。社会中对立的利益集团试图对政府施加决策影响的政治斗争的过程和结果,假设进口竞争部门要求贸易保护,而出口部门要求贸易自由,双方会对政府进行院外活动以影响关税率水平。由于政府的偏好和目标函数是未知的,这则是从“政治”需求方面进行分析。第三:民主的政府。此实质上是政府作为“公共人”将不同的贸易政策进行拍卖,以换取政治捐献,假定政府既关注一般选民的利益,又重视来自特殊集团的政治捐助,从而将目标函数设定为全社会福利与政治资金之和。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形成两个极端的非合作博弈,最终得到的是均衡为政府选择的贸易政策。这表明了国内政治如何决定了政府的国际目标。在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的模型中,大多数理论都把利益集团作为利益表达的渠道,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游说间接影响政府的政治决策,或者通过政治资金的捐助数量直接影响决策的产生。大多数模型都隐含地将政府(政治家)作为贸易政策的决策者,利益集团作为合法的社会团体在多元化的西方政治体制下进行寻租活动。对于政府目标而言,早先的理论设定政府的自利性,追求政治支持的最大化或选举概率的最大化;之后政府政治供给的目标也得到了进一步修正,其目标函数除了政治动机以外还包括了社会福利这部分,这种民主型政府的观点充分修正了自利型政府或慈善型政府的理论。
四、研究内容
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分析了中美之间的贸易状况和发展趋势,另外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划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焦点和特点;第二部分,首先对传统贸易摩擦的一般理论分析做出简要的回顾,包括微观和宏观方面的分析机理。微观方面,包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各国采取贸易政策导致的摩擦,以及国内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贸易摩擦。接着分析了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对近十多年来该领域理论研究的脉络进行了总结,并对不同分支研究的基本观点和结论进行了比较和综合性的学术评论;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中美纺织品贸易之间为案例分析,主要从政治经济方面具体分析了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总体上认为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存在主要是美国国内政治博弈,是各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压力的必然结果;第四部分,针对中美纺织品贸易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勾勒出中美贸易之间的政策的政治经济框架,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其他方面贸易交往的情况也进行分析,之后针对在处理日美贸易摩擦时采取的一些措施,为中国在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时提供了借鉴。政府采购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是对美国国内的涉华利益集团采取措施,对有积极作用的利益集团采取游说和增加其在华利益的方法,对有消极作用的利益集团采取打击的措施;第二加强研究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外贸的保护作用;第三,调整中国的贸易政策。第五部分,在全文的基础上提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五、研究方法
1.规范分先分析法
对美国对外贸易法的政治经济分析主要采用规范方法,其中规范方法主要是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借鉴,对对外贸易法进行的政治经济分析,着重分析美国对外贸易法“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