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中国的文章(赞美中华文化的作文800字)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称赞中国的文章(赞美中华文化的作文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千年文化中华根,百年艰辛耀华夏】
泱泱华夏,五千余年。历经磨难与苦痛,中华文化依旧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睥睨天下。中华文化,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但究竟什么才是中华文化的根呢?
文化之根,便是指文化的根本,文化的源流。究其根本,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让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无形力量。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已经刻进了骨髓,随着血液在全身流淌了。当提起四大文明古国时,我们会自豪骄傲地挺起胸膛说:“中国可是唯一一个从古至今的啊!”;当提起中华的文化思想时,我们会带着崇敬与仰慕说道:“我们有儒家,道家,法家。我们还有孔子,老子,墨子。这些东西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呢!”;当提前绘画时,我们会得意洋洋的说道:“中国水墨画,自成一派!白描工笔,丹青朱红。看看那千里江山图吧!看看那清明上河图吧!”;当提起音乐时,我们会掰着手指细数着说:“宫商角徵羽。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当提起文字时,我们会底气十足地说道:“世界上从未有哪一个民族如同我们一样,破译了这么多古籍。因为我们的文字源远流长!”每当提起这些甚至其他更多的时候,中华民族总是带着些许谦虚但又小心翼翼的骄傲对别人讲述中华。在听到赞赏后表面是不显山露水的,但谁又知道在心里说不定已经开始原地蹦Q了呢?文化之根,是一种认同感,是一种自豪感,是一种归属感。而这些认同感也好,自豪感也罢,亦或是这归属感,说到底它们都是将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无形却有力,看似虚无缥缈却触手可及。
但是时至今日,中华文化还如同昔日那般繁荣昌盛吗?我想,这是一个令人沉默的问题。之所以沉默,是因为我们犹豫了。之所以犹豫是因为我们并不能十分确信的给出答案了。之所以不能十分确信的给出答案了是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和我们原本所想的不一样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不了。
现如今,中华民族确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当我们回望近代历史时我们这个民族历经沧桑,走着不算上升的路,甚至也许是可以被称作下降的路。你说她是凤凰,她已经涅重生了。是的没错,她的确涅重生了,并且欲火归来了。但是,她现在身无长物了。她,中华,身无长物?!怎么会?怎么可能?这不可能,她可是无往不胜的中华呐!但是事实也的确是如此的。细细数来,今天我们的视线早已被各种快餐式的娱乐充斥了。这些快餐式文化其实早已不能称之为文化了。这只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一种碎片化信息的载体。来的快,去的也快,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过一瞬就会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却偏爱这种所谓的“文化”。因为它们方便,快捷,易懂,不用过多的思考。比起那些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拆开来慢慢品读的古诗词和那些晦涩难懂的文章绘画真是要好上太多太多了。我们沉浸在这样的毫无底蕴的信息生活之中,自得其乐,并且沾沾自喜。只知道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丝毫看不见现在的文化在逐渐的腐烂。试问,我们现在有什么是可以骄傲的大声地说出来炫耀的?可能你会大声反驳我说不是这样的,但是却举不出合适的例子来。因为你的脑海里关于中华文化的都是古人的,都是古代的。现在的我们确实是没有什么可以将其称之为经典而传承下去的,也就是说当后世子孙提起我们这一代人的时候,也许只是一声叹息便带过了全部。这当然是我们不愿看到了最坏的结果了。我们所希望的是我们也可以有让后世子孙能够骄傲的作品与文化,而不只是简单的传承着从前的。传统的文化当然也是需要传承的,而我希望我们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传承传统文化,而是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之上加上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独特的文化。
文化之根不仅仅是需要我们传承的文化,更是需要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吸取教训继而改进并且有着独特创新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才会更加具有凝聚力,才会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与生生不息。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中华文化之根。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中国屹立于这浩然世间五千余载,孕育了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明财富。“文明”一词看似抽象,难以触及,但它却又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优美壮阔的诗词歌赋,是文明的体现;万千学子的朗朗书声,是文明的传承;不可胜数的创新策略,是文明的发展。依我之见,文明乃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动力之源,就是说,“文明”如同基因之于人类一样,是民族血脉深处的密码。
回溯千载历史长河,我们能够发现,世界上曾经存在过许多灿烂的古国文明,而它们大多随着时移世易而由盛转衰,最终沉寂。尼罗河畔发源的古埃及文明,以令人叹为观止的金字塔遗迹,向世人展示着它曾经的文明盛况,然而随着这些遗迹流传下来的神秘的壁画与文字,已经无人能够解读。源远流长、曾与中国往来的古印度文明,在印度沦为“日不落”殖民地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与磨灭。今日的印度,英语已成为其官方语言,而古老的梵语几乎失传。然而,与此不同的是,同样历经了千年岁月变迁、盛衰荣辱,华夏文明却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与进化,从未断绝。我们习惯用“古埃及”、“古印度”来区别于今日的埃及与印度,可从来没有使用过“古中国”,这正是因为前者的文明已日渐蒙尘、甚至出现断层,但今日的中华民族却依然生动鲜活,中华文明依然熠熠生辉。文明是民族昌盛的根本前提,生物学指出:当一个物种的基因改变足够多,范围足够广时,就成为了一个新的物种,原先的物种则不复存在。同理,当一个民族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文明,或被其他文明同化,这个民族也就形同消亡了。
中国儿童的启蒙读物以唐诗最为有名,在儿童这个阶段,他们通常不能逐字逐句地翻译一首诗的内容,然而他们却能够对诗歌内容产生文明层面的共鸣,借此理解诗歌的含义。我们很难说明这是如何发生的,但不难发现的是,文明已经与民族中的每一个个体融合为一,烙印在我们的灵魂中。人类,或者说民族的发展,是文明的传承与进化的载体――这就像是基因伴随人类的繁殖而代代相传。同时,我们可以看见,如今每一个国家的国家风度与发展模式背后都映射着这个民族文明的脉络。以中国为例,从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中,我们不难找到千年前战国时代的儒家先贤们“仁、义、道、德”思想的影子。正如节目《平“语”近人》所展现的那样,古老的智慧仍然能够跨越千年时空,给今日中国的发展以启迪。中华文明渗透到我们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可以是上文所提及的国家政策,可以是独特的社会风尚与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国民的个人气质与举止风度,但无论如何,毋庸置疑的是,文明在民族的发展中起到了指向标的作用。就如同基因的表达决定着生物的性状,文明的发展决定了一个民族将走向何方。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明”这一词条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不只在于课本的古诗文阅读里,不只在于各式历史文献里,而更是存在于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里,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发展。这种精神无需我们刻意地探求或生硬地模仿,因为它们本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怀。文明之于民族,如同基因之于人类一般,是民族长远发展的深层密码,它彰显了民族独一无二的特色,正是因为文明,才让中华民族于我们而言不只是一个称谓、一个符号,而是一段记忆、一份责任。
五千载弦歌不辍,五千载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有其个性鲜明的文化成就,使得我们的中华文明兼容并包、多姿多彩。中华文明又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新的时代都使它更加丰硕、更加鲜活。今天的中国在历经了辉煌盛世与百年沉辱之后,再一次坚韧不拔地走上了复兴之路。民族复兴的核心之一就是文明的复兴,今天的中国人面对多元而冗杂的中华文明,也采用了多元的振兴途径。古老的北京故宫,许许多多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勤勉不倦地修复着受损的文物,这是文明的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的汉服,添加上现代元素之后,再一次被当代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古诗词被重新谱曲,编成流行音乐,更加朗朗上口,这是文明的改革与发扬;在传承与发扬的同时自不乏创新,从上世纪50年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如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展示着新生中国的文明力量。自然环境对于基因的选择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相信历史对于文明的选择也是如此,只有善于创新,懂得改变的文明才能适应变化,巍然而立。朱熹曾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从来不是枯燥而单一的照本宣科,而应需我们不断向其中注入新鲜血液,让文明基因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化,才可使我们的中华文明,乃至中华民族本身,能够长久于世而生生不息。
【文明需变需不变】
文明,是一条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长河,在她的奉献之下,人们得以开拓法制社会,让国家足以走向繁盛。在她的引领之下,灵性的泉水足以浇灌每朵心灵,让心飞向爱与自由。为何,她能长盛不衰?我想,是她勇于探索,追求改变,才能绕过沟壑。是她,坚定不移,不改初心,才能最终圆梦。
中华文明,以变而融合天下。无数思想在激烈的碰撞中,互相改变,从而变成最适合社会发展的模样,中华文明,也因这场变之革命从而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从而于黑暗中崛起。
改革初期,一位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从此中国走上了对外开放的变革之路。从那以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APEC 会议,提出一带一路......每一次格局的变化,都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调整着文明这条大河流动的方向。故而这条大河能用自身滋养更多的土地,也能汇聚多条小流,最终与尼罗河异而有同。拒绝改变,要么走向枯竭,要么困于自身,迟早自我灭亡。中国芯片便是一个例子。抛去现有的研发能力不够强,时间少等因素。这其中,是否有着人们想求稳却不想求变的因素在呢?是否是国民对于国家发展缺失关注与责任的问题在呢?现如今,中国在被多方势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只有克服困难,稳中求变,逼迫自己进行一次次的蜕变,才能开创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道路,才能在时代激变中拥有自信,成为时代的引领者。
文明之变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多元性。然而这些特性绝不能被一些愚昧且充满恶意的思想趁虚而入。在这样的变化之中,文明一定需要划定其道德红线,用法律去捍卫社会群体的利益。
如今,互联网时代正将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人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关于隐私权的争论,他人言语攻击的评判,与法律条文的缺失,将文明推向了风口浪尖。例如,救助动物的女孩因善举被媒体报道后。得到的不是支持,而是更多人肆无忌惮的丢弃动物与段子手在网上狂喷炒作,伪善。最后,这个女孩选择了自杀。这样的事情,不能仅用一句“是社会变得不文明了”而简单概括。请不要忘记,中国文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以法制为基础的国家。胡适曾经说过,一个堕落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只讲法制而不讲道德,那么这个国家最终便会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家。如果只讲道德而不讲法律,那么这个国家便会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地的国家。为什么人们在一次次恶性事件后,会对这个国家的文明而失望呢?我想,也许网络方面的法例不够完善。社会上的法律意识不够深入。政府提供的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简明多样。使大众想要维权却面临不敢维,不会维,维不起等诸多问题。因此,要想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依法建国的方略。
五千年来,这片土地经历了无数个王朝的兴起与倾覆,然而,文明的火种却从未熄灭 。我想,这正是由于中国人敢于与时代并进,在风浪中勇于掌舵。坚持依法治国,以公正抚慰人心。在如今,中国正面临着复兴的重要时期,在内外环境的剧烈冲击下 ,也许把握住这变与不变,坚守着这变与不变,才能化成天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