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题

2024-01-23 06:14: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务员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公务员除非否则怎么推理

这段时间里,我们在大量的一对一辅导及课后交流中了解了大家当下的学习困难,觉得是时候再跟大家来谈谈“逻辑判断”了。文章很长,因为干货很多,建议先收藏。

逻辑判断难在哪里?

第一,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逻辑训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根深蒂固,但可能是错误的思维模式,现在不只是要学习新知识,还要纠正很多错误的观念。我有时候感慨,也许小学生来学,反倒比我们更容易接受这些知识吧?

第二,现代逻辑体系源于西方,这些推理、论证的规则是他们制定的,与我们中国人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确有不同。

不过,一路跟着盛优课程被虐过来的小伙伴,再回头看看那些知识、那些课后练习,一定有一种“我已凌绝顶,尔等众山小”的轻松和豪气!

如果你还没有站上山巅,很可能是被一些荆棘缠住了,被一些石头给绊倒了。今天我们就来帮你铲除这些荆棘,砸碎这些石头,推你一把。

考试中的逻辑判断题分为哪几种?

一是命题,考察形式主要为翻译推理题,主要考假言命题,偶尔会涉及联言和选言命题;

二是朴素逻辑;考察形式主要为真假推理、分析推理题。

三是可能性推理,以加强削弱题为主。

假言命题

很多初学者在做假言命题时会担心这样一个问题:

假言命题不会翻译怎么办?区分不清楚哪些是充分条件命题,哪些是必要条件命题?

如果靠我们对句义的理解来去区分和翻译,确实有困难,鉴于此,思维导图上给大家整理了“逻辑基础知识”。根本不需要去区分,对照逻辑基础知识去翻译即可。我们相信认真研习,绝对能够快速翻译。那些说不会翻译的,问一下自己,“逻辑基础知识”你记住了?

针对逻辑基础知识,有些小伙伴可能有两个误解,这里澄清一下。

第一,不是按照充分条件命题和必要条件命题来分类的,第一类是前推后的,第二类是后推前的,第三类比较特殊,是“否一推一”的。“前推后”的命题中,有些是必要条件命题。

第二,“除非A,否则B”,是“否一推一”,是“否定任一个,就能推出另外一个”。“除非A,否则B”,可以翻译成“-A→B”,也可以翻译成“-B→A”,很明显这两种翻译结果是互为逆否命题,本质上是一样的。需要注意一类特殊情况,有时候A和B可能本身是否定的,比如“除非A,否则-B”,翻译出来就是“-A→-B”和“B→ A”。翻译的时候要细心一点,否则很容易出错。

假言命题考的是逻辑思维,需要从逻辑角度来理解语句,有时候和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很多同学特别容易混淆。下面是我们结合大家的课后提问,整理的4个高频易错知识点。希望你们一定要记住并不能再搞错。

一、“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否前后面不确定、肯后前面不确定”这四条推理规则是专属于充分条件命题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成“A→B”之后才能用。

二、当条件命题为真时,上述四条推理规则才能用。命题为假时,是不能用的。

三、当判定一个充分条件命题为真时,不能认定“条件真,结论也真”,因为当“条件假,结论真”和“条件假,结论假”时,整个命题也是真的。

四、要注意“否前,后面不确定”和“条件假,命题为真”的区别,一个是后面的“结论”不确定,一个是“整个命题”为真。

学习要“举一反三”,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比如这样一道题。

一个没有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主持人,因为主持人不能发音不标准。上述论证还需基于以下哪一前提?

A. 没有一级甲等证书的人都会发音不标准

B. 发音不标准的主持人可能没有一级甲等证书

C. 一个发音不标准的人有可能获得一级甲等证书

D. 一个发音不标准的主持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主持人

【解析】题干本质上是个三段论,要求给三段论补充一个前提。这种题理论上有两种方法来解,一是用“→”法,二是三段论规则。不过这个题用后者只能根据“不能全否”的三段论规则排除BD,因为它们俩都是否定性的命题。而AC没法再排除了。

这个题其实很简单,但是在考试中,很多小伙伴都没做出来,一是把题干的论据和结论搞反了。注意这个题先说的结论,后说的论据。别看这一个小陷阱,在考场上就能难倒很多人。我们有些小伙伴总说不知道该怎么总结,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做到“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如果你这个题做错了,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题,是不是就得注意它表述的顺序?

二是翻译完以后就懵了,不知道该补充什么前提,还一个一个去试选项,万一命题人把答案设置为D,就会耽误很多时间。这种题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把所给的论据和结论转化成A→B和A→C的形式,要补充的就是B→C。

这个题,非常典型。我们常说“做一道会一类”,如果你能像我这样把这个题研究透,还怕不会做这种题?

朴素逻辑

提一个建议,对于真假推理、分析推理题,考场上,如果十秒钟之内找不到突破口,又不愿意随便蒙一个,就直接用代入法。虽然可能慢一些,但不损伤脑细胞。突破口法看起来很好用,但是你不一定能找得到,即使找得到,有时候也容易把自己绕晕。说得残酷一点,突破口法不适用于非学霸。我在考试时,感觉状态不够好的时候,也用代入法。

加强削弱题大家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找不准论据和论点。虽然时不时有小伙伴向我咨询这个问题,但我觉得存在这一困惑的其实只是极少数。做的题多了,应该很容易找到论据和论点的……

加强削弱题,题干常见的为四种:

第一种是根据某个调查得到的数据,或者某个实验得到的结论,或者观察得到的某种现象,来推理出某个观点。

第二种是没有观点,就只有数据/结论/现象,让你去加强削弱这些。

第三种先说一堆废话,然后发表一个观点,废话不是论据。

第四种是没有任何论据和废话,直接给出一个观点。

So这有什么找不准的呢?是不是自己吓自己,做题中真的会经常因为找不准论据和论点而做错?我觉得肯定是其它原因导致的。需要注意的是,题目有时候让加强削弱论证/推论/论断,这意思是让加强削弱“由论据推出结论”这一论证;有时候让加强削弱结论。

第二,把一些概念搞混淆。比如曾经就有些小伙伴提出:我买的书上是从论据、论点、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上来加强削弱,没有提到因果论证、比例论证、类比论证等等这些论证方式。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我们的课程讲的更细一些而已。

简单来说,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

任何论证都是从论据推出、证明论点的过程。论据与论点的逻辑联系不同,也就被看作是不同的论证方式,比如类比论证,是通过类比来得到结论,而求异论证是通过寻找差异来得到结论。

针对不同的论证方式,我们有不同的加强削弱方式,比如类比论证,典型的削弱方法就是指出a跟b有本质的不同点,这其实就属于断开联系。有同学可能会问,类比论证有没有削弱论据和论点的方法?现实当中当然有,只不过考试时不这么出题而已,设置的答案一般都是“断开联系”。

第三,有些小伙伴不能理解,或者说不能接受某些加强削弱的方式。

问的比较多的是“因果倒置”和“有因无果”。比如时不时就有人问我:凭什么说因果倒置就是削弱了?实际上,从逻辑上来分析,它确实具有很强的削弱效果。你需要先接受知识,才能掌握知识并为你所用!

逻辑判断的3个很重要的干货就分享到这里,还需要大家回头再细细看。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