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意识的题目 自我意识2000字论文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自我意识的题目 自我意识2000字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大学生重塑自我意识的论文
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悖论与自我重塑
张清
(陕理工经济与法学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072,陕西 汉中 723000)
指导老师:刘保民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自我意识的内容和概念,并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上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基本途径,认为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并且大学生现在在正处于成熟与未成熟的阶段。最主要的问题便是自我意识的矛盾和偏差,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是处于人生修养个性、完善自我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才能不断积极主动地改造自身的主观因素,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界定
自我意识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课题,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了“自我”的概念,自我意识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并认为其是一种“先天统知统觉”,后来此概念成为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概念,黑格尔对此也做了重要的研究,根据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的观点,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爱好特长等)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如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上面三部分可以说是自我意识的内容,其分别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那么从结构上来说,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部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从认识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当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我认识处于核心地位,自我体验处于调节地位,自我控制在自我意识中起着控制的作用。总的来说,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因为动物的注意只能指向其周围的环境,充其量只能指向于自身躯体的某些有限的部位。而人的注意却有可能把注意指向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人的自我意识从根本上属于意识的成分,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其自身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我们认为个体和社会的矛盾构成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矛盾,从微观方面来说,个体的经验、性格、思维习惯、生活环境、知识皆是个体存在的原因,自我意识也是上面众因素的结果。我们之所以选择大学生这个群体也是为了更好的研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大学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完善的重要阶段。自我意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另外,积极探索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自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由分化走向统一,是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探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寻找调试对策,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则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是深化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童年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则是人格初步形成并定型的时期,成年期是人格成熟时期。自我意识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成熟,期间经历了分化——矛盾——整合的过程。
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经验的增长,个体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内部,开始去发现、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内心体验。但是他们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有受到多变的社会价值观影响,多元的环境造成了各种偏差,影响了他们内心的发展。
1、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
(1)“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的矛盾。自我有主观我与客观我之分,英语中的I与Me能很好地区分这一含义,前者是主观我,用来表示我是什么,我做什么;后者作宾语使用,表示怎样看待我,给我什么。主观我是一个人对社会情境做出的反应,是自我中积极主动的一面。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应该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个人对客体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一,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更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标志。但是,由于自我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观我与客观我并不总是存在着统一。第二、自我分析不科学,有一部分学生之总结自己的优点,忽略了缺点,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只总结的缺点,忽略了自己的优点。常见的说法是:“这件事情没做好,全怨他们几个,要是我自己做,肯定能成功。”“这件事情没做好,责任全在我,我没有能力。”第三、自我评价不恰当,突出表现为两个极端,即或者过高估计自己。常见的说法是“老师,这样的事情交个我,我什么都做不好。”“凭我的水皮,干什么都没有问题。”
大学生的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相对突出。作为同龄人中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大学生对自我有较高的积极评价,但由于他们远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在校园浓郁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中生存成长,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切肤的实际与客观的目光。另一方面,社会上对当今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的评价及“本科生不专,硕士不研,博士不博”的看法,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更趋客观。大学生回归本位,身上光环的消失使他们产生失落感。
(2)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美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现实自我又称个人自我,主观性较强。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起自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心中承载着无数的梦想,每个人都渴望一把登天的天梯,他们有抱负、有追求、有理想,成就动机强烈,特别是当市场经济将人们的成就意识凸现时,很多大学生心中涌动着比尔·盖茨般成功的梦想,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美丽的“理想我”,也对大学生活进行了理想化的设定。但当他们一脚踏入大学时,现实与心中的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新生出现了“理想真空带”与“动力缓冲带”,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方位。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重视的两个方面是: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有一定距离是正常的,它可以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向着梦中的方向飞奔;二是当现实我距离理想我太过遥远时,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甚至自暴自弃,变得平庸无为,变得无所事事,变得没有动力。当理想我与现实我发生冲突,积极的自我调适便非常必要。这时,大学生要重新调整和评估自己的理想,直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为止。
2、自我体验方面的问题
(1)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没有哪个时期比青少年时期更加渴望友情与爱情的滋养,更
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渴望着探讨人生的真谛,寻找人生的知己,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又受着心灵闭锁的影响,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与沟通思想。这也是大学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其实,大学生会感到孤独不完全是情感问题引起的,因此,除了要关心和爱护他们,我们更应该更好的引导他们,就像有的学生性格软弱,有的性格,有的性格刚强,前者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心理和归属心理后者之则有一些叛逆心理和独占控制别人的心理,如果前后者之间的性格差异都处于一个极端,那么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会出现问题。本来大学生文化就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给学生各自展示个人风采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同时展示的自我和封闭的矛盾也会凸显出来,即成功的个人展示可以使大学生在他人的赞赏中获得个人的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但展示中的挫折和失败也可能伤及个人的自尊和自信。而封闭自我,深居简出,默默无闻,自我则是安全的,同时也是孤独的,自我的无价值感常常困扰着试图封闭自我的群体。面对这种两难之境,大学生往往有无所是从之感
(2)自负与自卑的冲突。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健全自我意识与成熟人格的标志。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不可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因而对自己的认知往往会出现自信的偏差:自卑或自负。自负是一种过度的自信,拥有这种心理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不满和否定,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总以为自己存在着缺乏、不足与失误,因而遇事总会胆怯、心虚、逃避、退缩,缺乏独立主见。自负与自卑总是紧密相联的,自负表现强烈的人往往也是极度自卑的人。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体现出较高的自尊与自信,他们渴望成功,不甘落后,对成功的渴望与预期高,特别是当小小的成就来到身边时,很容易表现出骄傲自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相当自负,好象世界尽在手中的控制感。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有时甚至是小小的失利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这些都与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良、自我定位不准确有关。
3、自我控制方面的冲突
(1)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客观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要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特别是当遇到失恋等人生打击时,尽管理智上能够理解,却在感情上难以接受。第一、不善于进行自我检查。主要表现为在行动时,随心所欲,走一步算一步,最后能取得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不是按照计划去调整行为,而是根据行为的结果来修改计划。第二、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监督。主要表现为:第一、不善于进行自我检查。主要表现为在行动时,随心所欲,走一步算一步,最后能取得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不是按照计划调整行为,而是根据行为的结果来修改计划。第二、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监督。主要表现为社会道德准则没有内化个人的品德,没有内在的行为准则,离开了外界的监督。就不能产生自觉的意志行动。第三、自我控制能力弱。主要变现为行为受他人和外界环境所左右,不能自觉发动应有的行为,不能主动控制不合时宜的行为。
(2)独立与依附的冲突。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老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立的同时,却又不可能真正摆脱家长、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非常突出。
应当指出的是,独立并非意味着独来独往,独立并非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指导,并非不需要
依赖别人,而在于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一个好汉三个帮”,即使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也有依靠别人的需要。不同的是,独立的人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去克服或解决自我的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他人的帮助或依赖于别人;独立的人能够权衡利弊、审时度势,能够勇敢做出决定并能够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过分的依附使大学生缺乏对客观事情的判断能力与决断能力,显得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而过分的独立又使部分学生陷入“不需要社会支持”及“凡事都要靠自己”,采取我行我素、孤傲自立的行为方式,但在遭遇挫折时又会出现不知如何寻求帮助的情况。事实上,任何心理成熟的独立的现代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广泛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
对于以上问题的分析认为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上的多重矛盾的集合,要么是内心矛盾过弱,要么是过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对大学生自我意识进行培养和重塑,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都是自我意识出了问题。由于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晰、不准确,不能正确对待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导致自卑、自负、与社会作对等心理问题出现。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从自我意识的结构出发,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基本途径
1、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主体自身状况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所谓的自我观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自己观察自己,即如古人所说的,人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自我分析是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要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自我观察要全面,对所有属于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自我分析要科学,对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总结概括,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最后,自我评价要适当、正确,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看低自己。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就不会产生适度的自我体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指导学生会自我观察。有一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就是让学生每天睡觉前回顾自己一天的经历,并回答几个问题:“我今天都做了什么事情?我是怎么表现的?同学们支持我的做法吗?”经常坚持去做,学生就可以学会全面地观察自己;指导学生会自我分析。教育者可以就学生的某一具体现给学生做分析示范让学生会如何正确地分析自己;指导学生会自我评价。具体方法有: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调整自我评价;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通过自己的活动成果和表现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2、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程度
所谓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我认识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果客观的我满足了主观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和自卑感等。所谓的自尊感,也称自尊心,是指人们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评价等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判断时而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获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自卑感是个体过低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时的自我体验。第一、指导学生体验真正的自尊感。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有五个层次,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教育要促使学生在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这
样人才能不断前进,最后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人只有在产生了自尊的需要,而且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体验到自尊感。但是,教育者在促使学生产生自尊需要、体验自尊感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当自己的能力、品行、人格特点等被群体所认可时,他才能地在群体所认可时,他才能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地位、良好的声誉和评价,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尊,而因为偶然的成功或自以为是所带来沾沾自喜不是自尊感。
第二、指导学生增强自信,走出自卑。首先,教育者在学生稍有进步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次,教育者要教学生学会赏识自己,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自信心;最后,教育这者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价值是通过人的学识、品行、能力、人格魅力等内在的、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自己无法改变的相貌、出身等来体现的。
第三、指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抱负水平,每个人对自己都抱有一定的期望过高或期望过低都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逐渐让人丧失自信,放弃追求。合理的抱负水平是建立在恰当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要学生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就能给自己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
3、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而有目的的监督和控制,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所谓的自我检查,是个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而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具体的我们要做到,第一、指导学生善于自我检查。行动之前要确立目标,并根据现有的条件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一般来说,如果不是遇到意外的、无法克服的困难,行动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行动的进程中,要不断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一但发现行动偏离了计划,要及时调整行动。第二、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自我监督。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领会社会道德准则、规范的实质,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品德,确立个人内在的行为准则,以此来监督自己的行为。第三、指导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人的意志力关系密切,因此,教育者要指导学生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内心“道德法庭”的监督之下,自觉产生在当前情况下应该有的学习、助人、娱乐等行为,主动制止不正确的或在当前情况下不应该有的破坏公物、不讲卫生、大声喧哗、打闹等行为。
4、督促学生努力完善自我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最终目的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知识、品格能力塑造的最佳时期,也是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积累和储备期。大学应下大力气加强教风、校风建设,督促学生进行认真的学习,加大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使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人格品格得到充分塑造和完善,综合素质得到切实提高,为其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善自我具体要做到,第一、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认知是从多方面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认识与评价,首先,我们自己要认真仔细想一想,用一些词描绘自己,然后通过他人的观察对自己的描述,如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等等。第二、客观地自我评价。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要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即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