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自我意识包括哪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的认识)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的自我意识包括哪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的认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的认识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四个方面的认识bai:
(1)自我感觉的发展:
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du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zhi我认识的发展:
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之后dao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
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专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属。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逐渐发展起来。
3.各个阶段的宝宝怎样认识自我
1~2岁:“镜子里的宝宝就是我!”这时,虽然宝宝知道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物存在着,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谁。
妈妈不妨让他在镜子前自己玩。1岁多一点的宝宝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通常只能明白镜中的自己不是“真的”;快2岁的宝宝则大多能知道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模样。
l岁刚出头的宝宝对别人呼唤他的名字能作出反应;到了1岁半的时候,他已经能理解自己有名字这回事,同时,他知道名字是属于他的东西。这个时期的孩子最粘人。
他们希望妈妈总在自己的身边,有什么要求的话,妈妈很快就能回应他,不过,如果妈妈不回应的话,他也会渐渐习惯的。2~3岁:爱发脾气的小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说“不”,这是他自我意识的萌芽。
因为他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所以他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可是,事实上许多事他不能做,当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出现差距时,小孩子的内心当然会有矛盾,所以,这个时候他发点小脾气也是可以谅解的。
俗话说:三岁惹人嫌。说的就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
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开始反抗妈妈,2岁半以后,不管做什么,他总是要抢着自己来。如果一件事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不能完成,他也许会大哭大闹。
其实,这也是他分散心理压力的表现,妈妈不用担心。你要学会赞美他的成功,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
另外,2岁前后,因为家长无意中的行为影响,孩子开始朦朦胧胧意识到性别的差异。3~4岁:开始懂事的孩子到了3岁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他也渐渐不再“惹人嫌”了。
他的耐心会慢慢增加,他还可能考虑别人的心情,适当地表达自己。孩子开始学着自我约束,会根据周围的情况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
这时,孩子开始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形成“自我评价”,所以,妈妈要多多夸奖他。如果他真的做错了什么事,妈妈应该就事论事地批评。
妈妈要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3岁以后的孩子,对成功的要求也会变高。
他能容忍好几次的失败,所以妈妈要多多鼓励他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4~5岁:“人小鬼大”开始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真正理解什么是自己。
他开始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间概念,并且理解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还有明天的自己是连贯的,一致的。不管自己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用什么名字称呼,自己就是自己。
这时,他也能试着理解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规则,了解他人的能力增强。3岁多的孩子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很直观:女孩长发,男孩短发;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裤子……4~5岁的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辨男女。
即使女孩穿上男孩的衣服,女孩还是女孩。如果他问你一些关于性别方面的问题,你可不要吃惊。
只管简洁地、坦率地、科学地回答他就行了。
4.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成人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幼儿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多以感官受外部的刺激而出现的反应为主,在行为上多以模仿为主。所以,周围的人,特别是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成人有不良的个性倾向,如脾气急躁、性格孤僻、待人冷淡、多疑、爱慕虚荣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固定的心理倾向,以致于给孩子造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不良个性后果。因此,作为成人,在幼儿面前一定要有健康的行为和良好的品质,使幼儿能受到榜样力量的感召和净化,沿着美好的个性发展轨道成长。 二、创设一个好的环境
人们知道,如果幼儿受成人约束过紧,幼儿就会感到精神压抑,失去童心,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只有为孩子创设一个能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体验成功欢乐的环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孩子们才能充分放松自己,心情愉快,无拘无束。因此,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透明”的生活空间,提供良好的表现机会,使他们的才能、
爱好和特长有充分施展的天地。把自由权和主动权交给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天地里生活、学习和娱乐,并发展良好的个性。
三、培养幼儿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
给孩子更多的爱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面对挫折、困难,性格开朗、乐观的人应付自如。而性格内向、忧郁的人会忧心忡忡、长吁短叹。要培养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成人首先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在幼儿遇到挫折、困难时,我们要引导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培养他们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问题,提高孩子的心里承受量,使幼儿树立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的思想,激发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四、要给幼儿更多的爱
爱孩子,正面教育,尊重幼儿的人格,已是人们所熟知的教育原则,爱,对于幼儿有特殊的意义,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感情和行为的发展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有直接关系,成人如果和颜悦色,亲切体贴,把真诚的热爱、尊重与严格的要求融合起来,使幼儿得到关怀而感到满足和愉快,这就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如果对幼儿缺乏应有的爱,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斥责,甚至施行惩罚,使幼儿望而生畏,心情处于紧张状态,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逐渐形成自卑、畏惧、胆怯和盲目服从等不良性格。
五、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独立性强的幼儿常常表现为:做事有明确的目的,不屈服别人的强迫,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因此,从小培养独立性,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生活、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获得成功打下基础。 所以,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们可给予适当引导和帮助,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不要生硬的加以制止,使孩子“闹独立”的积极性受到阻碍,而产生依赖心理,更不要越俎代庖。另外,要让孩子适当参加成人的活动,幼儿参加成人的活动,对他们独立性的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参加成人的活动时,他会感到自己长大了,他会模仿大人去接人待物,处理问题。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成人的世界,增长社会生活经验,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5.在生活(幼儿园)中所见的哪些行为是幼儿自我意识的表现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萌发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必要性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格特征。
镜像研究⑴表明,自我意识的出现是在婴儿24个月以后。我国研究者对学前儿童的自我发展进行了协作研究后提出3—4岁幼儿是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即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初期,他们主要通过亲身经历、重要他人、环境等获得自我意识。
因此,帮助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帮助幼儿萌发积极自我意识的几种策略与方法 1、在教学和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①建构有效的主题活动,了解个体自我与客体 小班入园阶段是幼儿从家庭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环境的关键期。
幼儿入园前在家中倍受呵护和关爱,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比较模糊。在幼儿园新生入园时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不适现象:哭闹不止、神情紧张、坐立不安,有的甚至自由散漫、不受约束。
对于小班特殊期的孩子,教师可以创设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对个体自我和客体有所了解。 如,《我》:介绍我和我的家庭;认识自己的身体;《我的物品》:认识自己在幼儿园使用的物品;《我的朋友》:认识同伴及一起玩游戏;《我的幼儿园》:认识幼儿园、老师、医生、食堂的叔叔阿姨等。
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他们认识自己,对自己与幼儿园的人、事物的关系建立初步的概念。与此同时,教师请幼儿将自己最喜爱的照片和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使他的自我情感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悦纳周围的环境。
②抓住日常生活契机树立幼儿自信心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生活小事也一味包办代替,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非常琐碎,却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相当多的时间,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对于小班孩子树立自信尤为重要。
如,在进餐中,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少盛一些饭,鼓励幼儿很快吃完,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你真能干,真棒!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后,幼儿马上会添第二碗饭。又如:为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生活能力锻炼,在班级中可以开展“能干宝宝”评比活动:自己吃饭奖励红五角星、自己穿脱衣服奖励绿五角星、自己整理玩具奖励黄五角星。
通过适当的鼓励让每个孩子得到不同的五角星,久而久之,自信心也随之树立,自我意识会逐渐强化。 2、在游戏交往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正确认识别人。 小班幼儿对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只关心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而不能与他人协调角色分配,他们所处的是“自我中心状态”(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
那么,如何设法改变这种自我中心状态,帮助幼儿合理分配角色,使自我主体与集体相互协调? 开始游戏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幼儿互相协调分配角色,启发幼儿制定轮流交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幼儿都能机会均等的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对于有谦让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小红花等给予强化表扬,而对于特别“自我中心”,不能协调的幼儿则采取一些必要的“惩罚”,如取消他想得到的奖励(五角星、小红花),同时告诉他为什么得不到奖励,在下一次游戏角色分配前再提醒他争取得到想要的奖励。
通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强化,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明辨是非。 在交往中,我还发现小班幼儿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什么都是我的,因此在同伴相处中常常出现一些纠纷。
全托小班的阿伟正想拿玩具柜上的毛绒小熊玩,豆豆走到他跟前,一把夺过小熊,阿伟毫不示弱想夺回来,两人开始争抢玩具,边抢还边说:我的,我要玩的……。这样的事情在小班幼儿中屡见不鲜。
在他们的意识中以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 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运用移情教育法让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如:让幼儿体验玩具被抢走时的难过心情,遇到困难时焦急心情,分享同伴的快乐时的愉悦心情,从而,体验他人的感受,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3、在良好的环境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刚进入小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发生时期,他们通过镜映(looking—glassprocess)形成“镜像自我”(looking-glassself)的过程,即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
我发现,教师在表扬某个幼儿时,没得到表扬的幼儿则会认为自己不乖,很沮丧;教师在对一个幼儿做出亲热拥抱时,在边上的其他幼儿则也会要求教师抱抱,没有被抱的幼儿还会回家告诉父母说:老师不抱我,不喜欢我。因此,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尽可能关爱每个幼儿,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老师最喜欢我。
小六班的毛毛年龄偏小,开始来园时情绪不稳定、自理能力差。
6.宝宝认识自我的方法有哪些
宝宝在1岁以前,还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还不知道自己与周围的关系是什么。
进入1岁的宝宝开始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宝宝会咬自己的手指,并因为咬疼了而放声大哭。但这—咬倒很有作用,宝宝感觉到咬自己的手指和咬别的东西在感觉上不一样,从而形成了最初的自我意识。
宝宝还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比如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摇动了挂着的铃铛玩具,铃铛就会发出声音;拍布娃娃的肚子,布娃娃就会叫等,从中认识到自己跟事物的一些因果关系。
有的爸爸妈妈还常常发现,宝宝把床上的各种玩具一件件地抓起来扔到地上,一边扔还一边"咿咿呀呀"地说个不停,这是因为宝宝发现,通过自己的小手可以让玩具"响了"、"跑了"、"飞了"。 宝宝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威力,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宝宝的自我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宝宝逐步塑造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大有裨益。
7.如何教孩子正确的认识自我
首先,要认识个体的差异性。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人的23个雄性染色体和23个雌性染色体“混合”时,会产生8388608种不同组合,当染色体中的基因进一步“混合”时,可能的组合数高达64万亿种,再加上后天复杂变化的环境影响,所以,世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成为自己”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自然法则,因此希望家长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尤其不能拿自己孩子的弱点和别人孩子的优势相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和他人盲目比较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父母要学会真诚欣赏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接受自己。比如,不少孩子会觉得自己长得不好而自卑,这时父母就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有一名16岁的女孩,长得矮矮胖胖的,眼睛小小的,但她每天乐呵呵的,同学们都称她是“快乐的小皮球”。她之所以这样乐观,是因为她的父母从心里就不认为女儿的长相是“问题”。爸爸常对她说:“爸爸胖胖的,你也胖胖的,爸爸是‘大皮球’,你是‘小皮球’,咱俩真不愧是父女。”妈妈也对她说:“你看你的眼睛小小的,像妈妈的是不是?告诉你,你爸爸当初认识我的时候,就是看上了我这对小眼睛挺机灵挺有特色的。”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女儿悦纳了自己的外表,生活得很愉快、很自信。此外,父母应引导孩子懂得,一个人潇洒、高雅的风度是内在涵养的自然流露。一个有风度、有魅力的人,其外观表现是:举止洒脱、衣着得体、谈吐文雅、神态自若;其性格表现是:幽默睿智,使人乐于接近;其待人接物的表现是:乐于助人、慷慨大方;其人生观的表现是:对生活有一种爱和追求,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外貌美只能取悦人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
其次,要认同自己的性别。性别是遗传决定的,生理上的性别是任何人都无能为力的,但心理上对性别的态度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女孩喜欢做男性的百分比有所上升,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家长要引导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从观念到行动都不能表现任何的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要引导孩子明白,男性、女性在生理心理上各有千秋。从总体上看,女性的神经系统不如男性稳定,但女性的耐力比男性好;女性的爆发力、空间把握能力、运动速度比男性差,但说话早,表达能力强;女性偏向形象思维,喜欢文学、外语、艺术等人文科学,而男性偏向逻辑思维,喜欢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女性敏感细腻,男性则粗犷豁达。这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善于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成为最好的自己,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
再次,对自己病残的认同。在现实中,有一部分孩子有先天性病残或后天致残。对于他们,父母首先应面对现实,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怀,让他们和健康的孩子一样,同在蓝天下,享受相同的爱;同时又要鼓励他们抬起头、挺起胸、自信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做到身残志不残。
8.怎样才能使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儿童最初是通过别人,特别是他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而认识自己的。这时,别人的评价具有很强烈的暗示作用。
父母的言行在孩子人生道路上的起点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一、学会欣赏自己自我欣赏是一种充满自信的行为表现。
2000年出版的国内第一本少年儿童蓝皮书指出:调查表明,当今的少年儿童对自我的发展和自我的力量有较充分的估计,对自我发展充满信信心。如对自己的长相表示满意的占76.8%;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表示满意的占80.5%;对自己的性格表示满意的占71.3%;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表示满意的占70.O%;认为“自己在各处都能起作用”的占66.0%。
显然,他们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给予了肯定。这项调查还表明,当今少年儿童有76.2%表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尤其对学历的期望水平较高,希望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别占到10.2%和40.9%。
(一)让孩子感觉到“我重要”。这种感觉也是他们今后确立自尊心的先决条件之一。
如2岁多的孩子已很愿意表现自己,当孩子帮你拿一张报纸,扔一张废纸时,父母满意的微笑和一声“谢谢”,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求孩子有意识地帮助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洗手帕,擦擦桌子,并形成习惯,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家庭的一员。
他在家中也应尽一点义务,另一方面,让他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和作用。 一般来说,幼儿的自我观念只含有自我需求的成分,不包括自我评价的成分。
所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也仅仅是在具体活动中让孩子最初有点良好的感觉而已,但这种感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很有益的。(二)让孩子感觉到“我能干”。
在生活中,简单的命令式“这不能动”、“那个你不行”之类的话,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即使有些物品孩子不能随便动,父母也得很耐心地告诉他:“现在你年龄小,还不懂如何开关(如煤气灶等),而又有危险,等你长大后就会了。”
应该创造一些能让孩子做的事,当他通过努力完成了,父母就夸夸他“真能干”。如他能设法搬一个小凳子。
然后自己站在小凳子上去取原来拿不到的东西时,一句“宝宝真会动脑筋”,就有助于孩子今后自信心的确立。(三)让孩子知道“我也俏”。
每个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都是美的。如有的女孩皮肤比较黑,父母会说:“这是黑里俏。”
孩子没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父母会说:“我的孩子有一种文静的美。”父母的这种心态很好,最好要溢于言表。
对所谓不足之处也要善于用转化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积极的一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
2岁多的佳佳穿了一件新衣服,总爱对着镜子左看右看,还得问:“外婆,你说好看吗?”让孩子产生这种美滋滋的感觉,很有必要。让孩子自小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接纳,有利于孩子产生自己接纳自己、自己欣赏自己、自己喜欢自己的感觉,这是人生最初的一种自爱情感和行为。
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积极评价,会使他感觉到自已是有力量的。如已学会走路的孩子是很喜欢自己走路的。
孩子走了一段路后,父母可以说:“宝宝长大了,真不简单,自己能走到商店去了。”孩子到公园自己爬山,自己滑滑梯时,父母也应适当地鼓励,让孩子自小感觉到自己有力量。
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从大人的眼神、微笑及口头评价中得到一种肯定,就会产生一种重要感、成功感及有力感。这三种感觉是孩子产生自尊心理的先决条件。
日本儿童教育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5倍。二、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当然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如知道自己现在有多高、多重,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自己的特点等等。
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儿童来说,认识自己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初生的婴儿,对自己与别人、自己与事物都是混为一体不能区分的。1岁半左右开始学说话的孩子会用“我”字来表达他的意思。
可以说是最初区分“我”与“我以外的事物”。但儿童的最初世界基本上是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这是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
因此,对幼儿来说,要让他们认识自己,首先要以讲故事的形式让他们感觉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如龟兔赛跑是孩子很熟悉的故事,父母就要给孩子讲为什么乌龟在和兔子比赛时,能如此认真,不敢松懈,坚持到底呢?在比赛过程中,当兔子睡觉时,乌龟难道不想休息一下吗?但是,乌龟不敢休息。
因为它知道自己本来就比兔子跑得慢,如果不付出加倍的努力,坚持不懈,是不可能赢的。从这故事中让孩子感觉到,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弱点,才能确定目标和行为方式。
其次,父母和孩子应经常以平等的朋友身分说说自己,说说别人。这种交流对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感觉中的我和别人眼光中的我,从而更完整地认识自我。
当然,与孩子的这种交流不能在理论和概念水平上进行,而应以具体的、形象的实例来说明,否则双方的交往会无效。最后,当孩子在生活中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