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的类型(如何理解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自我同一性的类型(如何理解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阐述定义
埃里克森把人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每个阶段都有其危机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如果完成则会有相应品质的发展。
而在这些危机中,有一个是埃里克森最具创造性,也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即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价值、信念和人生持续发展的体验和主观感受,这种感受能给人以指引,能鼓舞人们的行为,同时,人们在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自我价值和满足。
他认为人一生的发展按年龄可以分为八个阶段,自我同一性状态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成熟的,每个阶段有各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主要矛盾,这种矛盾被称为“危机(crisis)”。顺利度过些“危机”会让人们对下一阶段的同一性问题做好准备,其中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形的关键阶段,青少年需要在这一阶段里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特征框架。克服同一性危机,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是这个阶段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关键课题。
1980 年埃里克森将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划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自我同一性( ego-identity),是最初意义上的自我同一性,指的是个体通过心理社会功能来探讨自我的综合能力;
第二个层面是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指通过自我与环境的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要素,能够区分自我与他人不同;
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同一性(social identity),主要是一种团体归属感、一致感,也就是关于国家、种族的的自我的部分。
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思考并回答诸如“我是谁”、“我在业余时间都做些什么”、“我的性格如何”、“我即将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和“我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等问题,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主要涉及两个过程,一是探索,二是承诺,探索即为价值观、目标等各方面的自我探索,承诺即为在自我探索之后,依然坚持自我价值和目标。这一概念具有多个层次和多种维度,与自我内在心理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自我水平发展密切相关。
(1)埃里克森(Erikson)在研究自我同一性中提出了著名的“八阶段理论”
在这“八阶段理论”中,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确立”“自我同一性混乱”在青少年时期十分重要,因为大部分的青少年处于一个同一性确立和同一性混乱对抗的发展过程中。青少年时期,个体处于一个青春期急速发展时期,身心发展发生很大的变化,遇到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个体会积极探索自身,现实周围的情况,寻找办法去解决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整合自我,最后达到自我同一性确立。而处于同一性扩散的个人并不能处理好实际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反应,失去努力的目标,更多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最后处于一个自我同一性扩散的状态。
(2)James Marcia 同一性发展的理论
心理学家 James Marcia 在研究自我同一性中,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包括“同一性扩散、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这是根据青少年“探索”和“承诺”两个方面来划分的。
同一性获得状态的个体探索性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能够坚持信念并持续投入;
同一性延缓状态的个体虽然会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不能够持之以恒,易出现半途而废;
同一性早闭状态的个体虽然能过坚定信念全身心投入解决问题,但是不主动探寻策略;
同一性扩散状态的个体探索性低且低承诺。
在早期的时候,“探索”又被称之为“危机”,是指个体在做与自身密切的事情,比如是为自己的目标,理想不断尝试和探索,最后做出选择。而“承诺”是指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是花费时间和经历的投入。
其中最成熟的是同一性获得,指个体经过了仔细的思考和探索,并且能对自己的目标、价值观等形成承诺,人生发展方向清晰,与之相反,最不成熟的是同一性混淆,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中生最容易发生同一性混淆。
(3)加藤厚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在心理学家 James Marcia 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日本著名学者加藤厚增加自我同一性的维度,将其发展为“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共三个维度,而且将其制定为 6 个自我同一性地位,包括“同一性形成地位”、“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中间地位”、“权威接纳地位”、“积极延缓地位”、“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中间地位”和“同一性扩散地位”。
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指的是个体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自我实现及达到某一目标而全力付出;
过去的危机指的是个体在探索自身问题时如探讨自我角色、自我信念、人生理想等等感到迷茫并努力寻找方向,经历的危机越多,说明个体主动探索的越多,越有利于个体自我同一性的确定;
未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指在未来的时空中,个体对自己、对理想信念的实现所持有的承诺。
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越高,意味着个体现在的探索和努力越多,反之越少;过去的危机越高,意味着个体经历的越多,已进行的探索越多,反之越少;未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越高,意味着个体对于未来的期待越高,努力奋斗的意愿越强,反之越少。
3、影响因素
在整体上,影响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1)个体内在因素
人格特征及性别:结合 Marcia(1993)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观点,完成自我同一性状态的青少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有更多的防御系统,具体体现在高水平的自我投入(王兰锋,2005)。方悦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内在原因也包含着个人特征,例如人格特征,性别等等。在探索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女性和男性是有差别的,女性比男性会通过更多的不同方面来完成自我同一性
(2)外部环境因素
①家庭因素: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有利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例如温暖的,民主的,开放的家庭氛围。但是如果父母过度保护或者过度溺爱子女的话,自己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探索,去思考的话,这样反而会阻碍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形成。
②同伴群体:任蓉蓉(2013)认为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在青少年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安秋玲(2008)在初中生同伴群体交往和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表明,很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同伴群体,而他们需要在群体中要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这个同伴群体也会在个体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影响他们观念。
③学校和社会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接收教育主要地方,同样是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重要因素。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理念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陈香(2000)也指出,社会若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会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完成。
4、案例分享/相关科普
1、心理健康与同一性状态
己有研究发现,四种同一性状态分别与特定人格特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水平相联系。同一性获得被认为是最成熟的同一性状态,该状态下的个体具备许多积极人格特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同一性扩散是最不成熟的同一性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下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同时心理问题的出现会导致个体自我同一性不成熟状态的出现(郭金山,2003)
2、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同一性
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同一性相关性显著。罗贤(2014)曾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同一性状态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和一定的预测关系——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的提升,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不同在个体的同一性状态上存在差异。倪晓莉(2019)研究发现自尊联结不同类型的同一性状态形成序列中介,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作用效果不同,自尊和成就型状态与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关系,自尊和延缓型、早闭型、弥散型状态与主观幸福感具有负向关系。林井萍(2018)研究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低的个体越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
3、自尊与自我同一性
自尊对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积极作用,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其自我评价水平也就较高,易处于同一性完成地位,个体处于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高自尊的个体情绪较稳定,易获得积极的他人评价,自尊能正向预测自我同一性的不同领域和层面,如自尊与延缓状态、完成状态正相关。同时自尊通过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间接预测生涯成熟度的发展状况(尚珺,2014;陈京军,2010)。同时自我同一性的状态也会影响自尊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确立影响个体形成自尊的水平(叶景山,2006)
4、成就动机与自我同一性
梁宏宇(2012)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成就动机关系中发现,自我同一性,在“现在的投入”与“将来的愿望”两维度上分别与成就动机以及成就动机的追求成功维度呈显著相关,与避免失败的维度上显著负相关。并且随着自我同一性地位的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也在提高。余娇娇(2018)在大学生成就动机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越高,成就动机越高。自我同一性与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李丹(2016)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团体辅导及其对成就动机的影响中发表,个体在自我投入到愿望越高,表明个体在现阶段对自我的探索越多,进行的尝试和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多,同时个体更渴望成功,因而成就动机更强。
5、个人见解
从上述的简单综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理论发展、影响因素、相关科普等知识,对自我同一性有了基本的框架。但如果将理论知识与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总会有些疑问,即:我目前是什么阶段?该如何发展呢?
一般来说,我们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分类,还是以marcia的四种类型为主,同一性扩散、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这四种情况基本可以概括我们目前所处的状态,如果用其解释生活中的个人成长话题,也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简单解释一下这四种状态:
同一性获得: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的事是自己选择的,而且坚定的去做了
同一性延缓:不明确自己想做什么,但是在尝试
同一性早闭:选择好了人生道路且在做,但是是父母或权威人士选择的
同一性扩散:不知道做什么,也不去尝试
前边有提到,同一性获得是比较成熟的心理状态,对于心理健康、幸福感、自尊等都有积极作用,而同一性扩散却相反。所以同一性获得相比较来说是一个可以追求的状态。但同时它却也不是恒久不变的,前边我们所提到了”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随着环境及个人的变化,同一性获得也只是一个阶段,可能会面临着其它的同一性状态。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经过上述的科普,我们需要对同一性有个相对准确的认识,即同一性的四种状态,都是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结果。正如日本研究者加藤厚的维度,我们不仅要看到现在的投入、过去的危机,还要看到以后的投入。
其次,知道我们是可以有所为的。虽然从影响因素看来,好像大多都是外界的影响,但如何选择与客观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如何在社会中选择自己的地位、价值观,还是和个人的努力息息相关。
最后,去尝试,不要怕试错。去坚定且自由的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事物或人生道路,不轻易放弃,试试自己的努力,如果失败了也不气馁,要知道,经历的危机越多,说明个体主动探索的越多,越有利于个体自我同一性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