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楚才班考试内容 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是怎样的存在呢

2024-01-26 06:3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北大学楚才班考试内容 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是怎样的存在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湖北大学楚才班考试内容

一个宣传得很厉害,其实也就那样的存在。本来设置这一类试验班是要有点不一样的地方,结果把这么多优秀的学生选拔进来,却不加区分地进行放养式竞争,人才培养的灵活和自由,不等于放纵;明明资源不够,却欺负新生不了解,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不说,还要招这么多学生;最奇怪的就是预备班,完全看不出来有什么预备的必要,哦对了,这个操作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可能是在下见识浅薄,理解不了学院的高瞻远瞩吧。有时间慢慢详细展开说吧!

到目前为止,笔者已经做了四次补充,分别是楚才学院培养模式、楚才学院存在的问题、楚才学院现行制度分析、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进楚才学院,后续的补充和修改会不定期进行。

2019.7.23 第五次补充,对前文部分内容的细化和补充。

2020.10.26 第六次补充,结合近期发生的事情,丰富原有内容。

2021.4.8 第七次补充。

2021.7.15 第八次补充。

2021.9.24 第九次补充。

第一次补充:楚才学院培养模式

概括起来,楚才学院的培养模式其实是一种通过创造一个非常激烈的竞争环境,即把来自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集中起来,然后让他们竞争为数不多的资源,以此来倒逼学生进步的培养模式。至于其宣传的高大上的“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等,权当粉饰门面即可。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相当多的高校都开设了作为人才培养试点的试验班,例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安徽大学文典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等等。楚才学院2008年建院,最开始学习的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模式,经过了10年,换了两次领导,在2015级时,提出了目前“预备班+正式班”的模式,之后的2016级到2018级继续沿用。根据楚才学院官网的介绍,其培养模式是,“学院紧扣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个性化培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实施分段式教育教学模式。前学段,对学生进行基础和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课、特色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后学段,强化专业教育,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个性特征。”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就不是这样了。

楚才学院在每年的新生军训期间会进行第一次校内选拔,组成预备班。大一学年,预备班的同学每周周一到周五仍旧在各自的专业班里学习,楚才学院提供两门选修课供同学们选择,安排在周六上课。又因为阳逻校区和本部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楚才学院也较少组织回阳逻的交流。而据楚才官网介绍,“前学段,对学生进行基础和通识教育”,笔者并不认为,周六提供两门可选的选修课就能称为“通识教育”。湖北大学为大一在阳逻校区的同学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也在周六周日上课,对比起来,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吗?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来了,预备班有意义吗?没有多大意义。显而易见,大一的预备班同学虽然经过了选拔,但是几乎是处于被放养的状态,楚才学院并没有对预备班投入多少教学资源。至于为什么要成立预备班,后面再补充。

成立正式班之前,会有两轮选拔。首先是预备班内部的淘汰,淘汰40%左右的同学;然后是面向全校的增选,增选一部分同学进来,这才成立正式班。

进入大二之后,学院会提供一些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大二上学期,文理科班必修一门,批判性思维。同时有哲学概论、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法学讲座、文化心理学四门课程可选;大二下学期,文科班必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科班必修科学技术哲学。同时有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数学建模、英语专项技能三门课程可选;大三上学期,有一门文理科班都是必修的学术综合英语。以上,就是楚才学院全部的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暂且不论,就数量而言,只能算蜻蜓点水般的通识教育,如果结合课程质量综合考虑,甚至可以说可有可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了解一下安徽大学文典学院的课程设置,湖北大学的资源相较于985、211高校的确不丰富,但是也没少到只能开这么点课。

至于其宣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是完全看学生自己课下的主动性。就“人文素养”举例言之,笔者曾请教过几位湖北大学其他学院的老师,也问过自己在武大、北师大读书的高中同学,北师大的那位同学碰巧也在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班。总结起来就是,培养 人文素养 强调的是广泛的阅读,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以讨论开拓思路,接受文化的熏陶,然后方能称之为“人文底蕴丰厚”。但是楚才学院并不重视阅读,反而不切实际地要求学生搞科研,甚至对于学生提出的应该多读书的观点,有学院的老师认为只读书不搞科研,就是“读死书”。但是设置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班的目的是对现行的专业教育进行变革,是要有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具体而言,就是体现“通识教育”的价值,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人文底蕴丰厚的学生,这也是楚才学院2008年成立时候的初衷。无论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安徽大学文典学院,还是湖北大学的一些文科学院例如哲学学院、历史学院,都充分肯定学生读书和讨论的重要性,可惜的是换了两次领导之后,楚才学院反而扔掉了自己的初心。

撕下“通识教育”的外衣之后,楚才学院的竞争有多激烈呢?

1.保研比例不够

楚才学院在宣传中很有意思,官网上说的是“提供高于其他学院的推荐免试研究生比例”,根据楚才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楚才学塘”关于2015级学生的推文,2015级学生的保研率达到了29.8%,这样一看好像没毛病,的确比其他专业学院更高。但是“更高”并不等于“合理”,实际上这种专业大杂烩式的试验班由于招收的是学校里最好的生源,因此在国内其他高校,提供的保研率一般是50%左右。也就是说,在楚才学院保研是更难的。远的不说,近的有湖北大学文学院的中文基地班,虽然基地班内属于同一专业,但是依靠文学院的实力,其保研率也有50%。这样一看,楚才学院是不是在宣传上只说了一半?

2.很少的游学指标

楚才学院提供的5个去北京大学、10个去武汉大学游学一年的指标,算是楚才学院少有的拿得出手的东西。这里暂且不谈游学的利弊,楚才学院每个年级,文理科班加起来有70多个人,15个游学的名额,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跟游学是无缘的。另,北京师范大学的游学只提供给心理学专业的同学,每年1-2人。

3.奖学金、入党名额的不足

不少优秀的同学进入楚才学院之后,原本在专业学院能评上更高等次的奖学金,现在要么等次降低,要么根本评不上。在笔者看来,奖学金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荣誉和肯定。楚才学院的同学们很优秀,但是不得不在这些荣誉上和自己专业的同学拉开差距,心里多多少少会有落差。经过艰难的争取,楚才学院的奖学金比例终于从40%,提高了60%,增加了一些三等奖学金的名额,一等、二等还是很少。本来,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指标是按比例分布的,增加三等奖学金其实只能算安慰奖,聊胜于无吧。在入党的问题上,楚才学院的入党名额看比例也高于专业学院,实际上也不够。

4.学生真的很优秀

如前所述,楚才学院正式班的同学是要经过多轮选拔才能正式确定的,笔试、专家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最后经过学院老师们集体开会讨论,才能最终确定录取名单,这样选拔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不优秀?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必须得面对前三点问题,竞争的过程中还夹杂着专业不同、所在的专业学院实力强弱等各种条件带来的buff或者debuff,综合作用之下,竞争能不激烈吗?

问题是,竞争是越激烈越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第二次补充:楚才学院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院的竞争非常激烈

在第一次补充里,笔者已经具体说明了保研、游学、奖学金等资源满足不了需求的现状,那么这些指标为什么重要呢?专业学院的一位老师A在谈到楚才学院的时候认为,如果说大家在就业、在升学等方面不存在很大问题的话,没有太大的压力的话,能够真正地去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知识,那么它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在升学等形势很严峻的情况下,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的情况下,这种培养模式实际把我们人性中矛盾的东西撕裂了。该老师同时认为,教育创新,如果做不好,是很耽误人的。但是在楚才学院看来,这种强强竞争,更能激发人的潜能,让同学们更加努力。楚才学院这种观点毫无疑问是不合理的,我们从这位老师A的话里就可以明白,当资源过少导致竞争更加激烈时,面临升学和就业压力的同学们或主动、或被动的被卷入这个竞争环境,普遍滋生焦虑情绪自不待言,人性里的阴暗面也会不同程度的被放大,形成恶性竞争,这就已经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即使是强强竞争,也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二、学院老师配置问题

楚才学院属于自己的老师一共有5个半,团委书记老师虽然编制挂靠在楚才学院,但是实际上负责教育学院和楚才学院两个学院的工作,暂且算半个。楚才学院工作很多很杂,人手不足导致老师们的工作压力很大,有些事情即使想做也有心无力。楚才学院的同学基本就是被放养的,周一到周五在专业班上课,周六周日一起上个选修课,一起开个班会,除此之外很少有交集,整体显得非常松散,很难组织起来。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楚才学院的领导是从行政岗调来的老师,而不是按照国内通行的做法,请教学岗的老师来担任,例如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安徽大学文典学院,其院长、常务副院长等都是教授、博士生导师。道理很简单,首先,教学岗的老师基本都有博士学位,有完整的受教育经历;其次,教学岗的老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有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资格的老师还要培养硕士、博士,有学术水平,经常和学生打交道。简而言之,这样的老师才是懂人才培养的规律并且有经验的。

行政工作的老师,转来做人才培养会有哪些问题呢?在这里可以引用另一位专业学院老师B关于楚才学院的观点:

1.行政工作的老师不敢违背学校的意思,而教学岗的老师有自己的专业学院作为依靠,争取资源的时候更有底气;

2.行政工作的老师没有做过学术,没有教过书,没有指导过硕士、博士,与学生脱节,是不懂人才培养的,同时容易在人才培养中带入功利色彩,反而产生负面作用。

楚才学院2015级的同学C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C同学认为,“不是自己学过的老师,他就会有一种空想,他虽然想得的确很好,但是有点不太符合实际。”

举例言之,每年的保研和奖学金评定,发表论文可以加分,楚才学院的老师认为鼓励学生发表论文也属于拔尖创新,然而文科班的本科生几乎不可能在文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很多同学不得已花钱发表论文在一些普刊上。这在很多专业学院的老师看来无异于“揠苗助长”,历史学院有老师批评楚才学院逼学生生产学术垃圾,言语不免有点过激,但也不无道理。同样,笔者的专业导师也认为本科生写不出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建议笔者本科期间就安心读书、积累知识,然后笔者就因为加分差一点点,没有评上奖学金。于是就掏钱发表了论文在水刊上,然后就评上了奖学金。专业学院不时有老师批评楚才学院培养利己主义者,但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培养模式的问题,学生们作为被管理者,只能是“人在楚才,身不由己”。

或许如前文的老师B所言,从事行政工作的老师容易把功利色彩带入人才培养。楚才学院经常强调专业成绩,强调学生要参加各种比赛,强调要搞科研,而对基础知识的阅读和积累可以说不怎么感兴趣。引用老师B的话说,楚才学院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有发展后劲的学生,而现在的楚才学院认为成绩好、拿奖多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属于本末倒置,把人才培养的结果当成了过程。

笔者有一次和2016级的D同学一起吃饭,彼时D同学正在武汉大学游学,他是这么说的,“我平时参加比赛,虽然忙,但是总感觉很虚,没学到什么东西。在武大,老师布置了很多阅读文献,上课进行讨论,虽然很累,就感觉很踏实。”去北京大学游学的同学也反馈北京大学的阅读任务非常重,可能只有楚才学院觉得这是“读死书”吧。

三、客观环境使得评价标准难以统一

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如何进行比较,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以文科班举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和“小挑”里,实践性强的学科相对容易出成果,例如商学院,而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等人文科学学院就比较吃亏,参与的难度比较大。商学院在平时会有一些商业比赛,而文史哲专业在本科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人文科学尤其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所以回报周期很长,很难在短期内做出成果。专业特点不同的同学,却要以同一套评价体系里进行比较,这就使得一部分同学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第三次补充:楚才学院现行制度分析

一、预备班制度

笔者个人猜测,预备班是楚才学院为减轻负担而催生的产物。楚才学院2013级和2014级并没有预备班,军训期间选拔完毕后,楚才学院学生就回到了本部,组成60人的正式班,大一期间摆脱专业,集中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大二再自由选择专业;同时,大一学年末尾又增选了20位同学进来,合计80人。但是由于楚才学院的老师人手不足,无法很好的管理大一集中起来的同学,出过一些小乱子。于是从2015级开始,产生了预备班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名义上属于楚才学院,实际上管理学生的依旧是各个专业学院。前文已述及预备班意义有限,学生除了在周六上课,主要还是由专业学院培养;而大一集中起来学习就不一样了,楚才学院需要排课、监督、考核等,日常管理完全由自己进行。本来人手就不多,不如直接交给专业学院。等到大一下学期,再通过二次遴选淘汰一部分学生,然后再增选进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成立正式班。这样方便是方便,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即楚才学院并没有对预备班的学生投入足够的资源,从而发挥一个积极的引导、培养作用,而是放养他们,学生们的成绩优秀是自己努力的成果,他们证明了自己是能够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但是培养学生,是需要付出心血,而不是坐享其成的。所以笔者认为,看待楚才学院,需要把这个学院和它的学生区分开来,召集一批最优秀的学生,然后宣传我多厉害,这种行为不是很霸道吗?

二、导师制度

导师制作为一项可以覆盖全学院的制度,其设计是好的,制度本身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需要注意的是,导师来自于专业学院,也就是说,这是要考察专业学院和导师的实力的。一般情况下,专业学院和导师的实力越强,能提供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多,学生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专业学院提供的平台和资源。以理科班举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力非常强,既有很好的实验室,又有不错的师资力量。院长王贤保教授就带过好几个楚才的学生,指导学生做实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在 SCI 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优势很明显。最近的例子,楚才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楚才学塘 的推文里提到“仅理科班的明鑫1人就发表6篇SCI一区Top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2项发明专利”,该生即来自材料学院。楚才学院内,每年来自材料学院的同学都能保研几个,楚才学院反复宣传的2012级理科班的郑迪威,也是来自材料学院。引用前面的2015级C同学的话说,“材料学院简直要超神”。所以,楚才学院的学生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竞争,也是专业学院和导师实力的竞争。

三、自由选课制度

自由选课制度也是一项可以覆盖全学院的制度,学生可以在自己专业的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改动,可以退掉自己不想上的专业课,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课程。除了公共课程学分和楚才课程学分,文科班修读满60个专业课程学分就可以毕业,理科班则是70个专业课程学分,课程负担相较于专业班的同学大大减轻。这样的好处是,学生们可以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例如做实验、社会实践、课外阅读、准备各种资格考试、备考研究生。弊端则是,由于客观上各种资源的短缺,竞争非常激烈,一些学生为了取得较高的专业成绩,会选择退掉难度较大或者老师给分不高的课程,其中不乏一些专业基础或者核心课程,而留下一些比较宽松、老师给分高的课程,造成选课的功利化。这种弊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个别同学为了保研,甚至退掉自己本专业的专业课,而选修其他专业宽松、给分高的课程,以使自己达到保研的成绩要求。自由选课制度一方面赋予了学生比较大的自主权,这是好事;另一方面,如果不加以限制,有可能使选课的功利化愈演愈烈。选课的功利化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是很大的威胁,对那些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公平的。

四、游学制度

游学制度对学生们特别是新生的吸引力那么强,大概更多的是出于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响亮的名头,而这项制度具体是怎么运行的,有哪些利弊,大家可能考虑得不多。关于这项制度,有一篇回答已经写得很详细了,这里就直接贴上了,不再赘述。

第四次补充: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进楚才学院

前三次补充,笔者已经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楚才学院的情况,这次补充就在前三次的基础上说明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进楚才学院。

1.专业成绩拔尖。前面已经说过,由于资源的短缺,学院内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要争取保研、游学、奖学金等名额,专业成绩(以成绩在本专业的排名为主要参考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而楚才学院的实际情况是,专业成绩非常好的同学占到一半左右,其余同学的专业成绩大部分属于中上或者中等水平,和专业学院的同学相比还行,但是对于楚才学院内部竞争而言,还不够。相对于理科专业,文科专业出成果难度较大,故而文科班对专业成绩的要求更高。

2.所在专业相对容易出成果。在楚才学院保研的难度更大,能保上的同学往往不仅要有很好的专业成绩,还必须有一些加分项,所以如果所在专业相对容易出成果,是很有优势的。楚才学院一直在强调科研,强调发表论文,强调竞赛拿奖,对于部分专业来说,这完全是不符合培养规律、揠苗助长的。我在第二次补充 楚才学院存在的问题 的时候,提到了文史哲等专业回报周期长的问题,不过也并非毫无办法,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参加一些外语类的竞赛以弥补劣势。

3.规划明确,目标坚定,不受其他的因素干扰。如果学生个人的规划明确,目标坚定,对保研和奖学金等次,没有那么执着,那么以上两点就可以忽略不计。如果目标是毕业之后就工作,那么可以利用选课制度,减轻自己的负担,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实习,积累实习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如果目标是考研,制定好复习计划之后,就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用来复习备考;如果目标是申请境外的高校,那么就可以尽早开始搜集信息,考雅思、托福,准备申请材料。

第五次补充:对前文部分内容的细化和补充

一、奖学金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国家奖学金和一等、二等奖学金上。

1.关于国家奖学金。楚才学院每年只有1个国家奖学金名额,学校的规定是,国家奖学金原则上颁给专业第一,如果不颁给专业第一,则要特别做出说明。楚才学院四个年级的学生里有不少人是本专业的专业第一,但是因为他们在楚才学院,所以失去了在自己的专业学院评国家奖学金的资格。各个专业学院的做法是,如果专业第一是楚才学院的学生,那么递补专业第二;如果专业第一、第二都是楚才学院的学生,则递补专业第三,依此类推。

2.关于一等、二等奖学金。以文科班举例,2016级文科班去年大三开学的时候,评选大二学年的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名额有2个,二等奖学金有5个,三等奖学金12个。然后16级文科班内,仅仅专业第一就有4位同学,专业第二到第五有13位同学,专业第六到第十有9位同学。奖学金指标的不足,使得有专业第二的同学,只能拿三等奖学金,与专业学院的同学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二、自由选课制度

自由选课制度是从大二开始实行的,大一的预备班享受不了这项制度,特此补充。

三、楚才学院办学模式的问题

这是对“楚才学院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的补充。

仔细琢磨楚才学院的办学模式,会发现根本不清楚它到底要做什么,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自身的定位非常模糊。

如果要贯彻自己所宣传的通识教育,那就应该仔细研究,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而不是只是在双休日排几门选修课。更没必要反复强调专业成绩、科研、论文以及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种比赛,这是功利教育,不是通识教育;

如果要贯彻功利教育,那就把精力放在筛选出极少数足够优秀的同学上面,不要招太多人。人数少,对于保研指标、奖学金指标的需求也更好满足,没有搞通识教育的任务,老师们的工作压力也会减小。用小班教学的形式,督促学生更努力地学习、多发高质量的论文、多参加比赛拿奖。然后在条件和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几门高质量的通识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无论采取上述哪种模式,现在的预备班都是多余的。

如果采取通识教育的模式,参考国内其他高校的做法,一般都是在大一摆脱专业,集中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因为大二开始要进行专业学习,难以开展系统化的通识教育。事实上,楚才学院2013级、2014级也正是采取了这种做法,但是由于学院自身的人员不足,难以很好的进行下去。由此可见,如果要推行通识教育,现在的预备班制度就难以满足需要,必须做出改变。

如果采取功利教育的模式,那么完全可以在大一下学期进行选拔,通过考察大家大一上学期的专业成绩、大学一年来的表现,来筛选出一批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的优秀学生,没有必要新生军训期间就招一批人组成预备班,然后扔在阳逻校区放养,招了又不怎么管,然后时间一到又进行淘汰,预备班的意义何在?为什么不直接在大一下学期进行选拔呢?

综上所述,现在就是,说是通识教育吧,好像不对,因为和其他高校相比,通识教育课程数量少,学院也不重视阅读,没有专门的讨论课,更强调搞科研、发论文、参加比赛拿奖;但是说是功利教育吧,学院又开设有一些通识课,占用了学生不少时间,也不完全符合。整体而言,笔者个人认为楚才学院的功利教育色彩更浓厚,通识教育只是点缀。

最后还要谈一点,笔者经常听到的为楚才学院辩解的一个理由是说,楚才学院已经尽力为学生争取资源了,这是学校的客观条件所限制的。乍一听好像没毛病,但是这个辩解的理由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默认楚才学院现在的办学模式是合理的。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

笔者在前面把楚才学院的试验班称作“大杂烩式的试验班”,意思是说楚才学院里面包含了很多专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科、工科都有。在此之前,笔者特地在互联网上浏览了很多大学的类似性质的试验班官网,具体有: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安徽大学文典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笔者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这些学校中,专业大杂烩式的试验班,只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其余的学校包括浙江大学这样的顶尖强校,都没有实行大杂烩式的试验班。

例如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官网简介上说,“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首先接受以数理基础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的小班通识教育,一年后学生可自由选择清华大学任何专业(临床医学除外)以及两个特设交叉专业——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CDIE)、政治经济与哲学(PPE)——发展。”有没有觉得这个和楚才学院2013级、2014级的培养模式很像?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Top 2 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资源特别丰富,完全可以 hold 住大杂烩式的试验班,之前提到的因为各个专业学院实力差距、专业特点不同、学科培养规律不同引起的不公平现象,清华北大可以通过庞大的资源去弥补。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样的实力,所以其他高校都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了符合自身实力的办学模式。

例如安徽大学文典学院,它有人文、理科、经济管理三个试验班,注意,它的经济管理试验班是单列的。而且人文试验班只包括文学、历史、哲学三个专业,前文有提到,文史哲三个专业的本科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回报周期长,也经常有人说“文史哲不分家”,所以这三个专业放在一起,是比较合理的。文典学院的理科试验班,则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四个理科专业,而没有工科,理由和人文试验班一样。

又例如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这个学院的特点是,它是试验班的集合体。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工科类,包括土木拔尖班、机械拔尖班、电气拔尖班、运输拔尖班、力学拔尖班、材料拔尖班;二是跨学科类,包括信息科学实验班、地球空间信息班、金融平台班、数学基地班、中文基地班 。可以看到,西南交大采取的是通过分为不同的班,避免学科领域不同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有试验班。

综合清华大学、安徽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三所大学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楚才学院当前的大杂烩式的试验班,属于最耗费资源的那一类试验班,以湖北大学目前的办学层次是满足不了它的合理需要的。

如果要固守这种模式,则还有一个权宜之计,就是减少招生,不再每个班招40人,而是减少到30人或者20人。这样的好处是,楚才学院内资源的覆盖面可以扩大,没能进来的同学,相较于本专业仍然是优秀的同学,可以获得自己应得的诸如奖学金、入党等资源,避免进了楚才学院反而拿不到奖学金或者奖学金等次下降的情况出现。既然资源不够,那就量力而行,而不是死扛,如果学院非要死扛,学院的老师工作压力大不说,受到的伤害最大的还是楚才学院的学生。

第六次补充:结合近期发生的事情,丰富原有内容

距离第五次补充,一晃已经一年多了,细读原本的回答,笔者感觉还是有些地方说得不够清楚,正好结合最近的事情,再多写一点。

关于两篇新闻稿的一些看法。

今年楚才学院有两篇新闻稿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第一篇的链接如下:

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韩凯在宣讲中指出:选择楚才,就意味着选择竞争。从入选楚才到获取外出游学、推荐保送资格等资源,无一不需要竞争。只有无惧竞争、习惯竞争,才能不虚度时光,在奋进中不断成长。”笔者曾经跟韩书记打过交道,笔者个人是非常喜欢韩书记的,原因是笔者觉得他是个有想法、也肯做事情,同时对学生很好的老师。基于这段经历,笔者不太相信韩书记本人会持有这样一种支持恶性竞争的观点,或许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无奈之举,既不想因为实话实说导致劝退新生,又不能完全对新生隐瞒。

关于韩书记的这段话的不合理之处,这里以第二次补充里,笔者提到的 专业老师B 的观点做解释:办试验班的逻辑是学生通过选拔之后,学院就给予对应的资源。而不是学生通过选拔之后,还要再通过竞争来获取资源,那样先前的选拔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方面试点的实际案例,就是楚才学院的前身,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科试点班,相关报道如下:

新闻稿较长,笔者在这里提出其中的两点:1.历史文化学院文科试点班每班满额25人,小班制;2.首届学生,2002级历史文化学院文科试点班全班21名同学全员游学,游学覆盖率100%。很显然,单单就游学资源一项而言,现在的楚才学院已经不及当年的文科试点班,因此笔者才特别强调,楚才学院作为管理者,应当履行对新生的风险告知义务,而不是选择性宣传。新生在充分了解风险之后,才能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最佳选择,每一个新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都是父母培养的心血!不是为楚才学院争取荣誉的工具。

再来看第二篇新闻稿,链接如下:

关键信息有:保研率高达37%;总共有27位同学保研。但是根据楚才学院官网的公示,链接如下:

公示的是有23位同学获得保研资格,另有3位替补的同学。笔者不清楚写这篇新闻稿的两位同学是否知道,为什么公示的是23位同学,最后却有27位同学保研,但是笔者是知道其中一部分原因的。楚才理科班里,有3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是通过材料学院保研的,并不是通过楚才学院。这3位同学,1位保送外校,2位保送本校“十年树人”直博生计划。

在全校大部分学院或多或少地抵触楚才学院、不允许楚才学院的学生在本院保送、评奖学金的情况下,材料学院每年都会拿出本院的推免生指标,大概2-3个给楚才,可以说非常友好了。但是友好归友好,这也事实上造成了一种特权现象,因为文理科班的其他专业的同学是没有这种待遇的,实际上造成了保送的不公平。

对材料学院来说,学校内其他学院遵循的都是进了楚才学院,就不能回到专业学院保研的政策,唯独材料学院例外。这就意味着材料学院每年都会有几个同学,因为有指标给了楚才学院,而失去保研的机会,这可以说是影响前程的重大事情。当然在两个学院的领导看来,这都不算事,规则不公平都是小事,几个学生就算不满,又能闹出什么事呢?(狗头)

对楚才学院来说,就可能会出现某个同学因为自己是材料学院的学生,就可以享有这种特权的加持而保研,而不是他本身的条件足够优秀。还要补充的是,今年除了这3位同学是在材料学院保研,还有1位材料学院的同学没有回去,是留在楚才学院保研的,一共保研了4人,可谓是两边通吃。个中滋味,请诸君自行品评。

就笔者个人感受,一直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材料学院的友好,在很多学院,包括笔者自己的专业学院都抵触楚才学院的情况下,显得很珍贵;另一方面,笔者又觉得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严重损害了部分材料学院和楚才学院同学的利益,他们本不该受到这种对待,谁还不是父母辛苦培养的宝贝呢?一想到可能有学生和家庭可能因此遭受变故,笔者又感觉心痛不已。

千言万语,想起了特朗普的那句“或许这就是人生吧!”人间喜剧。

第七次补充

根据楚才学院院网消息,学院已经更换了领导,由商学院的朱小梅教授出任常务副院长。朱小梅教授是教学岗的老师,未来或许会对现有的制度做一定的变更,也有可能暂时维持现状,因此本回答仅针对2021年之前的楚才学院,仅供诸君参考。

第八次补充

根据最新消息,楚才学院从2020级开始,从阳逻校区回迁本部之后,学生不再集中居住,而是与专业学院的同学住在一起;同时,楚才学院的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取消,正在入党的同学,组织关系转到各个专业学院。

第九次补充

上次补充提到的,原定分享的瓜因为一些个人原因,笔者决定暂时不写了。过段时间,笔者打算随便更一点杂谈,以供参考。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