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培训课程 一、谈管理者培训的课程体系

2023-06-07 10:34: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管理者培训课程 一、谈管理者培训的课程体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管理者培训课程

在培训的江湖上,关于管理者培训的课程是最常见,也表现得最为混乱。同样的主题,甚至会出现不同的课程,同一个课程,不同的讲师也会讲出不同的道道。但相信只要这个人类星球还没有开始流浪,这个星球还需要门类各样的公司为人类生产或服务,管理者的培训就会是一个近似永恒的话题。今天就写点文字,聊一下“管理者的课程体系”这个看起来似乎极度抽象,同时仿佛又有点高难的课题。

本文分为五部分,约5300字,共两张图,阅读时间估计需要10分钟。

一、管理什么?

在培训的江湖上有一门常见的课程《管理的任务与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什么?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家企业的管理者们最需要达成共识的概念。

一切概念的表象都需要拨开外壳,从而去找到内核或本质。

管理的表象概念有哪些呢?

管人理事?

组织与协调?

目标与计划?

科学决策与领导?

可能还有很多,但站在逻辑的角度,其内核一定是简单而明了的。

本文直接略过可能繁复的推论过程,直接给出结论吧。

我认为,“管理什么?”的内核是如下三个词和它们之间的必然关系:

第1个词:目标

第2个词:问题

第3个词:行为

我给出的内在逻辑是:

一切的管理都是:

逻辑第1点:以目标为导向

逻辑第2点:以问题为核心

逻辑第3点:以行为为对象

特别提示:管理的对象不是我们常常以的“人”或者“人财物”或者“人机料法环”,而就是也只能是“行为”(与百度百科上的答案完全不一致)。

一切规则都是为了优化行为服务的;

一切资源都是被行为调动的;

一切问题都是被行为解决的;

从而:

只有管理好行为,才能解决问题;

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达成目标。

而行为,在一个企业中,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角度一:不同层次的行为:

层次1:高层决策者的行为

层次2:中层管理者的行为

层次3:基层执行者的行为

角度二:不同类属的行为:

类属1:个体的行为

类属2: 团队的行为

类属3:组织的行为

注:以上逻辑是后续内容的基础,如果读者严重不同意,可以终止阅读了。

二、管理者是谁?

按上文“管理什么?”的逻辑,管理者是谁?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回答了。

管理者是谁?

管理者是更好地管理个体或团队或组织的行为,高效地解决了问题,从而达成了目标的角色。

三、管理者应该学什么?

回答了上面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管理者的课程体系了。

简单地讲:

管理者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促进管理者的学习,改变管理者或决策者的行为,进一步优化个体或团队或组织的行为,从而更高效地解决了企业的问题,最终达成了企业的目标。

为了探讨管理者的课程体系,在下文中,我将分为如下三步来分析:

第1步:找出课程

第2步:分类课程

第3步:整合课程

先来找出课程。我们可以先把江湖上主要的管理者课程罗列如下:

课程1:《目标与计划管理》

课程2:《PDCA》

课程3:《科学决策》

课程4:《战略管理》

课程5:《创新》

课程6:《绩效改进与优化》

课程7:《项目管理》

课程8:《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课程9:《结构化面试》

课程10:《员工激励》

课程11:《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选育用留)》

课程12:《员工辅导》

课程13:《情境领导力》

课程14:《团队领导力》

课程15:《教练领导力》

课程16:《领导力之剑》

课程17:《组织健康与优化》

课程18:《非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

课程19:《成本管理》

课程20:《风险管理》

课程21:《质量管理》

课程22:《绩效指标设计与考核》

课程23:《管理的任务与管理者的角色》

课程24:《情绪与压力管理》

上述课程基本涵盖了江湖上各类的管理课程,如果我们觉得上述课程多且杂,那就一定需要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它们之间应该有的体系。而建立这个体系的过程,在我看来,又是一次运用结构化思维的过程。

四、课程体系建设之一:分类课程

结构化思维的第一步是分类,我对上述课程的分类结果如下:

类别A:

课程1:《目标与计划管理》

课程2:《PDCA》

课程3:《科学决策》

课程4:《战略管理》

课程5:《创新》

课程6:《绩效改进与优化》

课程16:《领导力之剑》

课程7:《项目管理》

课程A类的分配原因如下:

解析:上述课程在本质是围绕“目标”与“问题”这两个词展开的,A类课程涵盖的主要知识点是:

知识点1:目标确定的原则与选定目标的标准(第1类决策)

知识点2:现况分析的角度与要素

知识点3:界定问题的方法与标准

知识点4:问题背后原因分析的方法

知识点6:选定方案的流程与标准(决策2)

知识点7:编制计划的方法

知识点8:分配任务的方法

注:从管理的基础逻辑出发,所有的管理都是从目标出发,到问题解决并达成目标而结束。为此,上述课程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其中:

课程3:《科学决策》可分为对目标的决策与对方案的决策(决策就是一种选择)

课程4:《战略管理》研讨的是对战略级目标、战略级方案、战略级计划的管理

课程5:《创新》是研讨创新的方法,实质上是研讨如何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推动实现

课程6:《绩效改进与优化》在实质上就是以目标为本,去不断推进问题解决或改进的过程

课程7:《项目管理》实质上也是基于“目标与问题”的管理,但考虑到项目型公司的特殊性,对“目标与问题”的管理导入了特别的流程与方法论。

课程15:《领导力之剑》一课实质是就是站在管理者角度上的《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类别B:

课程8:《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课程9:《结构化面试》

课程10:《员工激励》

课程11:《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选育用留)》

课程12:《员工辅导》

课程13:《情境领导力》

课程14:《团队领导力》

课程15:《教练领导力》

课程17:《组织健康与优化》

解析:上述课程在本质是围绕“行为”这个词展开的,关注的角点是员工、团队及组织的行为,B类课程涵盖的主要知识点是:

知识点1:基于岗位素质要求的人才标准

知识点2:人才选拔、面试的方法与标准

知识点3:人才培养的方法(人才培养关注员工能力的成长)

知识点4:激励下属的方法(员工激励关注员工的职业动机)

知识点5:员工分类与领导的方法

知识点6:团队领导的方法

知识点7:组织管理领导的方法(涉及到组织职能设计、组织流程优化、企业文化建设及组织行为优化)

注:从管理的基础逻辑出发,所有的管理都是从目标开始,到问题解决从而达成目标(从目标到问题再到目标的循环),而管理者的身份就是管理或带领员工、团队或组织去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角色,由此而言,管理者在掌握了A类知识之后,需要继续掌握对“行为”管理的知识。B类课程可以继续分为:

B1:对“员工行为”的管理,相关课程如下

课程8:《人才的选拔-结构化面试》

课程9:《人才的培养》

课程10:《员工激励》

课程11:《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选育用留)》

课程12:《员工辅导》

课程13:《情境领导力》

课程15:《教练领导力》(上)

注1:上述课程知识点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基于岗位要素的胜任力素质标准;

注2:课程11的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8到10,其知识重点就是在理解了岗位胜任标准的基础上去更好地选人、培养人、用人再到留人。在现实的课程实践中,课程11简称为“非人”,一般授课时长为两天,而课程课程8、9、10都可以单独成课,时长也为两天,所以课程11可以理解为是课程8、9、10的浓缩版;

注4:课程14是领导力课程的经典,其英文名“Situational Leadership”,在实质上与孙子兵法里讲的“兵无常形,水无常势”一样,因为领导的员工有不同的类别,所以不同类别的员工应遵循不同的领导方法。

B2:对“团队行为”管理,相关课程如下

课程14:《团队领导力》

课程15:《教练领导力》(下)

上述两课程共同关注对团队的管理方法,其中:

课程14的内容有如下重点:

1. 优秀团队的共同特质(类似于岗位的胜任力标准)

2. 打造优秀团队的方法

课程15《教练领导力》除了关注辅导员工去“界定、分析乃至解决问题”

外,同时还会关注管理者如何辅导一个团队去“界定、分析乃至解决问题”,因此,课程15的部分内容与团队的行为模式关联;

B3:对“组织行为”的管理,重点课程是

课程17:《组织健康与优化》

组织与团队最大的不同表现在:

1. 组织需要明确而清晰的职能分工与权责界定

2. 组织中需要明文规定的流程

3. 组织中需要健康而成体系的企业文化

类别C:

课程18:《非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简称“非财”)

课程19:《成本管理》

课程20:《风险管理》

课程21:《质量管理》

课程22:《绩效指标设计与考核》

注:从管理的任务出发,C类课程关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控制类因素,

C类课程涵盖的主要知识点是:

知识点1: 资金的预算与控制方法(对应课程18)

知识点2: 目标成本与动态成本管控的标准与方法(对应课程19)

知识点3: 风险分类的标准与风险管控的方法(对应课程20)

知识点4: 质量分类标准与管控的方法(对应课程21)

知识点5: 绩效指标设计、绩效考核的标准及方法(对应课程22)

注1:课程21在培训领域中,非制造类企业不选择其作为管理干部的相关课程

1. 在课程A类中,课程1目标管理的中心任务是选择目标(目标的决策)与设立;

2. 在课程A类中,课程6绩效改进的要点在于围绕目标,推进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式的优化;

3. 在课程C类中,绩效指标设计与考核则是通过把目标指标化(从目标-Objective到指标-Indicator),实施以指标为基准的绩效过程管控。

所以,在课程设计的逻辑上,可以把课程1 《目标与计划管理》,课程6《绩效改进与管理》及课程22《绩效指标设计与考核》融合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绩效管理》(提示:在绩效指标设计上,常用的工具是SMART、KPI及BSC;在绩效改进的流程上,最近引入的工具有OKR,但很多人把OKR误以为是类似于KPI的指标设计标准)。

类别D:

课程23:《管理的任务与管理者的角色》

如果说上述ABC三类课程涵盖了管理者应该掌握的方法与工具,D类课程就是这三类课程的引子,在此课程中,需要帮助管理入门者理解如下知识点:

知识点1: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知识点2:管理者是谁?(管理者与执行者在角色上的区别)

知识点3: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标准

知识点4:管理者应掌握的能力标准

知识点5:管理者的基本沟通能力

类别E:

课程24:《情绪与压力管理》

上述ABCD四类课程都与管理者的任务及角色相关,类别E则是需要管理者掌握的自我管理的方法,特别表现为情绪管理与压力管理。

五、课程体系建设之二:整合课程

在分类ABCDE类课程后,我们可以整合管理者的课程体系了。

第1步:管理知识系列课程的整合

以上述ABCDE五类课程知识为分类前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小结:

A类课程是管理认知课程体系的主轴,其它管理知识本质上以此类为中心,它强调对目标、问题、方案、决策、计划及任务的管理;

B类课程是管理认知课程体系中的主要分支之一,它强调对员工,对团队及对组织行为的管理;

C类课程是管理认知课程体系中主要分支之二,它强调过程中的控制要素;

D类课程是管理认知课程体系的引子;

E类课程是管理认知课程体系中基础,它强调管理者在工作中对自我的调试。

第2步:加入课程《系统思维》

在管理知识类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我个人最重视的课程《系统思维》应该加入到整个课程的体系中,如图2所示:

管理技能与管理知识无关,具体就只表现为管理者表达与倾听的技能(表达与倾听时的语速,语调、手势、眼神等),一切所谓的“成本管理技能、创新管理技能”等耳熟能详的概念都是混淆了技能、知识及能力的区别(耳熟不一定就能详,没有思考,所有的知识都在脑海中仿佛就是一堆浆糊)。所以,管理者的技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不需要单独涉及。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