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做决策 彼得·德鲁克:卓越的管理者,是如何做出有效决策的

2023-11-17 23:42: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管理者做决策 彼得·德鲁克:卓越的管理者,是如何做出有效决策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管理者做决策

彼得·德鲁克认为决策就是判断,是在各种可行性方案之间进行选择,但很少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进行选择,而主要是在“几乎正确”和“可能错误”之间进行选择。更常见的情况是,在两种不同行为方案之间进行选择,而这两者之间很难说哪个更正确。

显然,彼得·德鲁克关于“如何做出有效的决策”的论述与传统教科书中的“科学决策”颇有不同。彼得·德鲁克关于有效决策的基本概念、方式和方法基于他多年的管理咨询工作经验。换言之,他的概念、方式和方法源于实践,而非闭门造车。以下enjoy:

作者:斯凯恩

1 决策始于看法

绝大多数论述决策的书都这么说:“第一步是搜集资料。”但是,管理者都知道,人们进行决策并不是从真相开始,而是从看法开始的。而看法只不过是些未经检验的假设,除非经过现实的检验,不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

为确定真相是怎样的,先要确定相关的标准。这是有效决策的关键,并常常是最易引起争论的地方。

决策者只有从看法开始,才能发现决策是关于什么事的。人们所提供的答案当然是各不相同的。绝大多数看法上的分歧,反映了一种潜在的、常常是隐蔽的关于决策实际上要解决什么问题的分歧。因此,有效决策的第一步是确定各种可能的问题。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懂得,人们干事情并不是从寻找事物真相开始,而是先从想法开始。人们总是先有想法,然后再采取行动。

惟一缜密的方法,惟一有利于我们用实践来检验想法的办法就是“先有想法,后有行动”,这也是我们做决策时应该采取的办法。决策是从没有经过测试的假设开始的,而这恰恰就是决策或科学研究的惟一起点。

因此,有效的决策者鼓励提出各种看法,但他也坚持要求提出这些看法的人用现实来检验看法,看看会有怎样的结果。因此,有效的决策者提出以下问题:

“为了检验这项假设是否正确,我们必须了解些什么?”“要使这项假设成立,需要些什么事实?”

他使自己和一同工作的人习惯于仔细考虑并确定必须寻找些什么、研究些什么、检验些什么。他还坚持认为,提出想法的人也有责任说清楚:人们可以并且应该期待和寻找什么样的事实真相。

最关键的问题也许是:“对讨论的问题和所要做出的决策适用的相关标准是什么?”通过对有效的决策做出的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决策人在寻找合适的相关标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和思考。

2 在没有不同意见之前,不要做出决策

一个人如果不考虑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他的思想就是闭塞的。卓有成效的决策者往往不求意见的一致,反而十分喜欢听取不同的想法,这正好与一般的教科书中关于决策的原则截然相反。

有效的决策绝非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做出来的。只有通过对立观点的交锋,不同看法的对话,以及从各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中做出一种选择之后,管理者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因此,决策的第一条规则就是:在没有不同意见之前,不要做出决策。

通用汽车公司的第八任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做决策从来不靠“直觉”。他总是强调必须用事实来检验意见,并确实保证不要从结论开始再回头来找支持这一结论的事实。他知道,正确的决策要求有恰当的不同意见。

德鲁克指出,做决策之所以需要有不同的意见,有三点理由:

第一,保证决策者不受组织中某个利益体的束缚。每一个人都在某些方面对决策者有所要求。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恳求者,而且往往是十分真诚的,试图使决策者有利于他。无论决策者是美国总统还是年轻的工程师,都是这样。

第二,只有有了不同意见才能为一项决策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一项没有其他备选方案的决策,无论它经过了怎样仔细的思考,都是一种赌徒式的孤注一掷。一项决策被证实为错误的可能性是高度存在的,这或者是由于它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或者是由于情况的变化使得它变成错误的。如果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仔细考虑了各种备选方案,那么假如原来的决策行不通,就能拿出已经仔细考虑过、研究过的补救方案。如果没有这样的备选方案,当实际情况表明一种决策行不通时,很可能使决策相关方遭到惨重失败。

最后,不同意见是激发想象力所必需的。当人们为问题寻找一种惟一正确的答案时,可能并不需要想象力。在管理者所处理的具有真正的非确定性的所有事情中,无论所处理的是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或军事的事务,人们都需要创造性的答案。而这就意味着需要想象力,领悟和理解新的、不同的方法。第一流的想象力并不是随处可见的,但也并不像普遍认为的那样稀少。但是,想象力需加以挑战和激发,否则将被表面看来正确而实际上却是虚假或不完全的意见所迷惑。

不同意见使可能有理的看法转化为正确的看法,使正确看法转化为良好的决策。

3 避免不必要的决策

有一个问题是有效的决策者必须回答的:“究竟要不要做决策?”

彼得·德鲁克认为,任何决策都是有风险的,要避免不必要的决策。早在几千年前,医生就有这么一条原则:如果病状会自行消失或不至于恶化,而且不危及旁人,就不要采取任何措施。

有些情况,不必采取任何行动,事情也会正常地发展下去。如果对于“我们不采取行动会怎么样”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事情会正常地发展下去”,那就不要去干预。还有些情况,虽然使人烦恼,却并不重要,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那也不要去干预。当不采取行动则情况可能恶化时,人们才必须做出决策。但是懂得这个道理的管理者不是太多。

绝大多数的决策处于两种极端之间,问题不会自行消除,但也不会变得严重恶化。换言之,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我们也完全能够生存下去。但是,如果我们采取行动,就能使情况有所改善,虽然不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和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决策者应对采取行动需付出的努力和风险以及不采取行动的风险进行比较。这里并不存在一种正确决策的公式。但指导方针却是极为清楚的,所以在具体情况下做出决策并不困难。这种指导方针是:

如果利益大大超过成本和风险,那就采取行动;或者采取行动,或者不采取行动,但决不要模棱两可或采取折中办法。

4 决策需要勇气

现在已准备好,可以做决策了。事实细节已仔细考虑过,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已提出,各种风险和收获也已衡量过,谁应该做什么也已明白。到了这一步,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路线已相当清楚,可以说决策已“自行做出”。

但正是在这一步,绝大多数决策却失败了。因为这时突然发现,这项决策并不讨人喜欢,并不受人欢迎,并不易于实行。

决策不仅需要判断力,还需要勇气。事实是,从来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决策。人们常常必须付出一些代价,牺牲一些愿望。

人们始终必须在各种互相冲突的目标、互相冲突的看法、互相冲突的优先顺序之间进行平衡。最好的决策也只是一种近似,而且是一种风险。始终存在着一些压力,要求决策者做些妥协以便赢得人们的支持,安慰那些强有力的反对派,或者两面下注以防范风险。

要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有效的决策,决策者必须在开始时只坚定地问“什么是正确的”而不问“谁是正确的”。人们最终必须做出妥协。但是,如果人们不是从最能满足客观要求的决策出发,最终就会做出错误的、放弃了基本要点的妥协。

因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妥协:

一种妥协可以用一句古老的谚语来表示:“半块面包总比没有面包好。”

另一种妥协可以用所罗门判案的故事来表示:“半个婴儿比没有婴儿坏。”

在上述第一个例子中,客观要求还是得到了满足。面包的作用在于它是食物,半块面包也还是食物。可是,半个婴儿不再是半个活生生的、会成长的小孩了,而是分成两半的尸体。

尤其重要的是,决策之前不应考虑“哪些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以及“哪些最好不提出以免遭到反对”。人们担心的事往往不会发生,而没有考虑到的反对和困难,却往往突然冒出来成为不可克服的障碍。

换句话说,人们如果从“什么是人们可以接受的”这一问题出发,会无所收获。而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却失去了得出有效答案的机会。

5 反馈是决策的组成部分

在决策之中必须包含一种反馈制度,以便对照着实际情况持续检查决策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决策很少按预先设想的方式实现。即使是最好的决策也会碰到波折、未曾预料的障碍以及各种意外事件。即使是最有效的决策最终也会变得陈旧。如果没有决策结果的反馈,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首先应该用书面形式明确规定预期的结果。其次,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这种反馈机制本身就是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在决策过程中就拟定出来。

一个最好的方案

管理者的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应当有明确的要素和相关的步骤。有效的管理者通常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什么时候应依据原则做决策,什么时候却应依据实际情况决策。他们知道最具有欺骗性的决策,是好、坏两面的折中决策;他们能分辨出这两面的差异。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他们知道最费时的不是决策本身,而是决策的推行。一项决策若不能演化成为“工作”,则不称其为决策,至多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也就是说:有效的决策固然是以最高层次的观念理解为基础,但决策的推行却必须力求接近工作阶层,力求简单。

20世纪初美国贝尔电话公司总裁维尔先生就是一位最有效的决策人。维尔在担任该公司总裁的近20年中,创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具规模、成长最快的民营企业。

贝尔公司为何能有如此成就?

绝非由于幸运,也绝非由于所谓“美国人的保守作风”,主要原因在于维尔作出的三项“大决策”:

一开始,维尔看清了一个电话公司要想保持其民营形态,自主经营,就必须具有一个突出而与众不同的局面。因此维尔有了第一个重要观念:贝尔公司虽是民营企业,但要比任何政府机构都更加关注社会大众的利益,而且应更为积极。为此,维尔决定贝尔电话公司必须预测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满足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维尔还有另一项新认识:一个全国性的电讯事业,绝不能以传统的“自由”企业来看待。换句话说,绝不能是一项无拘无束的事业。他认为要避免政府的收购,惟一的方法就是所谓的“公众管制”。

维尔的第三个大决策是建立贝尔研究所,使之成为企业界最成功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这一项决策也是以他的一个独占性民营企业必须自强不息、保持活力的观念为出发点。在做这一决策时,他曾经自问:“像贝尔公司这样的独占性企业,如何才能永葆其雄厚的竞争力?”当然,他的所谓“竞争力”,并不是通常在有同业竞争情况下的竞争力。但他知道,一个独占性的企业如果缺乏竞争力,就将停滞不前,不能进一步成长和革新。

在维尔看来,一个独占性的企业虽然没有“对手”,但应该以“将来”为“对手”。对电讯事业来说,技术最为重要,它有无前途,完全取决于其技术能否时时更新。

现在,维尔的观念已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6 有效决策的五大要素

第一,辨明问题的实质。

有效的决策人,首先需要辨明问题的性质:这是一再发生的常见问题呢?还是偶然的例外?如果是常见的老毛病,就应依原则来根治;如果是偶然发生的例外,则应该根据情况作个别的处置。

按问题的“发生”情形来说,不仅可简单分为“例常”和“例外”两类,还可将它分成四类:

第一类,十分常见的问题。

第二类,问题虽然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在本质上仍是一个常见问题。

第三类,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例如1965年11月间,美国整个东北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全面停电,这确是一次真正的特殊偶发事件。又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期,因孕妇服用“泰利多迈”而产生畸形婴儿所造成的悲剧,也属于这一类。)

第四类,首次出现的常见事件。

就上面所举两例来说: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停电和“泰利多迈”导致的畸形婴儿,直到今天我们才判定其均为常见事件的首次出现。我们已具备现代化电力技术和医学知识,如果能寻求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停电事件和畸形婴儿的悲剧就不至于一再发生。

除了上述第三类的真正偶发的特殊事件之外,其余三类都需要作为一种常见问题解决。换句话说需要制定一种规则、一种政策、一种原则。一旦有了正确的原则,那么一切类似问题都能够妥善解决。换句话说,当问题再度发生时,就可根据原则做出处理。只有第三类真正偶发的特殊事件,才必须个别解决而没有常理可循。

有效的决策者常需花费很多时间来确定问题的属性。否则,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在碰见问题时总是要先假定该问题为常见性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症状,另有其基本的症结所在。他致力于找出真正的问题而不会满足于消除表面的问题。

即使问题确属偶然发生,一位优秀的决策者也会首先怀疑,这是不是另一种新的常见问题的首次出现。

有效的管理者所做的决策不多,但这并不是因为做一项原则性的大决策需要很长时间的缘故。事实上原则性的决策,通常不会比临时的决策所需的时间更长。这是由于有效的管理者实际上没有做大决策的必要。他既已经设计了一套规则和政策来解决常见事件,就表示这种规则和政策能够对种种问题都适用。

一位管理者如果天天要做决策,时时要做决策,那么他就会是一个疏懒和无效的人。

第二,解决问题的规范。

决策方法的第二项要素,在于找出解决问题应遵循的规范。决策的最基本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最低限度应达到什么目的?应满足什么条件?若用科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所谓的“边界条件”。一项有效的决策,必须符合边界条件,必须足以达成最低限度的目的。

当边界条件说明得越清楚越精细时,据此而做出的决策就越有效,就越能解决所有必须解决的问题。反之,当边界条件不明确时,所做的决策必将是一项无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

一项不能符合边界情况的决策,一定是无效且不适当的决策。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会比一项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有害。当然,不符边界条件与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这两者本身都是错误的决策。不过,如果只是边界条件错了,还可能有修正的余地,仍可能转化为有效的决策。如果根本就与规范相反,那就难于补救了。

事实上,边界条件必须思考清楚:必须知道决策什么时候应坚决抛弃。

在各种不同的可能决策中,要想看出哪项决策最具危险(所谓最危险的决策,就是勉强可行的决策,只有在一切情况顺利之下,才可能达成的决策),就必须了解边界条件。但凡每一项决策,都必有其意义。但当我们进一步探究决策所必须满足的规范时,便可能发现各项规范有互相冲突的部分。所以,一项决策至多也只是可能成功而已。若要成功就必须寄望于奇迹,但我们并不能依赖奇迹。

如果一项决策必须同时符合两项互相冲突的规范,那么该项决策根本不是决策,只能寄望于奇迹的发生。

要正确掌握规范和设定边界条件就不能以“事实”为凭,而应根据我们对事实的理解。这是一种具有风险的判断。任何人都难免有错误的决策,事实上任何人也确实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但任何人在做决策时,都不能不顾及边界条件。

第三,思考方向的正确性。

决策的第三个要素是研究“正当”的决策是什么,而不再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人往往会有采取折中办法的倾向。如果我们不了解符合规范及边界条件的“正当”决策是什么,那我们将无法辨别正当的折衷决策和错误的折衷决策,而误入错误的折衷决策中去。

关于决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受的问题,如果经常考虑如何能被他人接受,又担心遭人反对,那就完全是在浪费时间,不会有什么结果。世间的事,你所担心的往往永不会出现;而你所未担心的,却可能于一瞬间变成极大的阻碍。

这就是说,如果一开始你便自问“这样做恐怕别人不肯接受吧”,那你将永无结果。因为在你这样考虑时,往往就不敢提出最重要的结论,所以你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和正确的答案。

第四,将决策付诸实施。

决策的第四个要素,是使决策付诸实施。考虑边界条件,是决策过程中最难的一步,使决策付诸实施则是最费时的一步。然而从决策开始,我们就该将行动的承诺纳入决策中去,否则便是纸上谈兵。

事实上,如果一项决策没有列举出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将之划定为某某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至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

使决策付诸实施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谁应该了解这项决策,应该采取什么行动,由谁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应如何进行才能使实施的人确能实施。尤其是第一项和最后一项,往往最易被人忽略,这样即使有了结果,也会出现偏差。

第五,决策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决策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在决策中建立一项资料回馈制度,以便经常对决策所预期的成果作实际的评价。

决策是“人”所做出的;而“人”总免不了犯错误,至多只能在短期内没有错误。即使是最好的决策,也有出现错误的可能;即使最有效的决策,也有时过境迁,归于无用的一天。

自从电脑问世以来,决策的实效性就更加重要了。因为有了电脑,决策人和执行层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了。所以,如果管理者只是坐在办公室,不到工作现场,他的工作与实际情形必将严重脱节。另外,电脑处理的只是抽象资料,而抽象资料必须经常与实况核对才行,否则,电脑必将引人误入歧路。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决策往往都是以几项假定为根据。这些假定是否已发生变更?是否已不合时宜?而要知道这些,只有亲自检查才最为可靠。同时,假定的东西迟早会过时,世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情。

我们常看到许多早该修改的措施却始终没有修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管理者不肯亲自去了解情况。企业的决策如此,政府的政策也是如此。我们需要组织化的资料作为回馈。我们需要数字,也需要报告。如果回馈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如果我们不肯亲自察看,那么我们的决策必然会缺乏有效性。

灵感的温床与惊人的突破或伟大的胜利无关。获得创造性想法的关键在于,你应朝着较大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累积一个又一个微小的胜利,比如进行小型创新和解决难题。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