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干部与公务员有序流动 让基层青年干部合理有序流动

2023-10-19 04:55: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事业干部与公务员有序流动 让基层青年干部合理有序流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事业干部与公务员有序流动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800字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字篇一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

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着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却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

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换句话说,当政府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的本身也就变小了。

或许,我单纯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将这两种政策换个位置,相同的权衡取舍,也许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个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们不应该由于帮助了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那些成功的人。

所以说,认识到生活中的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

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了。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face tradeoffs.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

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1/3,收益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2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

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 apple 的总裁,oracle 的总裁,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60——80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觉得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500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哪怕花5万块钱延长一天的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在50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对于我来说,50块钱还不是一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50块钱吧。到我快死的时候,这50块钱也许连1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1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希望能帮助您!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800字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字篇二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1.需求与供给。供求关系贯穿全文。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掌握了供求关系,连一只鹦鹉都可以做经济学家”。的确,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大多数经济现象。在我们不知道任何经济学之前,其实已经了解了供求关系,例如,天下大雨,青菜产量下降,青菜价格自然上升。供求关系实际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市场总是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创造最大的剩余价值。通过供求曲线,分析了税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税收会降低经济总福利;还分析了进出口对经济总福利的影响,总的来说,进出口会增加一国的经济总福利,也验证了开篇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的,“贸易使人们生活变好”。

2.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成本,边际效益。 这一点体会尤深。比如说,当你在家吃饭时,还剩下一点,但是你已经感觉饱了,再吃就过了,你会选择吃完不浪费,还是不吃?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不吃,因为此时你吃下一口饭的边际效益为零或者负(如果你一定要说你的边际效益是少浪费一口粮食的话,但是那种精神上的满足已经不是讨论范畴了)。

3.价格歧视可以解释团购、抵用券等现实经济活动。价格歧视的另一个常见的地方是精装书和平装书,其实二者差别不是很大,但价格差异常常是几倍。因为二者的销售对象不一样:前者是作者的fans或对钱不敏感的土豪;后者针对的是普通消费群体。

4.作者总是建议让市场自己来调整经济,即让“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经济,而不鼓励政府过多的宏观调整。原因很简单,市场总是能有效率的配置资源,找到供求平衡点,而人为力量的插入,会打破平衡点,经济总福利会减少。关于这点,总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经济状况。我对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听说政府调控较多,但是很难说政府调控是好还是不好,至少,我目前还没有分析好坏的能力。

5.公地悲剧。 人是自私的,公有的东西大家都不会努力去珍惜,比如河里的鱼,野生动物,因为谁捕鱼多,或者谁猎杀得多,谁将会拥有更多的利益,一个人不会去关心这种动物会不会灭绝,只关心我不猎杀,其他人也会猎杀,因此我尽最大的力量去猎杀。 因此能够私有化的东西就私有化,比如一片森林属于某个人,他就会考虑猎杀多少动物,能达到利益最高,而不会颟頇地赶尽杀绝。作者举了个例子,黄牛和大象在很多年前,数量都很多,现在黄牛还是很多,大象因为象牙不断被偷猎,数量越来越少。黄牛多的原因是,黄牛肉可以合法交易,很多人养殖黄牛,通过出售黄牛肉来获取利益。而象牙交易非法,大象不是私有的,人们不会努力保护大象,就算你发现有人偷猎,你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者提出,如果象牙交易合法(有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人们可以通过出售象牙获取利益,再将大象私有化,人们就会像养殖黄牛一样养殖大象,只要有利可图,大象就不会绝种,反而数量可能增加。

6.宏观经济学概念。gdp,cpi,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等概念,以及这些宏观指标如何计算。gdp就是全国生产的总蛋糕:一部分给人民吃掉(消费)、一部分不吃,留着以后再吃(投资)、一部分给政府吃(政府购买)、一部分卖给外国人吃(净出口)。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宏观经济指标常常分为真实的和名义的。比如真实gdp和名义gdp。真实gdp是不涉及到物价水平,它假设物价跟基年(用来比较的年份)的物价一样,也就是只跟国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综合。名义gdp的计算采用当年的物价水平。通过真实gdp和名义gdp可以计算gdp平减指数,从而计算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的另一个计算方式是采用cpi。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这个比较好理解。例如今年的名义利率(银行给你的利率)是5%,但是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所以真实利率只有3%。

7.货币量与利率是宏观调控的神器。利率高了,人们就偏向与存钱,人们消费的钱就少了;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代价也大了,企业用于投资的钱少了,社会总需求减少。反过来,利率低了,社会总需求增加。书中所讲,美国调整利率的方法是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量来实现的,政府用现金赎回政府债券,货币流向金融机构(银行),银行准备金增加,利率降低。

有些东西看了就忘,有些东西没记住也没忘,有些东西暂时记住了,还有些东西已经记住了。

细节容易被遗忘,但是思维方式、思想只要当时明了,就不容易被遗忘。看了一本书,总会被“潜移默化”的。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800字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字篇三

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对于神秘而陌生的经济学,我希望去探索和了解它。我在网站上搜索关于经济学的书籍,网友们如此评论了一些优秀的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生的道理。斯蒂格利茨教授才华横溢,读他的《经济学》就好像听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布道,既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是又总好像在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则像是一个年轻而时尚的老师,谈吐风趣、风度翩翩,总是坐在学生的桌子上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甚至有一位读者还说,他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读完这本书的。我选择了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可以说是一次十分愉快的体验,学习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为什么你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在纽约市找公寓如此困难?为什么如果旅客周六停留一个晚上,航空公司对往返机票的收费就要低一些?为什么罗宾·威廉姆斯作为电影明星得到的报酬如此之高?为什么许多非洲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此低下?为什么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率高,而另一些国家物价稳定?为什么在一些年份找工作容易,而在另一些年份困难?这些只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

学习经济学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当你是学生时,你要决定在学校学习多少年。一旦你参加了工作,你要决定把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以及如何将你的储蓄用于投资。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要管理一家小企业或一个大公司,而且你要决定为你的产品制定多高的价格。经济学将使你从一个新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好地做出这些决策。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提供一些有助于你致富的工具。

学习经济学的第三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作为一个 1

选民,你要帮助选择指导社会资源配置的政策。当决定支持哪一种政策时,你会发现自己提出了各种经济学问题:各种不同形式税收带来的负担是多大?与其他国家自由贸易的后果是什么?保护环境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政府的预算赤字如何影响经济?这些问题以及类似的问题总是萦绕在市政机关、州长办公室和白宫的决策者的脑海里。

因此,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当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还是坐在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中,你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然而,经济学著作大都充满了抽象的概念、生硬的图表、艰深的数学公式和模型,读起来让人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巧妙地将枯燥的经济学变得有趣,“让更多的想了解经济知识的人看了本书后不再恐惧经济学”,而是感到“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对经济学感兴趣,曼昆在举例子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当红的影星、体育明星、甚至富有争议的电视剧(比如《欲望城市》)。其他经济学家如大胡子克鲁格曼、畅销书作者瑟罗等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也会被他信手拈来。读曼昆的书,可以改变人们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看法。曼昆有一个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这种趣味性无疑十分重要!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一条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稀缺性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对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第十八章中,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如小李和小张是一对感情很好的恋人(开始考虑结婚),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上班族,如果两人分开住,就得花两份房租。但倘若两人合租就会减少一份房租(假设小张搬过来),此时,对于小李来说,小张住进来的边际成本就为零。两人的同居行为是符合理性人思维的。还有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曼昆在这本书中的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提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主要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上下册都提到了这个原理,上册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中关于租金控制的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下册的第二十六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保障谈到有些人因为能获得失业的保障而不愿就业,造成政府沉重的负担。曼昆都是从宏观角度阐述该原理的,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

无论经济学理论的证明过程如何高深,但它总可以用简明的浅显的语言描述出来。对于初涉经济学的人而言,这样的经济学教育意味着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进入经济学殿堂,而不被刻意布置的那些没有必要的钟鼎器皿和幔帐弄得不知所措,也不会被那种神秘主义的表述方法所蒙蔽。这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800字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字篇四

《经济学基础第七版》读后感

2018级法学肖佩2018053798 犹记得在一开学,龙老师便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经济学的书籍,而我从书单中选择了《经济学基础》这本书与后来学到经济学十大原理和老师讲述的阿克洛夫对二手单车市场研究的故事深受的震撼和由此产生的兴趣十分有关。正如老师说的,经济现象就像“牛奶可乐”、“豆浆面包”一样普遍但能细心观察这些现象并概括出原理的人却很少。所以,当我发现此书有对十大原理深入分析时便下定决心选了它,希望接着课堂上老师对此的讲解能有更全面的了解。本书共九篇内容,我选择重点阅读第七篇:长期中的真实经济。因为文中关于gdp、储蓄、投资、金融体系等“接地气”的内容十分吸引我,除此之外,还有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与我高中政治学的许多内容对应,希望通过此次自主学习能拓展之前所学。我认为这篇读后感更像是读书随笔,我的阅读思维是努力把书中的各类知识与十大原理对应,由此引发思考和产生很多疑惑,希望以下提的一些问题能得到龙老师的解答。在此篇的第一章:生产与增长中,集中研究的是真实gdp水平及其增长的长期决定因素。我总结出研究的步骤是第一:考察收集人均真实gdp的国际数据;第二:考察生产率(一个工人每小时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的作用并考虑决定一国生产率的因素;第三:则是考虑生产率和一国采取的经济政策之间的联系。在步骤一中有一各关于经济增长的思考题,其大致内容是:著名大亨洛克菲勒的财富相当于今天的2000亿美元,如果这笔钱属于你但是需要你放弃目前便利的生活,是否愿意?看到这个问题我立即想到了高中学的生产决定消费,影响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这个知识点。这也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现在用全新的思维考虑是否可以认为,不同时点上货币量的标准物价指数是无法充分反映经济中新物品的引入。因此,通货膨胀被高估了,其暗含的则是真实经济增长率被低估了。由于巨大的技术进步,可以说作为普通的人我比一个世纪以前最富的美国人还富有(我会选择拒绝上述交换,因为我无法离开现今的电子设备、各类交通工具和先进药物等),然而,在标准经济统计中这个事实应该不存吧。在第二步讲述生产率时,我想到龙老师上课引用的《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什么决定了克鲁索的生活水平呢?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生产率。他每小时捕鱼越多晚饭吃的鱼就越多,或者他可以空余出多余时间去抓野鸡,这样他的晚饭更丰盛。以此类推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美国人比尼日利亚人生活好那是因为美国工人的生产率比尼日利亚工人高。但是同时我又想到,这里应该可以补充生产率按所考察的生产要素或测定方法不同应该分成不同种类。比如中国大部分能量生产率很明显低于美国,所以即使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

还有一个原因我认为和基金费率有关,从基金费率的角度看,伴随着规模的不断增长,美国共同基金费率逐渐下滑。2000年的时候,股票基金的平均费率差不多有1%,到了2017年股票基金的平均费率降低到了0.59%。费率降幅高达40%。混合基金和债券基金的费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中国目前应该还停留在股民担心基金经理圈钱跑路的情况。所以,十分希望龙老师能为我讲解一下为什么中国共同基金发展缓慢,以及您对其发展有什么期待。如果您意愿进行投资,您会选择哪种方式?(或许老师作为专业人士,我的这个选择问题有点傻~)。除了共同基金这个知识,在金融体系这一节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金融市场宏观经济作用的会计恒等式,这也是最让我头痛的内容。其中涉及到的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预算盈余与赤字等概念我能区分但是综合考虑我就不能理清思路了。

还有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去分析这五大种情况而其他市场情况不去分析。在您课件中五种情况的上一个内容是厂商实现其最大化利润的条件即mr=mc,这和接下来讨论各种利润条件有什么关系?

ppsp0do完全竞争下的市场均衡(行业需求曲线)qdoq个别厂商的需求曲线(厂商需求曲线)如果厂商试图提高价格,销售将降为零,厂商没有必要降低价格 最后一个问题是上面这张图中的厂商需求曲线为什么平直的线虽然老师上课时有强调但是我还是不是很理解。希望龙老师能帮忙讲解一下。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800字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字篇五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

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着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2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3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却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

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

4 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5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换句话说,当政府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的本身也就变小了。

或许,我单纯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将这两种政策换个位置,相同的权衡取舍,也许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个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们不应该由于帮助了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那些成功的人。

所以说,认识到生活中的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6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

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了。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face tradeoffs.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7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1/3,收益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2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

8 失去的工作机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 apple 的总裁,oracle 的总裁,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60;;80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觉得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500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哪怕花5万块钱延长一天的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在50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对于我来说,50块钱还不是一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50块钱吧。到我快死的时候,这50块钱也许连1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1个小时,已经很

9 合算了。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读后感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