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 )A生理自我

2024-01-23 04:22: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 )A生理自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 )A生理自我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包括对自身机体及其状态、肢体活动状态、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包括自我观念、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控制等内容。

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因此,自我意识对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二是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三是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

自我意识的意识性 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

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包含哪些成分,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结构。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从形式上分类。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主要包括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知,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自我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包括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教育则是自我调节的最高级形式。这是因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自我控制就是自我控制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制力的优劣决定着学习、工作、生活的成败。自制力强的人,在控制方面就会表现出自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信、自律,在任何阶段都有明确的追求目标,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主动而有节制,有责任感,遇事沉着冷静,果断而坚毅,决不半途而废。自制力差的人,往往目标不清,易受暗示,缺乏主见,优柔寡断,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都缺乏控制能力,凡事都难以坚持到底。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自我认识是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都有着调节作用。三个方面整合一致,就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2、从内容上分类。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类。

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意识等。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不能接纳,觉得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等,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和缺乏信心。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

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也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善于交流或沟通,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等,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寂寞。

3、从自我观念上分类。从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

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现实中我的认识。

投射自我是指个体想象中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投射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往往有差距。差距越大,个体便越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

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的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也不一定是一致的。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逆反期、青年期、中年期等多个阶段,每一阶段自我意识都呈现出不同特点。

婴儿期(0~3岁)。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大体分为无意识、镜像自我、主体我和客体我等过程。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早期自我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亲子交往的质量。父母的爱心,给孩子的安全感和热情鼓励等有利于积极健康自我的发展。

幼儿期(3~6岁)。幼儿期又称学前期,属于儿童第一逆反期。发展特点:一要实现自我意志、自我价值感,希望父母和亲近的人接纳自己“我长大了”并“很能干”的“现实”;二要参与成人的生活活动,自以为别人能干的事自己也能干,并大胆付诸实际行动;对别人的代做持反对态度,喜欢说“我自己做”;愿意听“你真棒”等表扬。父母要理智面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指导儿童并创造条件,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训练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力,了解儿童特长和优势,并有意识地培养多方面的才能,以增强儿童获得成就感。童年期( 7~13岁)。童年期属小学阶段,是奠定学习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包括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两个方面。

少年期(11/12~15/16岁)。少年期的儿童正处于初中阶段,是个体生理迅速发育直至达到成熟的一段时期。该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着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的特点是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

逆反期。反抗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青年期(17~ 35岁)。这一时期主要是形成自我概念。对自我的认识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品行成分三种成分。一个人是否具有适当的自我概念,对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青年期。青年期是自我发现、自我意识形成和人格再构成的时期,是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以社会角色出现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时期。这个时期,要经历复杂而艰难的同一性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选择。

中年期。中年期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具有整合能力,对道德、价值、目的和思想过程进行整合,自我的改变意味着个体的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年期。成年期的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自我发展的一种水平。即遵奉者水平、公平水平、自主水平、整合水平。

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不仅是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将影响和制约其人生选择和行为取向。

自我意识的作用有四点:

1、目标导向作用。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明确目标,建立目标导航机制,以调动自身潜能,激发内生动力。

2、自我控制作用。人要获得发展、取得成就,光有目标不行,还必须具备自制意识,对自己的情感、行动加以调节和控制,以保证实现自己的目标。

3、内省作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实现“理想自我”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需要及时反省,找到受挫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内容,使其与“现实自我”趋于统一。

4、激励作用。正确的自我意识可帮助自己形成准确的自我认知与评价,建立自立、自主、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体的潜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克服负性自我意识,强化正性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意识的良性循环。

自我意识的提升途径:

提升自我意识的途径有以下五个方面:

1、正确的自我认知。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要从多方位建立,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

2、客观的自我评价。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失。

3、积极的自我提升。当人们期望成功时,必然会尽最大努力;而当面对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坚持力。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性。

4、克服自我障碍。自我障碍随处可见。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必须主动克服自我障碍,进行积极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尝试。

5、关注自我成长。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将成长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人生始终,随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以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