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标志是什么 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自我意识的标志是什么 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我意识的本质是敌意的警觉。
原始的生物并不需要“自我意识”这样的东西。饿了就去吃,累了就去睡,发情了就去交配,这些行为都直接受到基因的控制,动物们完成这样的事情不需要一个额外的“自我意识”来进行辅助性的思考。
没有自我意识,实际上就意味着没有对事物进行区分的能力。无法清晰地认识到“我”,意味着同时也不能理解“我”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差别。所有的行为和感知都直接被基因层面的本能所控制,这意味着动物将会一直生活在一种“物我不分”的混沌的类梦境状态下。
然而有一种情况,动物们必须从这种“物我不分”的梦境里苏醒。他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具体客观事物和自己之间的差别,他必须产生出明晰的“他者”的观念,并且据此出现所谓的“自我意识”。
这种情况就是战斗。
一只动物遭遇生存威胁,他必须要面对捕食者的攻击,他开始进入战斗模式,他的意识必定是最为清晰的。他会进入高度的警觉状态,他必须要时刻不停地开始分析,思考自己的位置,敌人的位置,自己的弱点,敌人的弱点。他不去思考这些东西,他就会迅速在敌人的攻击之下被消灭。因此驱使他产生强烈的思考这些问题的动机正是他强烈的生存渴望,他对死亡的巨大恐惧。
思考自己的位置,辨认自己是否处在一个安全不易被攻击的场合,是否已经从敌人的视线中被隐蔽,这衍生出了人对于“我从哪里来”、“我在哪儿”、“我又要到哪里去”的疑问。
思考敌人的位置,判断敌人是否会突然从不知道哪个莫名其妙的角落中出现然后发动攻击,这衍生出来了“宇宙是从何起源的”、“物质是如何诞生的”、“生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的疑问。
思考自己的弱点,判断自己强势的攻击武器是利爪、四肢还是尖牙,判断自己的软肋又在什么地方,然后把自己的弱点保护起来不被敌人伤害,这产生了“我是谁”、“我究竟是什么”、“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我的存在意义是什么”的疑问。
思考敌人的弱点,判断如何抓住时机对敌人发动致命一击,这产生了“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够掌握世界的客观规律为我所用”、“这个事情的本质和根源在什么地方”的思考。
动物们产生这四大疑问的根本动力就是死亡恐惧。而当一个人去思索“我是谁”、“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物质是如何诞生的”这类终极追问时,他最深切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也正是对死亡的恐惧。这是合理的。因为所有这些抽象化的理性思索全部都是我们作为一种动物,为了战斗而特化出来的一种警觉思维。正是在这种死亡恐惧下我们变得对外界事物高度警觉,然后才从这种警觉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动机去追问诸如“我在哪儿”、“我是谁”以及“世界是什么”这类问题。
有了这种警觉,才有了我们概念化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自我意识、信仰、概念、抽象全部都从这种警觉基础上产生。
什么是抽象?什么时候我们需要抽象?
答案是当我们需要预判一个客体物的运动时。
如果仅仅只是活在物我不分的梦境中,实际上我们只是对已经产生的各种刺激做出连续不断的反应,这个梦境化的连续反应过程里并不存在“预判”,所有的反应都依赖于经验而不是判断。但是如果我陷入到了一场激烈的厮杀中,那么我如果继续根据刺激和经验来做出反应就不行了,我不能等到敌人的利爪已经撕开了我的咽喉才对他的攻击做出反应,那样的话我肯定已经死亡了。我必须要提前预判他可能发起攻击的时机,我要预判他下一步的动作,我甚至要预判他如何预判我对他的预判。只有当我对敌人的预判取得了碾压性的优势,那么我才能够在和他的厮杀中取得先机,然后不是被敌人撕开我的咽喉,而是我去撕开他的咽喉。
人类的智能,就是一种强大的预判。
人类可以在自然界的竞争里脱颖而出,战胜所有其它的动物成为自然界的主导者,靠的不是尖牙也不是利爪,而是靠这种预判能力上的智能碾压。
人类的这种抽象化的思维能力,最初正是在和各种各样比自己身体优势更为显著的敌对动物的厮杀里发展出来的。只有这种厮杀的过程是最需要我们连续不断地进行抽象化预判的场合,厮杀中的那个敌人的形象就成为了最初的抽象概念和“他者”,人为了杀死比自己庞大数倍的大型动物而发展出来的团结和协作能力,基于这种有共同敌对指向而产生的默契,便形成了最早的语言。
自我意识是一种厮杀工具。语言更是不同的猎手们为了合作捕获更加庞大和美味的猎物,而发展出来的高级武器。当猎物不是那些大型动物,而转变成为其他的人,你就会很快发现语言如何在分化一群人与另外一群人展开殊死的精神搏斗上扮演起催化剂和战斗武器的作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刻写在我们人类基因中战斗和警觉本能的高级体现形式而已。
自我意识的本质是物质态到理念态的递归。自我意识的形成在于神经中枢对信息的整合作用。整合的机制则是先验的。
为什么柏拉图说理念先于经验
电子与质子相互排斥的规则不是通过电子的经验建立的。即电磁感应的规则与电子的经验无关。用拟人化的表述,即电磁感应是先验的,感与应即认知。人的先验(或理念)是物理规则的展现,而非由经验所建立。
定义“认知”:物质交互作用中的感与应两个动作。
我们感性直观的对象已经是经过意识转译的知识模型。信息中必然包含可理解的结构。例如,在电磁作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表现说明:电子对质子的性质形成了“判断”,质子对电子的性质也形成了“判断”。电磁感应,有感应就有认知。
理念是永恒且“不变”的
举例说明 所谓变化是什么
1+1=2 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
我们混淆了“静态”和“非时空”,把一些非时空的东西当成了“静止”。
自然数是一种抽象的理念,它并不存在于时空之中。我们不能说在某时某刻在哪一个地方有一个“1”,它不是静止的,而是“非时空”的。它无法用时间和空间来描述。他不是变化的,也不是静止的,因为运动需要时间的概念,而它是时间之外的,运动或静止这种描述对它而言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不能说世界的本体是静止或变化的,因为本体不在时空中。巴门尼德为了让别人能够懂他意思,才用了“世界不动说”。他真正意思是本体“非时空”,是感官把“非时空”的理念片面地转译为时空中的运动形式。理念不在时空中,所以它不具有运动、静止的属性。
“物质”一词把存在者的形式与质料混为一谈了。
物与精神(或理念)在本质上同一,都是真实的。存在者真正的质,用“理念”来描述更贴切。所谓物,只是理念的可视化形式。把存在者的质说成“物质”也可以,但该词不能体现存在者的精神性,或遗漏了理念。
我们有理由相信,整个宇宙有一个最高理念,宇宙的所有信息最终都要反馈给最高理念。反馈意味着统摄,统摄意味着自我意识,因此,宇宙是一个有意识的最高精神体。这个最高理念即绝对精神,或绝对真理。
为什么会有生命意识?
简略解释“先验”:先于经验,它是产生知识的前提条件,它是认知能力的基础。先验是人先天就有的认知能力,例如文盲也有逻辑思维。
生物由物质构成,因此,物质内秉的理念通过有机体的有序结构展现了出来,所以生物具有先验。这不局限于动物界。细菌、植物都有先验。
生命体的认知活动即理念递归的过程
视觉系统中包含着几何学的先验性基础,例如-两点之间最短的线是直线。视觉系统看到某物的形状是一种感性直观,感性直观的前提条件是先验。物的形状是一种直观认识。直观认识并非没有先验前提,只是视觉成像的逻辑过程没有呈现在自我意识之中而已。感性直观不涉及心理学。感性直观不需要学习。试管孵化的蜘蛛,没有经过任何学习即可织网。蜘蛛织网也需要几何学的先验为前提。平行四边形定则、杠杆原理、浮力定律都是依赖先验直观出来的规则。莱布尼茨说人所有的知识都是先天就有的;柏拉图说学习的过程是在回忆理念,二者的说法有道理。
物理主义视角解释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