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地理小论文 高中地理小论文

2024-02-17 19:12: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地理小论文 高中地理小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地理小论文

高中地理小论文:微课高中地理论文

一、高中地理微课中的特性

1.综合性

高中地理微课在准备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紧密联系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把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确定明确的主题,尽可能全地把教材中的知识切入微课中,让学生充分学习与了解。

2.趣味性

多媒体在高中的地理微课中运用得相当丰富,通过文字、图片、动画、歌曲、视频等形式将大量的地理知识传播给学生,既能让学生学到专业的高中地理知识,又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生活性

地理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要与生活充分结合,要把地理知识跟学生平时生活中的实际地理现象相配合,让学生把学习和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例如,在设计某些变化类的微课时,可以把多年前的地理现象和当下的实际情况用视频或图文的形式摆到一起作对比,让学生在变化中领会到课程的精髓。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在课堂演示时再现地理过程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的阅历以及认知能力有限,学习时经常会遇到难以消化的重点、难点,这时候就不仅仅需要老师的讲解了,还需要利用微课来进行直观化、视觉化的呈现,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去理解和消化所学的高中地理知识。就像“昼长夜短”这一地理变化,以往老师都是让学生通过教材的插画、模型或者照片等形式去认知,这样就很单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而微课就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将地球公转做成动态的三维画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长夜短这一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并清楚其原理。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地理知识,还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微课在学习时帮学生自我构建

对于高中课堂,个性化的微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自我选择需要的学习资源,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昼夜交替时可以重复学习地球自转的视频,了解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由昼夜交替所带来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所学地理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掌握,哪些需要巩固,哪些需要再好好学习。特别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时间紧、任务重,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构建地理知识系统。

3.微课在教学时实现差异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性,在学习高中地理时可能由于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生活习性甚至是遗传基因等因素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程度都会不一样。而作为高中地理老师,就需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之前的课堂教学,老师的精力可能更多地放在全班的授课上,无法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但现在微课却可以帮助老师照顾到每一个个体差异的学生,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有一篇《地球的运动》,以往一直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难点,老师头疼该怎么教,学生不知怎么才能学好,只有这部分融会贯通了,后面的学习才能变得轻松。这个时候,老师针对性地设计《地球的运动》微课,利用教学视频可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反复观看,逐渐明白昼夜交替的现象,了解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以及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等等,让学生充分弥补基础不足或空间想象力的差距。所以说,微课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帮助老师实现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微课,就好似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一盏明灯,通过老师细心认真的设计和制作,让高中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更能适应以后的要求。

作者:范帅金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生活化高中地理论文

一、从生活中来,学之本

1.从“衣”中来人类的服饰选择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讲授到有关地理环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用人们所穿的不同服饰作为课堂例证的素材。比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中的常见气候类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气候地区的人们的服饰照片,如:我国西藏地区藏民的“藏袍”;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原始服饰;阿拉伯地区的人们的白色长袍;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季的皮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推导他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服饰照片的展示,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具有生活化。

2.从“食”中来由于地域差异

水热组合特征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类型不一致。在讲授到必修二第三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事先掌握了我们班有南、北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的子女就读,在课堂上我就请他们各自介绍一下家乡的饮食习惯。比如,南方的同学喜欢吃米饭、甜食,而北方的同学喜欢吃面食、辣椒,然后我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不同?从而推导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造成人们饮食上的选择差异,最终得出结论:“南稻北麦”“东耕西牧”。

3.从“住”中来民居的样式、材料常常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屋图片,如: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方地区的平房;南方地区的斜顶房;云南的竹楼等,然后提问:不同地区的房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推导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乡土地理的意识,我特意到我们本地的古镇上去拍摄了几张老式民居添加到课件的图片素材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行”中来在地理学科中

人们的出行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讲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如:(1)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要求次日必须到,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2)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3)从密云水库运20吨活鱼到北京,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4)从太原运200吨煤到武汉,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5)从天津到上海运一万吨海盐,要求最经济的方法,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从以上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总结出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

二、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而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所以要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要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创设生活情境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教学用具和教学资源,去模拟生活场景,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加强直观的感知,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举例如下:衣:比如在学习完我国气候的降水特征后,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情景剧:请一位同学扮演一位美国的中学生,利用假期来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8月1日刚到北京就遭遇了一场暴雨,于是匆匆忙忙买了一件雨衣穿上。8月10日,该同学又去了乌鲁木齐游览美景,在乌鲁木齐的三十天内一直没有下雨,雨衣反而成了累赘,于是他就将雨衣送给了当地的一位小朋友,然后启程去了广州。可是没想到一到广州他又遭遇到了持续的阴雨天,他气愤地冲天呐喊:“这是为什么呀?”观看完表演后,请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我国降水特征来帮助这位外国朋友解答这个问题,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直观有趣地感悟到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

2.组织实践活动去感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走出课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知识,是非常必要而且切实可行的。食:苏州地区的碧螺春是远近闻名的一种绿茶,而距离我们学校十几公里处就有茶园。在讲授完中国南方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时机,我组织学生去参观了苏州碧螺春产区,向茶农了解碧螺春的生长习性和产区特色。在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份苏州地区生产碧螺春的有利自然条件分析报告。住:在学习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外探究活动:请大家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的方式,检测学校教学楼或宿舍楼的楼间距是否合理。因为该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事先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理论指导: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射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人人身边有地理。如何把生活中的地理搬到课堂上,如何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地理教师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只有多思考、多尝试、多探索,才能真正地适应时展的要求,“寓生活于地理之中、寓地理于生活之中”,让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焕发它独有的魅力和生机!

作者:杨云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中地理论文

一、高中地理翻转课堂的“危机公关”

1.团队协作

集体教研地理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是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翻转课堂是一种完全“以学定教”的新课堂模式,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和掌控。教师个体也难于应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个体。新课程标准要地理课堂达成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意义备课备学生的要求之下,工作量陡增,教师要完成备课、翻转课堂视频的制作、以及应用分析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此刻,发挥团队协作,进行集体备课,深度挖掘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将地理知识进行要点化处理和条理化整合,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好学科教学、学年教学与阶段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2.要点分解

明确分工翻转课堂有别于微视频教学,不再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入视频以烘托教学氛围,达成某一知识点教学的手段。要实现翻转课堂课程知识的体系化,开发团队必须全员参与并进行明确分工,在集体教研基础上完成知识要点的分解。通过知识要点的分解,实现一节课只讲一个知识点,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考点等梳理透彻,排除冗余繁杂的不相关信息干扰,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开发团队,正尝试将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每一章节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要点化处理。在教学内容要点化分解后,结合教师团队的个人特长和对知识点把握的熟练程度,分工“承包到户”。

3.科学录课

讲练结合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其共同特点是短小精悍。依据高中生认知心理规律,翻转课堂使用的每一个教学微视频,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若时间太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每一视频录制,都应做好精细的规划和准备,用词用语要规范,教师讲解精练到位,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地理学习潜能。视频录制,除呈现知识要点的讲解和分析,更要有配套的训练题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检测。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团队围绕高中地理必修一已开发一批较成熟微视频,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充实中。

4.综合反馈

不断改进为实施“翻转课堂”,很多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视频制作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视频自然重要,但比视频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翻转课堂下的教学反馈和互动。笔者所在单位已得到网络公司技术支持,学生在学习完网络课程后,及时完成网页提供的选择题、判断题(教师预设),完成测试后系统自动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学生可通过学习群组(网页群组或QQ群),与教师、同学实现网络实时的学习互动。课堂的对话和讨论,教师要做好精心准备和全面的预期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要成功,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当然,这样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教学要点深入分析、教学视频制作不断进行打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模式可提炼成示意图,该模式架构除需要教师的钻研、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师生的互动提升,学校在硬件建设和资金保障上不容忽视。

二“、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的“新常态”生存方式

“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在大数据的网络竞争中,在学生的“海选”中胜出,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课堂烙上自己的印记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高中地理课可以贴上这样的“商标”。

1.现代化

“新常态”生存的必备技能这是青年教师较老教师无形的优势。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微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手段,青年教师在接受和掌握上应能快人一步,使用没有“代沟”。CamtasiaStudio是一个非常好的微视频制作软件,笔者所在团队从接触到录制出第一个微视频课,只需一天时间。IT技术的革命,手机、iPad的不断革新,各类地理类或可以融入地理课堂的应用软件不断推出,笔者目睹常州特级教师李万龙运用iPad的一个应用MeteoEarth给学生讲述气旋、反气旋,实时的气流运动、云层展示,给学生震撼的效果。笔者也曾用Stellarium给学生演示北极点附近星空的视运动,直观逼真。青年地理教师勇于和学生一起“玩”现代化,运用现代技术武装地理课堂,实现课堂翻转,让地理课不再“土气”,何愁没有“市场”?

2.校本化

“新常态”生存的立足之地为地理课堂教学视频打上学校的Logo,无形中吸引自己学校的学生;为地理课堂打上自己班级的Logo,则能牢牢抓住班级学生。这是最直接的校本化。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可以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笔者所在学校依山而建,每当讨论遇到滑坡、泥石流该如何紧急避险,总能引发学生热议,而对学校所在的平原、丘陵区会否发生滑坡、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也能引发学生深思。类似的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实实在在看到地理课堂就是生活课堂,地理课堂就是学校应该讲的课堂。

3.乡土化

“新常态”生存的环境保障将上述校本化放大,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掘乡土资源优势,让翻转课堂的地理课更加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样可赢得学生青睐。例如,江阴恰好是120°E,建议北京时间改为江阴时间的提议得到全体听课学生支持。江阴亚热带季风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季风水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人们的饮食以稻米为主,农产品需求量大,几千年的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有其突出的社会经济优势;工业发达,城市、交通用地多,农业的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又制约着传统农业发展。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江阴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在“工业反哺”之下茁壮成长。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农业一章结束后到现代农业园实地参观考察,学生一届传一届,都想感受这样具有家乡特色的地理课。

4.艺术化

“新常态”生存的质量提升地理课堂揭示大自然的运行规律,阐述人文情怀,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呼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地理的课堂应该是美的课堂,是人类对地球饱含深情的注视,是人类对生存和发展入木三分的思考。翻转地理课堂,让学生看到更多美景,告诉学生如何去品鉴美景、理解美景、守护美景。朱光潜曾言“‘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在此,生活的妙处也在此”。艺术的地理课堂也在于此。作为青年教师可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处理知识与学生需求、知识与学生认知规律、知识与课堂呈现方式之间的关系,艺术化地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使地理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课堂,更多地呈现出艺术的气息。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正在整合高中地理课堂“百景”,每一幅图都能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当然,这些“商标”要最终形成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语言的亲和力特别是最终的教学效果即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的“新常态”生存方式即使自己的地理课堂独具特色、不可替代。地理教师要让专业化学习和提升成为生活的常态。

作者:徐海龙叶先进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批判性思维高中地理论文

一、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要突破盲从,批判性思维考查和破除产生盲从的来源,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分析事件,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实际和全面分析,使盲从无立足之地。第二,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能促进人们主动思考,对事件进行分析、比较、解释,最终得出结论。第三培养学习能力,只有经过批判思考的阅读才是真正的学习,才能产生新知识。第四增强决策和行动的合理化,批判性思维能让人们从主观意识上清晰地去分析、思考、批判事件,从而更合理、更理智地做出决策并付出行动,得到最优化的效果。

二、当今教育界批判性思维培养缺失的原因

(一)教书工匠化

基础教育被高考绑架一当教师已经逐渐成为高考题目的研究者与教材的传授者,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高考试题的研究当中,对于课改理念的贯穿实际上是片面的。教师一切为高考而教,为学生灌输了一切为高考而学的思想。

(二)学习模式化

学生因分数被拖着优秀目前应试的痕迹明显,学生作业量过大,更多的时间是机械而重复地完成作业与背诵知识点,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研讨与思考。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进行直接套用,过度训练形成模式化思维。

(三)教学格式化

师生被课本绑架市场经济下的浮躁,套用和复制教师、课本的知识。教师和学生缺乏对课本知识的批判,认为课本知识就是真理,就是正确的。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理解状况,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教学评价只是偶尔走秀,实践实验流于形式。

(四)视野本土化

视野被地区绑架在教学中,教学视野很局限,常以个人的视野看待世界地理事物。理念制约学生的思考空间,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地理学力培养的探索

(一)注重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

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训练强化。第一,要求对地理空间基本要素的表现方法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如分层设色地形图、气候分布图、风向玫瑰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等。第二,掌握地理空间基本要素在全球的分布规律,并能熟练识记。主要方法是以“海陆分布轮廓经纬网图”为背景,结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落实自然地理要素的全球分布规律,批判性地思考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自然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人文地理要素的形成,以不同等级区域为单位构建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农业、工业、城市等地理要素的逻辑空间关系(。第三,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演变。结合高中地理必修2和必修3的内容,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评价人口、农业、工业、城市、环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提出可持续的发展观点。

(二)转变考查试题的设置方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前可行的措施是关注综合题的设置,可尝试开放性设问、答案权重给分。开放性设问能防止思维定势,解放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创新能力。其不设置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测答案,提出相反看法,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参考答案设置时应该根据答案的逻辑关系,分清主次因素,区别给分。

(三)创建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授式教学,重新构建教学环节:质疑-验证-评价-建议,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传授角色,转变为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环节的调控和教学过程的解惑等。在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过程中抓住区域案例,教师创设区域教学情境,设定教学环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针对该区域某一人文地理要素的发展提出质疑,接着组织调用相关地理空间信息,把握地理要素间整体性和差异性特点,坚持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建议。

四、结束语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地理学科学力培养,是以地理学科能力培养为载体有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在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逐渐激励学生成为公正的思考者,学会进行分析、评估、创造性的思考。本文从建议高考命题改革为突破点———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试题的设置,引导广大师生共同响应。以课堂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独立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构建,以期实现对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和反哺于地理学科学力的提高。

作者:戴丰春李子蓉单位:福建省泉州五中泉州师范学院

高中地理小论文:地理教师高中地理论文

一、三板教学模块

地理课堂教学的板图、板画和板书统称地理三板教学。三板教学模块设置有板图、板画和板书3大板块,每一板块下设置绘制方法、绘制技巧、模拟绘制、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5个专题。在该模块中,教师可观看板图的绘制过程,可互相交流探讨三板的困惑,也可自己动手进行电脑模拟绘制,还可自我检测三板教学方面的反思水平。所有提出的问题如果得到解答都会汇入案例库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教具制作模块

地理教具是校内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地理知识和学习情境的器材都是地理教具的组成部分。教具制作模块依据地理教学专有教具分类设置平面教具、立体教具和可操作仪器3大板块。其中平面教具包括教学挂图和纸质地理图片等。立体教具包括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等。可操作仪器如气象观测仪器、手持GPS等。在该模块中,每一板块下设置教具名称、教具演示、设计用途、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模拟教具制作、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共10个专题,教师可选择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找到相关的其它资源,如输入“时间变化演示模型”时,会出现与该模型相关的教具演示、设计用途、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使用方法;也可自己选择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进行在线模拟教具制作,还可以自我检测在教具制作方面的反思水平。

三、热点追踪模块

地理学的研究区域是人类居住和生息繁衍的地方,这样的研究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热点追踪模块下设考点追踪、时事追踪、知识更新追踪3个板块。考点追踪指最新的高考地理大纲涉及的考点,时事追踪指与地理学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知识更新追踪指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或社会的发展,部分知识点的认识出现了新的观点或内涵,也存在推翻原有教科书的某些知识重新建立新认知的可能。每一板块下设置知识点介绍、知识点分析、试题库、模拟命题、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6个专题。在该模块中,教师既可学习交流知识点,检测在热点追踪方面的反思水平,举一反三,也可以自己尝试模拟命题。其中模拟命题下设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综合4个部分。

四、天文观测模块

在实际高中地理教学中除选修1“宇宙与地球”外,天文科普知识的涉及较少,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重视地理观测等实践活动。天文观测模块下设置天文知识、天体观测、情境模拟、在线预测、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6个板块。其中,天文知识板块中下分天球坐标知识、天体起源与宇宙探索历程3个专题;天体起源板块中下分宇宙的起源、星系的起源、银河系的起源、太阳系的起源和地球的起源5个专题;天体观测板块中下分太阳、行星、月球、流星体、彗星观测有5个专题;情境模拟和在线预测板块中下设日月食、四季星空、潮汐、其它4个专题。在该模块中,教师既可相互探讨天文知识,还可以在线进行模拟观测并模拟出观测到的可能情境,同时还可对感兴趣的天文现象如日月食等进行时间推算与预测,并检测自己在天文观测方面的反思水平。

五、虚拟课堂模块

中学地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考试目标之一为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虚拟课堂模块主要针对教学经验不足的地理教师和准备预授新课或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帮助这些教师设立一个虚拟的授课环境应用于现实课堂中。该模块下拉菜单设置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策略运用、教学技巧选用、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选择、地理作业设计、教学情景模拟、反思水平检测9大板块。在该模块中,教师除了可以互相交流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技巧、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外,可以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上述7个项目的自由组合得出对该内容不同的虚拟教学情景,不同的虚拟教学情景有着各自的课堂效果评价,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虚拟教学情景,并在现实课堂中真实讲授,依据现实教学效果反馈反思教学中的得失从而进入下一轮的虚拟课堂演练。高中地理教师反思平台中专业功能模块的设计试图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通过该模块的设计让高中地理教师能够从中自我检测教学中的得与失;二是高中地理教师既能通过一节课检测自己的反思水平,又能通过某内容模块检测自己单项的反思水平;三是高中地理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训练并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四是解决高中地理教师不知如何反思及反思什么内容的现状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还有一些值得完善和探讨的问题,如在实际开发中如何建立有效的范例与资源及案例库、如何准确反映参与教师在具体项目上的反思水平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本文能为高中教师反思平台建设研究与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张敏黄江华李民主单位: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省武汉市新洲第一中学湖北省咸宁市赤壁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信息技术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课程体系中,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的认知工具和重要的教材形态。整合的是将计算机服务于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便于地理教师教学。也是说把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体,整合信息、技术、方法、课程内容等多方资源,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氛围。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国内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在国内取得不少成绩,但问题也不少。问题1: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大多都是纯理论知识,而这些都是专家学者和高校的著名教授研究的,但是这些纯理论知识对高中地理教师的实际教学指导无实际意义。高中地理的特点是整体性和区域性。关于具体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很少,尽管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多为理论类。高中地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理解存在局限性,一般都停留在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形式上,没有真正的做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大多数地理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看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误解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就是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这种错误的看法有部分是因为地理在高中学校的地位不太受重视和地理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去参加先进理论培训,使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实施离理论上理想效果偏差很远。同时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不清楚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目的,只是觉得应用信息技术是一种时尚,或是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高中教师没有专门的研究经费和时间,学校追求升学率。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对高中地理产生的影响

1.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因为信息技术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拥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模拟的优势及特点。动态的图片及声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是因为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化解难点。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属于高中地理知识的重难点,高中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板书、画图很难让学生理解这其中知识的深奥,而采用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动画把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变的现象化,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3.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增加课堂的容量,是因为传统的教学高中地理教师通过板书,画图浪费很多的课堂时间,而信息技术让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全面展示课堂内容,既为教师上课节省时间又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上,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多样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地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应用地图的能力。地理的学习最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看懂图和应用地图,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根据课本现有的地图或是通过挂图进行讲解或是在黑板上画图但不精确不规范,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吃力,同时教师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地图里的地理现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把地图放大或缩小和移动,而且可以提高地图的清晰度和区分度。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应用地图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硬件设施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一些乡镇学校,没有经济能力配置好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部分学校甚至没有配置电脑教室。如果连基础的硬件设施都没有,谈何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2.信息技术学科在大多数学校不受重视。现在学校都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不是高考的考试科目,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认为信息技术课学好无所谓。

3.师资力量不足。

4.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资源不足。

5.对整合的认识不深。

五、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对策

对于整合的认识不深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地区分层次分步骤实施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六、结语

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一种趋势。目前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发展虽然有一些坎坷,但是成绩不菲。许多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探索,总结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的实践提供指导。相信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未来发展会给地理的学习方式带来新的质的发展。

作者:娄洁单位:山东省东阿县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自主学习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习已不仅仅是学生的一项任务,而成为了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通过学习可以增强一个人适应社会的本领,从而为他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仍然运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讲解课本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学生来说,不但要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终身发展的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自主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主动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要有想学、要学的意识和愿望,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要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欲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2.独立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是教学中的配角,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产生依赖心理,要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有效原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有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最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要激励、唤醍、鼓舞学生的学习意识。”这充分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我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向学生提问:“马路上红绿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便很自然地回答:“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此时,我直接切入本课内容,对红、绿、黄三种颜色在大气中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进行分析,然后再解答关于红绿灯的问题,即红色波长很长,穿透空气的能力强,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作为禁行信号;而把绿色作为通行信号是因为绿色和红色差别大,显示距离较远,易于人们分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讲解了教学内容,又解决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自探究新知识,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营造参与的平台,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从中发现地理特征、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乐学、好学。

3.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最大的障碍就是形不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能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系统地串联起来。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前需要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以旧知识为桥梁引入新知识,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出清晰的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对于知识的整合能力,在新旧知识的融合中提高了地理知识水平。

4.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提高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高中地理知识点比较多并且繁琐零碎,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与遗漏,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陆地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等。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种规律,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学生逐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对规律性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到实际中去。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思维、自主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王晓丽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追问课堂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地理课堂“追问”的内涵

追问的雏形可以一直上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经过对问题的谈论,从而产生不同观点,互相质疑,经过重新判断思考而产生新的观点的过程。“追问”在《辞海》中的定义是“追根究底地提问”。相比课堂提问,追问更强调对于问题思考的坚持不懈和对于问题探究的不断深入。我认为地理课堂追问是以教学内容为根据,以学生的回答为考量,以地理要素为优秀,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提出系列具有正向或反向顺序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的教学方式。

二、地理课堂“追问”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地理课堂中,大多数的追问主要依赖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发现问题,从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寻找最佳的应对之策。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对于追问的研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提出的追问策略缺乏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问”等待时间过短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追问过程中3-5秒的等待时间能让学生更深入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追问实际的效用,研究进一步发现,追问等待时间包括两部分:教师提问之后学生回答之前和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评论之前。心理学中强调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过短的等待时间往往不能从记忆库中获取全面的知识联系,只能截取知识片段进行回答,这就影响了追问的效果。

(二)“追问”的思维含量低

低层次的追问,大多使用陈述性知识,学生只需要查阅资料后稍作思考就能发现答案,思维挑战小。而高层次的追问往往需要建立地理思维模式,处理更复杂和综合的问题,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原创性的综合评价才能得出答案。有的教师虽然提出了综合型问题,但追问过细,许多思考过程都省略了,不仅降低了问题难度,也让学生单纯跟着教师思考,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达到“追问”的初衷。

(三)“追问”缺乏目标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追问的主题不明确,目标不清晰,教师往往把追问演变为一连串的问题,容量大,跨度广,不仅没有围绕关键知识,没有明确的思维发展脉络,也失去追问的价值。

(四)“追问”缺失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当然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次课堂教学。虽然教师在授课前都有详细、丰富的教案,但课堂中往往会出现各类小插曲,在问答环节中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或给出奇怪的答案。这些意外情况往往会打乱原有的教学安排,所以很多教师把这些视为课堂中最大的干扰。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坐下然后请其他同学帮助回答,当提问较难时也常常使用自问自答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没有及时回应或没有反馈的机会,错失了教学的机会。

三、地理课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在备考过程中都能预见到大部分的授课难点,也会花时间设计问题,对于授课内容和知识点十分熟悉,从而主观认为学生也应该比较熟悉,从而预留给学生回答的时间减少。就像在知识抢答竞赛中,由于选手对主持人的问题已了然于胸,所以当主持人陈诉完问题,选手就能立刻回答。另外,教师缺乏追问的技能,大部分教师对地理课堂中追问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有些教师接触到更多的是教学理念及教学理论,对于追问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太多关注,也缺少对课堂追问的训练和反思。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追问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方式,因此学生也会对追问产生一定影响。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失去主动探寻知识的乐趣,追求知识变得被动而功利,课堂积极性差,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喜欢以课本的教条回答问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状态,导致教师思维反应迟缓,也就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开展教学追问。地理知识的储备、地理思维的建立、地理素养的形成都在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地理教学的日积月累中。对地理的边缘化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基础就不够扎实,在学习高中地理时,大部分知识又逐渐被遗忘。学生往往由于知识薄弱无法回答追问,继而教师在追问中更倾向于思维含量低的问题。

四、提高地理课堂“追问”质量的措施

追问的质量关键取决于教师,纵使存在学生因素的影响,但通过教师的努力,能够将正面影响提到最高。因此以下将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一些改进地理课堂追问的措施,真正提升地理课堂时效。

(一)增强“追问”意识,重视知识储备

很多教师都认为追问是教师的临场即兴发挥,不需要准备和设计。“追问”的合理应用不仅要求教师意识到“追问”的价值和功能,而且要让广大的教师意识到“追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教师作为智慧的追问者,不仅要深度解读教材,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而且需要夯实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及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学科前沿等知识。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后,才能做到追问既有质量,又有深度和广度。

(二)贴近生活,明晰问题

为了增强地理课堂的生趣性,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展开追问,而且需考虑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生活体验、学习特点等方面。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关注时事新闻,积累追问素材,在了解学生的生情和学情的基础上,走进学生,贴近他们的生活,对学生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追问,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好奇,当学生有了兴趣后,就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发现和探索中。

(三)提高“追问”技能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追问不能完全预测到,教师应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课堂的“意外”,灵活合理地应对课堂中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做好相应的调整后进行追问。追问需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层次的追问内容指向不同基础的学生;追问要做到目标明确,界限清晰,否则很容易出现由于缺乏目标而导致兜圈子的现象;追问的内容并非多多益善,应数量适中;为了让学生在思考中更连贯,追问要遵循关联性特征,运用多步骤来层层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四)延长“追问”的等待时间

心理学家发现,增加追问的等待时间可以让学生的回答变长,减少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追问不是问题的串联,教师需要通过问的形式激发学生更深入和全面地思考,所以根据追问难度、强度、追问需要等待的时间就要做适当调整,达到追问的最佳效果。

作者:伍艳君单位:浙江省兰溪市游埠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混合式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1.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在许多高中院校中,地理教学还没有把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起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高中院校也有足够的经费为学校置办硬件设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但是,许多高中教师还是没有把教室的多媒体、投影仪等合理地运用起来,他们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给学生传授知识,甚至还是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经纬度”讲解一定会让学生充满各种各样的疑惑,但是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精力去思考、去实践,这会影响他们的听课效率,还会让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大打折扣,而且在地理课堂上,教师也很少与学生互动,这些因素会逐渐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磨灭,最后学生就会感觉到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失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影响他们对地理课堂内容的掌握,还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提升等,这些结果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悖的。

2.地理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够。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数字化教学方式的优势体现出来,并能够很好地将这些优势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现在的许多高校中,地理教师对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还是不到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有时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多媒体的应用上做文章,并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式只能将学生听课的重心转移到多媒体上来,利用多媒体进行娱乐,而不是达到学习的效果,这样,在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就不能很好地显现出来。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明确教学对象的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然后设计出能够满足学生身心需求的教学方案。在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深入了解他们对待地理课程的心态。其次需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他们的学习习惯设计地理课程,因材施教,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去掌握知识。再次,教师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对地理环境等的理解也是需要相应的能力的,所以,教师在开始新的课程时,一定要明确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设计课程。

2.明确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将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完成地理教学的改革完善以及创新。另外,还要学生掌握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并且能够深刻地认识人地关系,做到保护地球、善待环境。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循序渐进,明确地理教学的任务,争取让学生掌握到最新、最全面的地理知识。

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在讲到必修2中“人口的变化”这一课时,教师首先用春运期间交通部门发送旅客的视频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然后提问学生“春运期间与旅客人数最多的群体是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视频就可以发现答案是“民工”,接下来就可以分析这种“民工潮”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最后通过老师的讲解将学生的理解转化为地理专业术语,即人口变化的数量除了自然增长,还有人口迁移的原因,加深学生对这一因素的理解。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要求逐渐提高,并且依照浙江省高考方案的改革,对学生的录取采取的是平行投档,同时也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同时还需要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更适合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争取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佼佼者,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金乐丹单位:浙江省嵊州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翻转课堂高中地理论文

一、高中地理翻转课堂的“危机公关”

1.团队协作,集体教研

地理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是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翻转课堂是一种完全“以学定教”的新课堂模式,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和掌控。教师个体也难于应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个体。新课程标准要地理课堂达成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意义备课备学生的要求之下,工作量陡增,教师要完成备课、翻转课堂视频的制作、以及应用分析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此刻,发挥团队协作,进行集体备课,深度挖掘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将地理知识进行要点化处理和条理化整合,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好学科教学、学年教学与阶段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2.要点分解,明确分工

翻转课堂有别于微视频教学,不再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入视频以烘托教学氛围,达成某一知识点教学的手段。要实现翻转课堂课程知识的体系化,开发团队必须全员参与并进行明确分工,在集体教研基础上完成知识要点的分解。通过知识要点的分解,实现一节课只讲一个知识点,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考点等梳理透彻,排除冗余繁杂的不相关信息干扰,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开发团队,正尝试将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每一章节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要点化处理。在教学内容要点化分解后,结合教师团队的个人特长和对知识点把握的熟练程度,分工“承包到户”。

3.科学录课,讲练结合

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其共同特点是短小精悍。依据高中生认知心理规律,翻转课堂使用的每一个教学微视频,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若时间太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每一视频录制,都应做好精细的规划和准备,用词用语要规范,教师讲解精练到位,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地理学习潜能。视频录制,除呈现知识要点的讲解和分析,更要有配套的训练题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检测。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团队围绕高中地理必修一已开发一批较成熟微视频,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充实中。

4.综合反馈,不断改进

为实施“翻转课堂”,很多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视频制作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视频自然重要,但比视频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翻转课堂下的教学反馈和互动。笔者所在单位已得到网络公司技术支持,学生在学习完网络课程后,及时完成网页提供的选择题、判断题(教师预设),完成测试后系统自动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学生可通过学习群组(网页群组或QQ群),与教师、同学实现网络实时的学习互动。课堂的对话和讨论,教师要做好精心准备和全面的预期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要成功,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当然,这样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教学要点深入分析、教学视频制作不断进行打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模式可提炼成示意图(图3),该模式架构除需要教师的钻研、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师生的互动提升,学校在硬件建设和资金保障上不容忽视。

二“、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的“新常态”生存方式

1.现代化———“新常态”生存的必备技能

这是青年教师较老教师无形的优势。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微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手段,青年教师在接受和掌握上应能快人一步,使用没有“代沟”。CamtasiaStudio是一个非常好的微视频制作软件,笔者所在团队从接触到录制出第一个微视频课,只需一天时间。IT技术的革命,手机、iPad的不断革新,各类地理类或可以融入地理课堂的应用软件不断推出,笔者目睹常州特级教师李万龙运用iPad的一个应用MeteoEarth给学生讲述气旋、反气旋,实时的气流运动、云层展示,给学生震撼的效果。笔者也曾用Stellarium给学生演示北极点附近星空的视运动,直观逼真。青年地理教师勇于和学生一起“玩”现代化,运用现代技术武装地理课堂,实现课堂翻转,让地理课不再“土气”,何愁没有“市场”?

2.校本化———“新常态”生存的立足之地

为地理课堂教学视频打上学校的Logo,无形中吸引自己学校的学生;为地理课堂打上自己班级的Logo,则能牢牢抓住班级学生。这是最直接的校本化。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可以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笔者所在学校依山而建,每当讨论遇到滑坡、泥石流该如何紧急避险,总能引发学生热议,而对学校所在的平原、丘陵区会否发生滑坡、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也能引发学生深思。类似的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实实在在看到地理课堂就是生活课堂,地理课堂就是学校应该讲的课堂。

3.乡土化———“新常态”生存的环境保障

将上述校本化放大,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掘乡土资源优势,让翻转课堂的地理课更加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样可赢得学生青睐。例如,江阴恰好是120°E,建议北京时间改为江阴时间的提议得到全体听课学生支持。江阴亚热带季风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季风水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人们的饮食以稻米为主,农产品需求量大,几千年的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有其突出的社会经济优势;工业发达,城市、交通用地多,农业的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又制约着传统农业发展。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江阴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在“工业反哺”之下茁壮成长。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农业一章结束后到现代农业园实地参观考察,学生一届传一届,都想感受这样具有家乡特色的地理课。

4.艺术化———“新常态”生存的质量提升

地理课堂揭示大自然的运行规律,阐述人文情怀,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呼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地理的课堂应该是美的课堂,是人类对地球饱含深情的注视,是人类对生存和发展入木三分的思考。翻转地理课堂,让学生看到更多美景,告诉学生如何去品鉴美景、理解美景、守护美景。朱光潜曾言“‘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在此,生活的妙处也在此”。艺术的地理课堂也在于此。作为青年教师可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处理知识与学生需求、知识与学生认知规律、知识与课堂呈现方式之间的关系,艺术化地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使地理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课堂,更多地呈现出艺术的气息。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正在整合高中地理课堂“百景”,每一幅图都能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当然,这些“商标”要最终形成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语言的亲和力特别是最终的教学效果即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的“新常态”生存方式即使自己的地理课堂独具特色、不可替代。地理教师要让专业化学习和提升成为生活的常态。

作者:徐海龙叶先进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习已不仅仅是学生的一项任务,而成为了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通过学习可以增强一个人适应社会的本领,从而为他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仍然运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讲解课本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学生来说,不但要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终身发展的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自主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主动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要有想学、要学的意识和愿望,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要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欲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2.独立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是教学中的配角,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产生依赖心理,要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有效原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有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最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要激励、唤醍、鼓舞学生的学习意识。”这充分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我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向学生提问:“马路上红绿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便很自然地回答:“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此时,我直接切入本课内容,对红、绿、黄三种颜色在大气中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进行分析,然后再解答关于红绿灯的问题,即红色波长很长,穿透空气的能力强,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作为禁行信号;而把绿色作为通行信号是因为绿色和红色差别大,显示距离较远,易于人们分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讲解了教学内容,又解决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自探究新知识,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营造参与的平台,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从中发现地理特征、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乐学、好学。

3.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最大的障碍就是形不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能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系统地串联起来。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前需要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以旧知识为桥梁引入新知识,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出清晰的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对于知识的整合能力,在新旧知识的融合中提高了地理知识水平。

4.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提高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高中地理知识点比较多并且繁琐零碎,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与遗漏,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陆地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等。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种规律,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学生逐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对规律性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到实际中去。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思维、自主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王晓丽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技能训练高中地理论文

一、切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通过长时间的摸索,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我对技能训练课的教学模式总结如下:(1)旧知梳理。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提问在反复中让学生重新熟悉主要考点,并且对本节及本单元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明白重难点内容,切实有效地指导课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时为后面的习题处理提供知识准备。(2)分类整合。对所讲练习题进行分类整合,让学生根据前面复习的考点进行归类。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对分类结果进行点评。这样有助于检查学生课前是否完成练习要求,也有利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让练习有针对性。(3)分组交流。自纠自评,突破难点:根据给出的答案先进行组内交流。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以组为单位提出,教师适当给出补充评讲。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练习内容记忆更深刻。(4)归纳反思。结合前面所列主要知识点,及所做的相关练习,对各知识点的考查方向及解决方法做出指导性的总结。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反思,体会知识点的运用及同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二、习题的选择是提高技能训练课有效性的前提

在技能训练课教学中,精选习题是最关键的。教师如果不注重习题的选择,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注重以下几点:(1)选择知识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精选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实现从特殊描述到一般法则的归纳,真正使学生学到地理问题分析的方法,完成“授人予渔”的结果。(2)练习易混易错处。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熟练,对有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对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对有些题目考虑不周,对一些原理和概念的适用条件不明确或疏忽,等等。所以,应加强学生对容易混淆、容易疏忽、容易出错的题进行练习。(3)习题设计要有层次。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增加梯度。新知巩固,新旧知识的比较与综合,新知的引申发展与思考。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才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4)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过分简单的习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缺乏其应有的激励作用;难度过大的习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习题的选择要把握好“度”。

三、除了以上两点外,要提高技能训练课的有效性,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技能训练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技能训练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地“参与”问题的解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学生自己说题说题就是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的思维过程按一定准则说出来,这样既能促使学生暴露面对题目的思维过程,以便教师及时抓住要害解决问题,同时又能让教师了解学情,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授课效果。这种方法在地理综合题的讲解中非常有效。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特征,通过实践总结出说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说命题意图,即考查的知识点。2.解题的思路。3.题目所涉及的地理学原理。4.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以及条件和问题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注意挖掘隐含条件。5.结论及结论的推广。让学生说题时,教师要注意认真听,不要中途插话打断学生,在说题结束后对其要及时点评。同时注意调节课堂气氛,调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要把提问集中在个别几个人身上。

(三)尝试让学生自己组题出题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组题工作量,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拉近学生与出题人的距离,有利于今后学生的自主训练。除此以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选的题或者出的题被教师采用,而且一旦采用出题人又可以转换成讲题人,这样既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提升了训练题的质量。总之,在技能训练课中要精心选题,灵活运用课堂模式,采用多种课堂组织形式,给他们以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总结同类型题解题的答题模式、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技能训练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王小玲单位:河北省霸州市第四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地图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是一门推理性比较强的学科,它的空间性很强。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地图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让他们意识到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如果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形象思维,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首先,通过简单的读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向学生先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全过程,激发他们的读图兴趣,进而再让学生在地图上仔细观察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特征,并且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具体的轮廓,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其次,采用形式多样的读图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具体的读图教学中,地理教师要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如可以充分地利用书本中的插图进行知识的讲解,或者还可以采用板图进行边讲边绘,让学生也边听边绘,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这样不仅调动了他们的视觉、听觉,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动手、动脑、动口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使学生把相关的知识联在一起,提高了记忆地理知识的效率。

二、增加读图方法和技巧

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了地图的参与,教师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确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读图方法或者技巧,让学生学会把地图中比较隐藏的重要因素发掘出来,为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其实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首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时,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地图进行学习相关知识的习惯,要让他们勤用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要概括某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学生就要结合某个城市的地图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中国铁路的一些分布图进行有效观察,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要对铁路沿线的一些地区或者是主要的河流和省市以及工业基地等给予有效的观察。此外,教师再配以精练的讲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结合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时,要选准图像,使学生学会识图和用图,通过读图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解答“中国地形”特征的规律时,就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学生通过与地图知识相结合进行图像记忆,可以有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再如,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的西岸,根据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它是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多雨,夏季少雨,春季景色最美,并且没有长久的冰冻,适合生长比较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相关的信息使得相关的地理问题解答起来也容易很多,这样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他们利用地图进行解决地理知识的动力。此外,在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还能有效地进行运用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进行及时复习巩固,同时注意让学生在运用图导法的时候要建立起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从而化难为易,有效地推导出学习地理知识的规律与原理,促进自己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提升。

三、灵活用图,扩展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地图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要将这种有效性持续下去的话,就需要学生能灵活用图。首先,一图多思,学会归纳总结。将不同内容的地图对照起来阅读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的内容时,学生既可以从中读出它的分布特点,分析这种气候形成的具体原因,同时,还可以和北美洲的同类气候分布图进行有效比较,通过比较得出这种气候的差异及形成的具体因素,有效地掌握这类气候的相关知识。一图多思的方法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牢固知识点的记忆。其次,规范读图,提升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江”“黄河”的相关知识的时候,首先师生共同分析长江、黄河的具体走向,接着教师在板书上画出两干流图,让学生对照地图,分专题查找沿途地形单元,省、市、区,主要城市、支流、水电站等重要知识点,最后教师把空白地图上的内容依次填出来。填写内容的时候,教师要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记忆的重点和难点。地图教学概括了地理学中的所有语言、文字以及相应的知识,其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也可以这么说,地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理解图的能力的强弱。很多地理问题都可以通过地图来进行解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读图、用图,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地理知识,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张路军单位:河北省邢台县会宁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师生互动下高中地理论文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做好“引路人”

(一)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针对大班额,教师要将学习精神发扬光大,精心组建学习小组并指导各组积极认真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载体。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必须要把握住学生“思考”“讨论”“学习互助”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顺序过程,使之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高效教学形式。为实现此目标,我认为地理课堂教学要创建“先思、再议、后互助”的小组学习模式。先思,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避免小组意见只是某一个学生的意见,使小组活动变得富有活力,而且更具实效;再议,有利于缩小学生差距,提高整体水平;后互助,有利于学生找到自我的存在感、价值感。

(二)合理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引入是地理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师生互动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地理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质疑,从而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比如,在学习“地图”一节时,我引用了“美国轰炸阿富汗”这个事件以导入新课,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为寻找本•拉登的确切地点,最需要什么?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地图,这时,我就引导他们说地图与军事密切相关。这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师生进一步展开深层次的互动。

2.合理使用发现法。发现法就是将探索、发现的过程予以教育教学上的再编辑,使其成为学生的普遍学习途径之一。为此,我在教授“地球的公转”这一章节时安排了发现法的教学步骤:(1)课件展示“黄赤交角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加以简要说明。(2)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思考:假设不存在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将如何变化?假设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那么热带、温带、寒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这对地球环境又有何影响?(3)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小组讨论。(4)学生代表发言,并根据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论,教师点评及总结。(5)阅读课文,布置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学生情绪高涨,特别在讨论到“如果黄赤交角改变而影响环境”时,许多学生旁征博引,课堂气氛融洽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在发现法教学方式下,学习效果非常好。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辩论会、讲演、竞赛,让外地学生讲家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类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挥特长,在互动中得到锻炼,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创设多样的课堂学习形式。

二、及时、准确、客观地评价,以鼓励、鞭策为主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但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评价。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回答也许有很多奇思妙想,有其闪光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让学生改进。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书面作业要认真批改,多表扬和鼓励,从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画图作业或者小组合作的作业,一对一地检查作业,教师要及时抽查,给予评价。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师生全方位的有效互动。而“互动式”地理教学,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辅导,使各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进而形成整体、多维、动态的交互式教学活动过程。

作者:侯文海蒲仲钰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甘肃省永昌县农业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新课改高效课堂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构建高效课堂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一)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自古以来,博学的最高境界即为“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在今天却恰恰相反,很少有这样的评价体系,人们对于天文地理知识普遍是忽视和陌生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把地理课当作“小课”,多半只是应付了事,毕业后,对于天文地理也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建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感官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发现有很多人方向感极差,没有主观的立体的对空间的思维能力。而这正是由于地理知识方面的欠缺所导致的。因此,这种思维能力应从地理教学中得以培养和锻炼,教师通过高中地理的高效课堂的建立,注重地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时因地制宜,将地理学科中专业的空间立体思维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高和理解这种思维形式,建立空间思维感官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养和水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也应做出相应的提高,以满足教育发展和学生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就是要更加强调教师的高效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效课堂的建立,促进了教师在教学素养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建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方法措施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体系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非常强的学科,如果高中地理教师不能科学合理地构造自己的教学体系,就不能将其更好地言传身教,学生在课堂上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授课前期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明确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估。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为地理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建立科学实践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堂的高效推进。

(二)以兴趣教学方式为主导,建立科学的教学导入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而学生的自主性的原动力来自于他们对于学科的兴趣。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如果对学科产生兴趣,便会在这方面提高非常快,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长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从形、声、文等各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并运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疏导,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助力学生做到心身具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延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探讨研究精神,以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为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提问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从提问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灵的吸引力,以达到理想高效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逐步掌握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用之于实践。这种提问式教学,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地理高效课堂的进一步实现。

(四)建立完善的师生评价系统教学改进过程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共同推进参与的过程,只有师生的共同参与努力才能实践教学与学习的共同的进步。制定完善的师生评价机制,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学在实践当中必然会出现盲点和不足,而这些教师自身是无法知晓的,他们往往通过学生的反馈评价才能够认清自己在教学过程存在的瑕疵,才能知道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真正需求。相应地,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水平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引导,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建立完善的师生评测系统,可以推进实师生之间的有益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和完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的健康推进。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应保持与时代要求的高度一致,跟上教育体制改革的总步伐,时刻保持教学思想的先进性和实效性,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自己,促进高效课堂的快速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推进高中地理学科建设和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刘甜单位:武汉市新洲区一中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