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际沟通 《心理学基础》笔记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学人际沟通 《心理学基础》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人际沟通的概念:人际沟通是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态度、情感、知识、思想、观点、意见、动作的过程;人醒着的时候大约70%的时间用在和他人的沟通上,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就是人际沟通的广度和深度
2、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
(1)双方理解的一致性:要求双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经验、教育程度、立场观点要有一定的共同点或相似性;
(2)双方要有沟通的兴趣和意愿;
(3)双方要有一定的沟通技能技巧;
(4)选择适当的沟通的渠道载体;
(5)重视沟通中选择性注意的影响:我们传送的信息要尽可能符合对方的需要和兴趣;
(6)沟通的真实性,不受主客观不良因素影响;
(7)沟通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
3、非语言符号与空间距离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可以实现精细沟通;但是面部表情可以有意的控制,很多时候与内心的真实状态不一致;
(2)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很难控制自己的目光,是人内心情感状态的指示器;同时目光可以控制调节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
(3)距离:人与人是有距离的,人的亲疏程度在感情和空间上的距离都不同,可以通过空间的距离影响内心的距离;
4、人际认知:观察他人的特征和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对方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倾向的过程;(首先注意对方的相貌、仪表、着装、体态、表情、举止;然后经过交流了解到对方的社会职业、身份地位、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判断对方属于哪一类人,人格有什么特征,行为动机是什么)
5、人际印象:人们主要从三个维度形成和描述对他人的印象:(1)评价维度:好--坏;(2)力量维度:强--弱;(3)活动维度:积极--消极;
三个维度里面评价维度是最终要的(例如真诚的、宽容的、幽默的、聪明的、热情的、亲和的、助人的等等都属于评价),而在评价维度里面,热情--冷淡印象是形成印象的中心印象;在中国伦理道德里面,中国人很看重诚朴善良--阴险浮夸的评价维度;
6、印象形成的主要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际认知过程,影响重大,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会逐渐减弱;
(2)近因效应:根据最近获得的信息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陌生人交往首因效应强烈,熟人之间交往,近因效果突出;
(3)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好百好,一坏百丑的印象效果;
(4)定型效应:对一类人或者一个群体形成的固定印象,例如商人精明世故,学者清高脱俗,浙江人细腻,山东人豪爽等等;
7、行为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立场不同,人对同样行为所做的归因也不同。作为观察者,在解释和推论他人行为的时候,常过高估计行为产生的内在因素,而忽视环境因素,常归因于个人的内在特性上;而行为者则倾向于做外在的归因,认为自己行为主要是环境因素影响的;
(2)自利偏差:如果行为的结果是好的,成功的,则将原因归于自己的能力、人格、努力等因素,如果结果是失败的,不好的行为,则归因于外在的环境运气因素,人们归因习惯于把自己放于有利的地位,处于保护自己,维护自尊的需要;
8、人际关系的实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直接心理关系,表现为心理的好恶、亲疏、心理距离;
(1)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需要经常的深入的交往;
(2)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取决于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交的本质是等价交换;
(3)人际关系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认知是对双方相互关系的理解,情感是反映个体对相互交往的态度和情感满意程度;行为成分是围绕关系建立、巩固、发展而表现出来的一切交往行为和结果;情感是人际交往的核心成分;
9、人际关系需要和关系倾向
(1)包容需要:希望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表现特征:沟通、相容、归属、参与、融合;反向表现:孤立、退缩、疏离、排斥、忽视;
(2)控制需要:在权力和权威基础上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表现特征:运用权力权威影响、控制、支配和领导他人;反向表现:抗拒权威、忽视秩序、或者受人支配、追随别人;
(3)感情需要:在感情上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表现特征:喜爱、亲密、同情、友善、热心、关怀;反向特征:冷漠、厌恶、憎恨、疏远
(4)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10、人际关系形成的发展阶段:
(1)定向阶段:初步确立并建立交往关系的对象,包含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
(2)情感探索阶段:双方探索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仍旧处于比较表面的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从正式到非正式交往的实质变化,双方形成相当程度的信任感、安全感、依赖感,能够相互提供诸如赞赏、批评、建议等互动信息,情感卷入比较深;
(4)稳定交往阶段:人际关系发展的最高水平,也叫生死之交,双方心理上高度相容,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绝大部分私密领域,一生中有这样关系的人是非常少的;
11、人际吸引
(1)个人魅力吸引:包含仪表、才能、人格三个方面;
(2)相似性吸引:职业、经历、三观、社会背景、教育程度、人格、态度、兴趣、信仰等等,在所有相似性吸引里态度的相似性是最终要的;
(3)互补性吸引:双方在需要、能力、人格、气质特征方面构成互补性,也会形成强烈的吸引力;
(4)吸引的发展过程:刚开始是外貌、社会资源的相互吸引,结交后在态度、信仰、三观等方面的一致性更为重要;进一步友情发展或者婚姻,则是在人格特征、需要等方面的互补其主要作用;也可以说需要、人格互补是建立在态度、三观相似的基础上;
(5)人际吸引的递增和递减规律:(阿伦森实验)先否定再逐渐肯定最受喜欢,其次是一直肯定,第三是一直否定,而现肯定再逐渐否定是最被讨厌的;所以在交往过程中,人喜欢对自己喜欢水平不断提高的人,而不喜欢对自己喜欢水平不断下降的人,维系亲密关系,不断制造惊喜、不断发现彼此的新的优点和提升,是保持及增加吸引的重要方式;